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风味评价指标的筛选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郑丽静

作者: 郑丽静;聂继云;李明强;康艳玲;匡立学;叶孟亮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苹果;风味;评价指标;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15 年 48 卷 14 期

页码: 2796-280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筛选适宜的苹果风味评价指标,为构建苹果风味评价指标体系和苹果风味科学评价奠定基础。【方法】测定132个苹果样品的6项风味指标:用酸度计测定p H,用全糖仪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用斐林试剂滴定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用指示剂滴定法测定可滴定酸含量,用口尝鉴评法进行风味鉴评,固酸比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可滴定酸含量的比值表示,糖酸比用可溶性糖含量与可滴定酸含量的比值表示。利用水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明确各指标的水平及其分布、指标间的变化趋势和定量关系,筛选出适宜的苹果风味评价指标,并进行苹果风味评价与分类。【结果】(1)苹果品种间p H、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差异均较小,变异系数分别为8.5%、10.7%和10.6%,可滴定酸含量、固酸比和糖酸比差异均很大,变异系数分别高达45.1%、64.9%和66.5%,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服从正态分布,概率值P分别达0.6241和0.6298,p H、可滴定酸含量、固酸比和糖酸比均呈偏态分布。(2)p H、固酸比和糖酸比均与可滴定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10、-0.8117和-0.8116;p H与固酸比和糖酸比间、可溶性糖含量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间、糖酸比与固酸比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50、0.8507、0.8794和0.9959。(3)p H与可滴定酸含量存在极显著的对数函数变化趋势,其决定系数R2为0.852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与固酸比均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变化趋势,相关系数R分别为0.8793和0.9959;固酸比和糖酸比均与可滴定酸含量存在极显著的幂函数变化趋势,其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590和0.9638。(4)研究的6项苹果风味指标中,除可滴定酸含量外,其余5项指标均存在关于其他5项指标的多元线性模型,各方程的决定系数R2均接近或超过0.9,甚至接近1,且拟合精度和预测精度极高,平均拟合误差仅为1.88%—2.74%,平均预测误差仅为1.83%—2.59%,能够用于相应指标的准确预测;可滴定酸含量的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仅为0.8122,且平均预测误差和平均拟合误差均在20%左右,拟合精度与预测精度均较低,不能用于可滴定酸含量的准确预测。(5)确定苹果风味评价指标由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和固酸比(分别代表酸味指标、甜味指标和综合风味指标)构成,利用该3项指标可将132个苹果样品分为甜、酸甜、酸甜适度、甜酸和酸5类。【结论】苹果风味评价指标以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固酸比为宜,所筛选出的3项指标可用于苹果风味的科学评价与分类。

分类号: S661.1

  • 相关文献

[1]甜玉米品质评价指标的筛选及分类. 张雪彪,闫建宾,王瑞钢,张沛敏,王俊花,庞旭,梁海英. 2020

[2]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评价体系研究. 于平福,梁贤. 2004

[3]不同苹果品种果实矿质元素含量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匡立学,聂继云,李志霞,关棣锴,毋永龙,闫震,程杨. 2017

[4]农业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和财务状况关系的实证研究. 王瑜洁,张蕙杰. 2008

[5]农业上市公司资产结构和财务状况关系的实证研究. 王瑜洁,张蕙杰. 2008

[6]农业科研单位产业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曹广平,王成军,周亮,陈凯. 2010

[7]枇杷主要品质评价指标研究. 蒋际谋,姜帆,陈秀萍,胡文舜,邓朝军,郑少泉. 2013

[8]鸡肉品质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张丽,许欣纯,罗威,罗成龙,陈鹏,严霞,李莹,张德祥. 2022

[9]抗虫杂交棉品种选育的多元遗传分析及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郝德荣,刘水东,何林池,周金凤,丛秀云. 2007

[10]水稻不同种质苗期耐旱性综合评价. 孔宪旺,孙明茂. 2019

[11]辽宁省台安县农业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侯志研,张道昱,孙占祥,郑家明,冯良山. 2007

[12]红麻品种(系)表型性状的因子和聚类分析. 张加强,金关荣,骆霞虹,陈常理. 2016

[13]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粳稻品质指标研究. 孟庆虹,张守文,王丽群,严松,张志宏,张英蕾,关海涛. 2018

[14]高粱亲本系萌发期抗旱性鉴定. 陈冰嬬,徐宁,李淑杰,李继洪,侯佳明,李伟,石贵山,檀辉,高士杰,王鼐. 2018

[15]中阳木枣系品种果实制干品质的综合评价方法. 樊保国,李月梅,张强,杜学梅,王永康,李振岗. 2019

[16]基于ms1轮回选择的大豆新品系农艺性状综合评价. 赵志刚,姬月梅,连金番,罗瑞萍,张娇,沈静. 2021

[17]红糖加工型甘蔗种质资源评价与筛选方法的建立. 杨柳,王智能,沈石妍,杨婷,陆鑫,郭家文,应雄美. 2021

[18]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甘蔗新品种(系)农艺性状评价. 秦昌鲜,闭德金,彭崇,郭强,马文清,施泽升,唐利球. 2021

[19]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30份山黄皮种质资源评价. 张涛,贺鹏,宋海云,许鹏,莫庆道,覃振师,韦媛荣,汤秀华,王文林,郑树芳. 2020

[20]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广西农垦农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以广西农垦24个农场为例. 徐坤,冯娟,黎高,陆玉琴.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