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结球甘蓝的引种史──与蒋名川同志商榷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叶静渊
作者: 叶静渊
作者机构:
期刊名称: 中国蔬菜
ISSN: 1000-6364
年卷期: 1984 年 1 卷 02 期
页码:
摘要: 在我国蔬菜栽培史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栽培蔬菜的种类历代有过很大变化。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优良蔬菜种类的引进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回顾一下主要蔬菜的引种历史,对指导今后蔬菜生产的发展是有助益的。1983年第4期《中国蔬菜》刊登的《关于几种蔬菜引进我国的历史的商榷》介绍了几种蔬菜在我国的引种历史颇有价值。不过该文对我国结球甘蓝引进历史的介绍和史实不尽相符。现根据个人接触到的有关史料简介于下,以就正于蒋名川同志和对蔬菜栽培历史感兴趣的同志们。 结球甘蓝在一般古籍中很少记载,只能主要籍助地方志寻找它的来龙去脉。由于结球甘蓝在不同的地区名称各异,因此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各地方志和古籍中著录的结球甘蓝的名称,这些名称可以大别为两类:一类是反映它的来历的,如:俄罗斯菘、老枪菜 (《龙沙纪略》1720年前后)、老枪白菜 (《黑龙江外纪》 1810年)、回回白菜 (1781年《热河志》)、回回菜(1782年山西《大同府志》)、回子白菜(《植物名实图考》 1846年或稍前),番白菜(1844年四川 《城口厅志》)、外洋白菜(1891年《吉林通志》)等;另一类是象形的,如:莲花菜(1563年云南《大理府志》)、莲花白 (1749年甘肃《武威县志》)、莲花白菜 (1804年《回疆通志》)、莲心白(1819年 四川《巴县志》)、椰珠菜(《香山物产略》 1819年)、椰菜(1911年广东《南海县志》)、葵花白菜(《植物名实图考》)、绣球白菜、团获(1864年湖北《恩施县志》)、包包白菜(1844年四川《城口厅志》)、包包菜(1885年四)】!《大宁县志》)、包菜 ( 1913年四)11 (宣汉县志》)、卷心菜 (1918年《上海县续志》)等。此外还有既象形,又反映来历的名称,那就是番芥蓝 (1747年《台湾府志》)。 自16世纪中叶开始至19世纪下半叶的三百多年间,结球甘蓝曾从不同的途径多次引入我国。 明代在我国云南与缅甸之间有一条通根大道,商业往来十分频繁。结球甘蓝最早是从这条路线传人我国的。明代嘉靖42年 (1563)云南《大理府志》中记有莲花菜,这是我国关于结球甘蓝的最早记载。 另一途径是从沙俄传人我国黑龙江省。清代康熙29年(1690)前后成书的《柳边纪略》已提到与我国黑龙江省接壤的沙俄境内栽培的结球甘蓝。据方式济摆的《龙沙纪略》 (1720年前后)的记载,结球甘蓝在18世纪后才传入我国黑龙江省,当地名为俄罗斯想或老枪菜(当时边外人称俄罗斯为老枪)。 第三条途径是经由新疆传人:“莲花白菜—…·种出克什米尔,回部(清代对新疆天山南路的通称一引者)移来种之”(1804年《回疆通志》),这是古代文献中关于结球甘蓝传入我国的唯一较明确的记载。可惜没有记下具体的传人时间,不过从乾隆年间纂修的山西省和热河省的地方志中已记有回国菜或口口白菜,可以推断传人的时间不会晚于明末清初。 除以上三条途径外,清代在台湾省以及东南和东北沿海一带又从海路引进过几次:乾隆12年(1747)《台湾府志》和乾隆28年 (1763)福建《泉州府志》中都记有番芥蓝;嘉庆24年(1819)广东《香山物产略》记有“来自番舶”的椰珠菜;宣统3年(1911)广东《南海县志》载有“来自外洋”的椰菜;光绪17年(1891)《吉林通志》载有外洋白菜。这些都是结球甘蓝从海路传人的记载。 虽然从16世纪中叶以来结球甘蓝就从不同的途径多次传人我国,但是传播却不快,而且除新疆那条途径外,从其它各条途径传人后,大都没有得到推广,即使推广,其速度既缓慢,范围也有限。 从滇缅大道传入的,虽有推广,但十分缓慢,直至清末,在云南省栽培还不普遍,至于外省,也仅仅是在清代后期传到与云南省毗连的贵州省西南部(1851年贵州《安顺府志》,1854年贵州《兴义府志》)。 由于沙俄传至黑龙江省的,基本上未推广。光绪17年(1819) (吉林通志》中将俄罗斯幕与外洋白菜作为两者不同的蔬菜并列,前者的内容完全因袭《龙沙纪略》,后者则是纂修该志时实地采访来的,对它的描述是:“近有外洋白菜,最肥大,叶深青色,脆美无法”。可见自18世纪初从沙俄传人后,直至19世纪末,近M百年间并无发展。 从海路传人的,也未得到推广,尽管台湾、福建、广东、吉林诸省的方志中在18一19世纪间先后记有结球甘蓝,可是直到民国年间这几省的地方志中都极少再次提到它。 我国现在栽培的结球甘蓝基本上都是经由新疆传人后逐步发展的。大约在18世纪付,在西北诸省略有发展。19世纪上半叶在山西省栽培已较普遍,并已传到Z四川省。旧世纪下半叶传到湖北省西南地区。到民国幼年传到了长江下游的上海一带栽培。而全国性的普遍发展至今不过半个世纪的历史。 为什么结球甘蓝只有经由新疆的才得到发展呢?这可能是由于我国西北一带的自然条件比较适合结球甘蓝的生物学特性,加上那一带气候比较寒冷,原有的蔬菜种类比较少,因此结球甘蓝传入后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从而得到一一定的发展。然而就是在那一带发展也是参差不齐的:据一些地方志中反映,结球甘蓝大都分布在气候较冷凉的山区,种植在平}!D的往往不包心,或包心不紧而叶球小(184全年四川《城口厅志》、1855年四川《大宁县志》),但在某些地方,即使在非山区种植,只要栽培技术能跟上,叶球的品质也很好(1935年陕西《蓝田县志》)。 针对结球甘蓝栽培中存在的不易结球的问题,清末或民国初年成书的《老农笔记》中已指出:栽培结球甘蓝是希望得到包心的叶球,而不要求其主根发达。并提出阻止其主根生长促进须根发育,以利结球的具体方法。为了保证获得优良的叶球,该书还提出在定植时要注意剔除日后不能包心的劣苗。幼苗生长特别高大,色泽与众不同者;心叶生长不良或异常者;叶形过大者;叶柄过长者,这些都是日后不能包心的劣苗。 本世纪20年代末期,欧、美农业技术业已普遍传人我国,这时徐天锡写的《甘蓝类之研究》一文中还指出结球甘蓝只是在大城市有栽培,并且就如何使结球甘蓝的叶球生长充实的栽培技术作了介绍。可见这些技术在当时还是比较新颖的事。 以上史实说明:结球甘蓝早在16世纪中期即已传入我国,而大量发展却在本世纪20年代以后,其主要原因在于如何保证获得硕大充实的叶球的栽培技术未能及时得到解决。这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引进新作物,必须充分了解该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并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栽培技术,然后才能得到大量推广。我国结球甘蓝的引种史──与蒋名川同志商榷@叶静渊$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葵”辨──兼及向日葵引种栽培史略
作者:叶静渊
关键词:
-
我国根菜类栽培史略
作者:叶静渊
关键词:
-
《马首农言》中的“扁豆”考辨
作者:叶静渊
关键词:
-
明清时期引种的豆类蔬菜考
作者:叶静渊
关键词:
-
我国油茶史迹初探
作者:叶静渊
关键词:
-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中有关蔬菜历史的校勘记
作者:叶静渊
关键词:
-
明清时期白菜的演化与发展
作者:叶静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