科研产出
中国食用菌事业的回顾与展望
《上海农业学报 》 1988
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食用菌事业发展的历史。从专业研究机构的建立;菌种的开发利用;制种技术与种型;培养基质与栽培技术;菇类产后处理技术等方面阐述了食用菌事业的现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加强研究的问题,以及在培养料选用和配制上可以打破木腐菌与草腐菌界线的新概念。


大肠杆菌的辐照特性
《上海农业学报 》 1988
摘要:本文报道了在生理盐水介质中,用(60)~Co-γ射线辐照大肠杆菌,观察在不同的剂量、剂量率及菌量条件下的灭菌效果。旨在探明微生物辐照的内在规律,为以后的辐照加工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辐照剂量与大肠杆菌的存活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其曲线方程由几个一元多次方程组合而成,并且在D_(5D)-D_1范围内呈指数曲线,方程为:Y=69.76e~(-0.02443x)(Y:处理与CK存活率的百分比;x:辐照剂量GY)。剂量率和菌量的变化对大肠杆菌的存活率影响不大。
关键词: ~(60)Co-γ射线 大肠杆菌 存活率 曲线方程


上海两个草莓病毒病的症状与病毒粒子形态观察
《上海农业学报 》 1988
摘要:本试验通过多种方法对上海草莓进行病毒观测。其中包括:(1) 指示植物田间自然感病观测;(2) 指示植物叶片嫁接法病毒检测;(3) 超薄切片电镜观测;(4) 无毒苗田间生长对比观察。这些试验研究资料初步表明上海地区存在草莓斑驳病毒(SMoV)和草莓轻型黄边病毒(SMYEV)等两种病毒。


蘑菇粉孢霉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上海农业学报 》 1988
摘要:本研究,以严重危害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栽培业的蘑菇粉孢霉(Oidiumagaricus)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分离、纯培养、生物学特性观察;并通过病害防治试验,筛选出了有效的药剂。主要结果如下:(1)在无菌条件下,从覆土中分离获得粉孢霉纯菌种,经鉴定,该菌属于半知菌类(Fungi Imperfecti)丛梗孢目(Moniliales)丛梗孢科(Moniliaceae)粉孢霉属(Oidium)蘑菇粉孢霉(Oidium agaricus);(2)该菌主要在畜粪中孳生,菇床发生时可分为初发期、盛发期、衰亡期三个阶段,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20±1℃,pH7.0,培养料含水量60—70%;(3)1:500—800倍50%可湿性多菌灵对该杂菌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增产35%左右。


分布函数在番茄与茄子产量预报中的应用
《上海农业学报 》 1988
摘要:以上海市历年来番茄与茄子的上市量为基本信息,选用龚帕茨(B.Gompertz)曲线和对数正态分布函数(Logarithmic normal distribution function)作为这二种蔬菜上市趋势的数学模型,进行曲线拟合,先调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测试中心的SAMR农业气象资料数据库所存贮的气象数据,筛选与该蔬菜产量有密切相关的气象因子,再用多元回归方法对初选因子作进一步的筛选,从而估计出分布函数的有关参数。拟合、回报和预测的结果表明:用该模式来表达这二种蔬菜的上市趋势,其误差符合要求,是可行的。


低毒菜籽饼与普通菜籽饼喂肉用仔鸡试验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 1988
摘要:油菜籽榨油后的菜籽饼(粕)含有较高的粗蛋白质,是一种数量较大的植物性蛋白质饲料。我国与加拿大协作引进了该国培育的堪诺拉油菜,并培育适合我国条件的低毒油菜品种。为了检验这种低毒油菜籽榨油后的菜籽饼的饲养效果,筛选合理的用量,并与普


~(60)Co—γ射线辐照香菇培养料对产量的影响
《食用菌 》 1988
摘要:我们从1985年以来,采用~(80)Co—γ射线对香菇木屑培养料进行辐射灭菌试验,在1.0~1.8兆拉德(Mrad)剂量范围内,不仅能达到灭菌的目的,且可促进培养料中某些纤维素降解成可溶性糖,从而促使香菇菌丝生长,提高鲜香菇产量(《上海农业学报》,1986第3期)。本试验是在此基础上,应用最佳辐射灭菌剂量1.2Mrad 辐照香菇木屑培养料,进一步观察辐照培养料对鲜菇产量的影响。材料和方法试验采用本所1.5×10~4后里~(60)Co—Y 辐照源。(一)培养料:木屑78%、米糠20%、蔗糖和石膏各1%,含水量约55%。拌匀后装聚丙烯薄膜袋,每袋重0.75公斤,袋口套颈圈、扎橡皮筋加棉塞。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细胞毒油佐剂灭活疫苗研究(简报)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 1988
摘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危害养鸡业的主要病毒性传染病之一。初生雏鸡使用疫苗,因鸡体发育不全,疫苗免疫雏鸡不易迅速产生坚强的免疫力。然而雏鸡可通过免疫母鸡产的蛋获得母源抗体,使雏鸡得以保护。我们研制本疫苗的目的是使母鸡产生一致的高水平抗 IBD 抗体,并能在整个产蛋期维持,


抗赤霉病小麦基因库群体的抗性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1988
摘要:利用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Tal创建成抗赤霉病基因库,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作者在基因库第一轮选群体内,对分离单株所作的抗赤霉病性(以下简称抗赤性)分析表明: 1.基因库初始群体的抗性,可育株平均达中抗(MR)级水平,不育株平均达到中感(MS)级水平。 2.在轮回群体中,通过选择,群体总体的抗性水平可以增益。 3.对分离单株的植物学变种分类结果发现,红壳类型小麦抗赤性状较好,抗赤单株出现的频率较高,而白壳类型的抗性相对偏低。 4.在本基因库的遗传背景下,株高与抗性有密切联系。具有良好抗性个体的植株往往偏高。
关键词: 小麦 基因库 太谷核不育基因 轮回选择 抗赤霉病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