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血浆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郑尧 1 ; 邴旭文 2 ; 裘丽萍 3 ; 范立民 2 ; 宋超 4 ;

作者机构: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内陆渔业生态环境和资源重点开放实验室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3.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

4.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二溴海因;血浆;抗氧化酶基因

期刊名称: 环境科学与技术

ISSN: 1003-6504

年卷期: 2017 年 02 期

页码: 39-4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研究不同时间点(1、2、4、8、16 d)及修复期(26 d)、不同浓度(0、0.06、0.3、1.5 mg/L)二溴海因(DBDMH)对雄性吉富罗非鱼血浆中抗氧化酶基因的基因毒性,筛选稳定的生物标志物。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DBDMH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px1)、过氧化氢酶(cat)基因表达的影响。中浓度组雄性吉富罗非鱼血浆抗氧化酶基因(除gr)表达受DBDMH胁迫诱导显著上调;各DBDMH浓度组1 d(sod,gst,gpx1),2 d(gst,gr)抗氧化基因表达呈现浓度依赖性下降,4 d sod,gpx1基因表达呈现浓度依赖性上升;8 d中浓度DBDMH处理组基因表达(gst,gr,gpx1)显著低于低浓度组;恢复试验阶段,中、高浓度DBDMH组各抗氧化酶基因表达均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0.3 mg/L DBDMH显著增强雄性吉富罗非鱼血浆所测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除1 d gpx1、cat,8和16 d gr),此浓度下抗氧化酶基因作为标志物较合适。

  • 相关文献

[1]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血浆的氧化胁迫效应. 孙博,瞿建宏,裘丽萍,郑尧,陈家长. 2015

[2]2种渔药对吉富罗非鱼幼鱼急性毒性研究. 孙博,刘琦,裘丽萍,瞿建宏,郑尧,陈家长. 2015

[3]二溴海因作用罗非鱼产生的溴离子残留及消解研究. 孙博,范立民,裘丽萍,瞿建宏,郑尧,陈家长. 2015

[4]二溴海因,溴氧海因在水产防治上的应用试验. 邢华. 2000

[5]渔用氧化剂对水源水和池塘水中磺胺类抗性基因sul1的去除作用. 赵晓雨,苏浩昌,徐煜,徐武杰,胡晓娟,文国樑,曹煜成,余招龙. 2021

[6]二溴海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及其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孙博,郑尧,陈家长. 2015

[7]丁香酚在罗非鱼血浆中药代动力学研究. 韩典峰,邹荣婕,宋怿,罗晶晶,黄会,孙玉增,刘慧慧. 2019

[8]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海水鱼组织中的氟甲喹残留. 胡琳琳,于慧娟,房文红,周帅. 2011

[9]氟苯尼考在罗非鱼体内的药物动力学. 冯敬宾,李刘冬,贾晓平. 2006

[10]杂色鲍血淋巴双向电泳与质谱分析. 韩焘,姜敬哲,王江勇. 2013

[11]肌注和口灌氟苯尼考在吉富罗非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白野,陈昆慈,单奇,郑光明,尹怡,刘书贵. 2017

[12]2种水温条件下罗非鱼体内氟苯尼考的药物动力学比较. 冯敬宾,贾晓平. 2008

[13]水体中铜对中华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章龙珍,姚志峰,庄平,黄晓荣,赵峰,王妤. 2011

[14]气相色谱法测定罗非鱼肌肉和血浆中4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 李丽春,刘书贵,尹怡,郑光明,马丽莎,谢文平,戴晓欣,单奇,赵城. 2018

[15]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鱼血浆中喹烯酮的残留. 李帆,刘书贵,朱新平,郑光明,潘德博,宋怿,范华均. 2013

[16]罗非鱼体内氟甲砜霉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研究. 冯敬宾,贾晓平,李刘冬. 2005

[17]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前后血浆蛋白组学的差异表达分析. 张美燕,朱伟娟,刘志刚,王章,曹建萌,卢迈新,可小丽. 2024

[18]低盐度地区集约化养殖的吉富罗非鱼的生长特性. 胡朝莹,谢骏,余德光,王广军,唐丽花,杜旭彤,卢迈新. 2009

[19]吉富罗非鱼MSTN基因结构及其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 唐永凯,李建林,俞菊华,陈雪峰,李红霞. 2010

[20]吉富罗非鱼成鱼胆碱的最适需要量. 邵辉,文华,刘伟,蒋明,吴凡,田娟,黄凤.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