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LC 法同时测定茶叶中聚酯型儿茶素和茶黄素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薛金金

作者: 薛金金;江和源;龙丹;王伟伟;张建勇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聚酯型儿茶素;茶黄素;高效液相色谱法

期刊名称: 中国食品学报

ISSN: 1009-7848

年卷期: 2014 年 14 卷 5 期

页码: 237-243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为建立茶叶中3种聚酯型儿茶素(聚酯型儿茶素A、聚酯型儿茶素B、聚酯型儿茶素C)和4种茶黄素(茶黄素、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和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同时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采用日本cosmosil 5C18-AR-Ⅱ柱(4.6 mm × 250 mm),2个流动相分别为50 mmol/L磷酸和100%乙腈,流速为0.8 mL/min,柱温35 ℃,检测波长280 nm,外标法定量。在该分析条件下,各组分获得了良好的分离。在一定的范围内,线性关系显著,R~2均在0.9925以上。重复性试验、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在0.01%~0.72%,0.04%~0.28%,0.02%~0.32%。加标回收率试验结果显示:聚酯型儿茶素各组分平均回收率在95.50%~120.13%,相对标准偏差0.41%~4.24%;茶黄素各组分平均回收率在84.14%~105.31%,相对标准偏差1.59%~4.59%。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精密性、稳定性,可同时测定茶叶中聚酯型儿茶素和茶黄素。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HPLC法同时测定茶叶中聚酯型儿茶素和茶黄素. 薛金金,江和源,龙丹,王伟伟,张建勇. 2014

[2]不同茶类加工副产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王伟伟,施莉婷,俞露婷,江和源,张建勇. 2018

[3]不同pH条件下TSs的形成机理及其与TFs的竞争性形成研究. 徐斌,江和源,张建勇,杨刘艳,刘千录. 2015

[4]茶叶中聚酯型儿茶素酶促合成机制和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施莉婷,江和源,张建勇,王伟伟,崔宏春. 2018

[5]茶鲜叶悬浮发酵中TSs和TFs的形成机理研究. 徐斌,江和源,薛金金,刘千录,张建勇,王岩. 2014

[6]红茶萎凋对歧化和苯骈化反应的作用及机制. 苏威,王伟伟,江和源,施莉婷,陈琳,付静,崔宏春. 2019

[7]茶叶中聚酯型儿茶素研究进展. 徐斌,薛金金,江和源,张建勇,王岩. 2014

[8]响应面法优化聚酯型儿茶素浸提条件. 薛金金,江和源,张建勇,徐斌,杨刘艳,刘千录,王岩. 2015

[9]外源多酚氧化酶催化合成儿茶素二聚体氧化产物的研究进展. 付静,江和源,张建勇,施莉婷,王伟伟. 2019

[10]茶黄素及其母体化学合成的相关研究. 雷志伟,郭灿,郑文莉. 2016

[11]茶黄素与真菌多糖联合清除ABTS自由基活性的比较. 张乃珣,尹红力,刘冉,于美汇,李婷婷. 2017

[12]"福鼎大白"不同工艺茶类茶黄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黄彪,刘文静,吴建鸿. 2019

[13]远红外辐射对萎凋叶氧化酶活性及红茶品质的影响. 赵飞,李园莉,杨亦扬,李荣林,杨建华,马圣洲. 2021

[14]酶促合成茶黄素的茶鲜叶酶源筛选. 龚志华,陈栋,朱盛尧,陈凌,陈朵,李徐,肖文军. 2013

[15]添加外源儿茶素制备高茶黄素红茶的工艺优化. 王雨鑫,刘学声,刘建军,周富裕,马友力,邓燕莉. 2020

[16]茶黄素和咖啡碱浓度对茶乳酪形成的影响. 罗理勇,刘姝娟,马梦君,曾亮. 2015

[17]茶黄素提取与功效的研究进展. 夏锐,刘德和,殷丽琼,肖星,夏丽飞. 2014

[18]茶黄素的功能与利用. 江和源,张建勇,王斌,黄永东,江用文. 2010

[19]调节pH值对HSCCC分离茶黄素的影响. 江和源,程启坤,杜琪珍. 2003

[20]茶黄素提取物及茶黄素片的急性毒性. 张建勇,江和源,王岩,刘东英.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