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紫芽茶叶香气成分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吴玲玲

作者: 吴玲玲;梁光志;张秀芬;冯红钰;罗莲凤;覃仁源;李子平;莫小燕;刘汉焱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紫芽;香气成分;加工工艺;茶树品种;感官审评

期刊名称: 南方农业学报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5 期

页码: 1334-134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加工工艺下不同品种紫芽茶叶香气成分及含量的差异,旨在进一步了解加工工艺与茶树品种对紫芽茶叶香气成分的影响,为紫芽茶叶加工技术提升及香气品质调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乌牛早、南山白毛和紫娟3种茶树品种的紫色芽叶制成的4类茶样[直接烘干茶(对照)、绿茶、白茶、红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测定其香气成分,结合感官审评,分析加工工艺与茶树品种对紫芽茶叶香气成分及含量的影响。【结果】乌牛早绿茶感官品质综合表现最佳,总分为90.65分。从12个茶样中共检测出40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和醛类在香气成分含量及种类上占据主导地位,酯类、烯烃类、酮类和其他类的种类及含量均较少。醇类和醛类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84.37%(乌牛早对照)和13.44%(乌牛早红茶)。β-芳樟醇、氧化芳樟醇(呋喃型)、脱氢芳樟醇、香叶醇、橙花叔醇、苯甲醛和水杨酸甲酯等成分相对含量较高;β-芳樟醇和氧化芳樟醇在绿茶中相对含量较低,脱氢芳樟醇和烯烃类物质在绿茶中相对含量较高;不同品种紫芽茶叶的β-芳樟醇相对含量排序为乌牛早>紫娟>南山白毛,相对含量最高为54.05%(乌牛早对照),最低为19.10%(南山白毛绿茶);氧化芳樟醇(呋喃型)在南山白毛茶样中相对含量较高,其中在南山白毛白茶与南山白毛红茶中相对含量相差较小;不同品种紫芽茶叶的香叶醇相对含量排序为乌牛早>南山白毛>紫娟,相对含量最高为6.39%(乌牛早红茶),最低为1.76%(紫娟白茶);醛类在紫娟茶样中总含量相对较低。在所有茶样中,检测出26种共有香气成分,且共有香气成分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受加工工艺与茶树品种的影响,12个紫芽茶叶香气成分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同种香气成分在不同茶类中含量也有所不同。乌牛早紫芽用于制备绿茶具有一定优势,而南山白毛紫芽与紫娟紫芽均适合用于制备白茶。

分类号: TS272.7

  • 相关文献

[1]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紫芽茶树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分析. 蒋会兵,夏丽飞,田易萍,戴伟东,陈林波. 2018

[2]贵州不同栽培茶树品种红茶适制性分析. 陈娟,潘科,沈强. 2014

[3]云南茶树品种与肯尼亚茶树品种的红碎茶品质成分比较研究. 杨盛美,唐一春,段志芬,尚卫琼,包云秀. 2019

[4]不同茶树品种的条形名茶适制性研究. 王云,杜晓. 2007

[5]澳洲坚果叶茶的品质特征及挥发性成分分析. 韩树全,罗立娜,范建新,刘荣,黄海,张燕,康专苗,何凤平. 2019

[6]不同干燥方式对德昂酸茶香气品质和成分的影响研究. 潘联云,马玉青,赵碧,冉隆珣,梁名志. 2024

[7]桑叶白茶加工工艺初探及品质评价. 李清声,任苧,卢秦华,李达,金雅,李有贵,霍进喜,柳丽萍. 2023

[8]不同等级“三杯香”茶加工工艺优化与品质研究. 王伟伟,江和源,张建勇. 2016

[9]"春闺"绿茶香气成分鉴定分析. 钟秋生,林郑和,陈常颂,单睿阳,陈志辉,游小妹. 2021

[10]基于GC-MS对中茗66和龙井43的香气成分比较分析. 韦康,王丽鸳,余继忠,郑旭霞,阮丽,成浩. 2019

[11]信阳群体种与2个特色茶树品种信阳毛尖茶香气成分分析. 尹鹏,刘盼盼,刘威,郭桂义,杨转. 2017

[12]基于HS-SPME-GC-MS和OAV分析黄山地区不同茶树品种红茶香气的差异. 杨霁虹,周汉琛,刘亚芹,王辉,黄建琴,雷攀登. 2022

[13]基于HS-SPME-GC-MS的不同品种普洱熟茶香气成分的比较分析. 苟祎,夏丽飞,张艳梅,田易萍,仝佳音,陈林波. 2023

[14]湖南三个茶树主栽良种名优绿茶加工工艺研究. 郑红发,李赛君,袁英芳,刘淑娟,黄仲先. 2009

[15]绿茶滋味品质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廖珺,王烨军,苏有健,方洪生,张永利,孙宇龙,方雅各. 2022

[16]轻揉捻轻发酵条件下茶树品种‘湘波绿’与‘槠叶齐’红茶品质分析. 黄静,黄怀生,龚乐,钟兴刚,黎娜,银霞,粟本文. 2024

[17]初制茶色泽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张海峰,陈梅春,陈峥. 2017

[18]中国功夫红茶研究进展. 冯林,沈强,何萍,潘科. 2012

[19]不同加工工艺的青豆粉营养品质及风味变化分析. 康志敏,张康逸,朱笑鹏,高玲玲,温青玉,张灿. 2019

[20]变温滚炒与高温足干提香结合对秋季炒青绿茶品质的影响. 黎娜,唐睿,钟兴刚,黄怀生,陈大海,王敏名,李晋中,张清敏,舒珲,粟本文.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