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对北方粳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悦

作者: 王悦;吴周周;刘佳欣;周婵婵;王术;贾宝艳;黄元财;王岩;王韵;冯跃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稻;灌溉模式;施氮方式;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

期刊名称: 中国稻米

ISSN: 1006-8082

年卷期: 2023 年 29 卷 005 期

页码: 71-7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为探讨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辽宁省主栽水稻品种沈稻 47 为试材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淹水灌溉(W1)和干湿交替灌溉(W2)2 种灌溉模式,施氮量为 200 kg/hm2,根据不同时期施氮比例分为 3 种施氮方式:基肥∶分蘖肥∶穗肥=5∶3∶2(F1)、基肥∶分蘖肥∶穗肥=4∶5∶1(F2)、基肥∶分蘖肥∶穗肥=4∶3∶3(F3).结果表明,W2 模式比W1 模式增产 3.90%;2 种灌溉模式下均以F3 处理产量表现最佳,W2F3 处理要比W1F3 处理增产7.48%.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与W1 模式相比,W2 模式下的茎蘖成穗率、剑叶SPAD、LAI整体表现较高,尤其是在水稻生长后期.与W1F1(常规栽培管理)相比,W2F1 和W2F3 处理抽穗前干物质显著增加了 14.24%和 14.71%,各器官干物质量的积累也显著增加.相对于W1F1 处理,W1F2 和W2F1 处理显著提高了叶片干物质输出率和转化率,W2F2 和W2F3 处理显著提高了茎鞘干物质输出率和转化率.研究结果为东北地区水稻高产合理灌溉和氮肥运筹提供了理论依据.

分类号: S511.05

  • 相关文献

[1]施氮方式对棉花赘芽生长、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刘伟,李志坤,马宗斌,严根土,李伶俐,朱 伟,汪 敏. 2016

[2]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品种吉优716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对氮肥运筹的响应. 郑土英,刘立龙,赵荣德,徐世宏,江立庚*. 2013

[3]施氮量和比例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陈书强. 2019

[4]穗粒肥用氮比例对寒地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陈书强,杨丽敏,赵海新,杜晓东,周通,薛菁芳,单莉莉,王翠,张献国. 2017

[5]川东南冬水田单季籼稻高效施氮技术分析. 姚雄,李经勇,文明,肖人鹏,唐永群. 2016

[6]辽宁省主栽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李如海,张满利,李全英,潘义东. 2019

[7]不同年代水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 陶海霞,关欣. 2010

[8]施用生石灰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李先,邹朝辉,邵赛,刘德林. 2012

[9]声频控制技术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禹盛苗,姜仕仁,朱练峰,张均华,金千瑜. 2013

[10]宁夏水稻育成新品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马洪文,代晓华,殷延勃,刘炜,强爱玲,李华. 2003

[11]肥水耦合对盐碱地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刘晓亮,齐春艳,侯立刚,刘亮,马巍. 2017

[12]播栽期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朱练峰,禹盛苗,欧阳由男,许德海,金千瑜. 2009

[13]紫云英不同翻压量对水稻产量和产值的影响. 龚春华,徐永士,彭志红,黄建余,廖育林,聂军,曹卫东. 2009

[14]新型氮肥对水稻产量养分积累及吸收利用的影响. 姚单君,张爱华,杨爽,吴兴洪,张钦,王文华,王培官,刘文启,古应庭,李克仙. 2018

[15]叶面喷施赖氨酸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李先,杨毅,邹朝晖. 2019

[16]新型氮肥对水稻产量养分积累及吸收利用的影响. 姚单君,张爱华,杨爽,吴兴洪,张钦,王文华,王培官,刘文启,古应庭,李克仙. 2018

[17]北方粳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相关特性研究. 孙玉友. 2012

[18]有机氮素肥料对水稻植株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杜白,谢桐洲,胡贤巧,张寿江,张卫星. 2020

[19]光氮互作对水稻开花后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钟旭华,黄农荣. 2015

[20]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干物质、产量及其植株中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刘功朋,张玉烛,刘洋,李超,杨光立,汤文光,肖小平.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