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藏猪和杜藏猪生长、肉质性状及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杨烨城 1 ; 黄秋艳 1 ; 辛海云 2 ; 李宝红 2 ; 杜宗亮 2 ; 孟繁明 2 ; 朱向星 1 ; 李剑豪 2 ; 王塑天 2 ; 唐冬生 1 ;

作者机构: 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省动物分子设计与精准育种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基因编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畜禽育种与营养研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藏猪;杜藏猪;生长性状;肉质性状;脂肪沉积相关基因

期刊名称: 南方农业学报

ISSN: 2095-1191

年卷期: 2022 年 53 卷 004 期

页码: 926-93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明确藏猪和杜藏猪(杜洛克父本与藏猪母本杂交F1代)的生长和胴体性状及肉质指标等表型差异,并分析背最长肌中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为藏猪种质资源利用及猪脂肪沉积规律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藏猪和杜藏猪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体长、体高和胸围等生长性状,屠宰率、背膘厚及眼肌面积等胴体性状,以及pH、肉色、蒸煮损失及肌内脂肪含量等肉质指标;并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脂肪沉积相关基因在2种猪背最长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杜藏猪的左胴体重、右胴体重、屠宰前重、胴体长、体长、体高、管围和胸围均高于藏猪,且差异显著(P<0.05,下同),眼肌面积(33.00±3.84 cm2)也显著大于藏猪(16.83±1.81 cm2),背膘厚(13.15±2.48 mm)则显著低于藏猪(22.83±2.80 mm),藏猪与杜藏猪的皮厚、腹围和屠宰率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杜藏猪肌肉的pH-24 h、熟肉率、剪切力和含水率显著高于藏猪肌肉,而杜藏猪肉色的a-24 h值(10.30±1.06)和肌内脂肪含量[(2.48±1.44)%]显著低于藏猪.除GHR基因外,其他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表现为杜藏猪低于藏猪,其中,ADIPOQ基因和FAS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藏猪,IGF1基因、TNFa基因和Lepti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低于藏猪(P<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GHR基因相对表达量与杜藏猪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FASN基因相对表达量与藏猪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IGF1基因相对表达量与藏猪背膘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杜藏猪的肉质性状与藏猪相似,但杜藏猪具有更佳的生长性能,说明以杜洛克为父本与藏猪母本杂交得到的杜藏猪具有更优的生产效率.藏猪和杜藏猪的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与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有关,即猪的肌内脂肪含量受多种脂肪沉积相关基因调控.

  • 相关文献

[1]金华猪研究进展. 胡旭进,黄剑锋,胡斌,楼芳芳,章啸君,屠平光,杜喜忠,项云,童树喜. 2021

[2]藏猪在亚热带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及其杂交利用效果. 王塑天,孟繁明,胡斌,辛海云,李宝红,杜宗亮,李剑豪. 2020

[3]广东地区藏猪繁殖、屠宰和肉质性状调查分析. 王塑天,潘婕,胡斌,李宝红,杜宗亮,吴珍芳,李剑豪,孟繁明. 2020

[4]藏猪与杜长大三元猪免疫器官和组织中Toll样受体与抗菌肽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 李新明,洪纯,黄秋艳,程蕾燕,孟繁明,朱向星,唐冬生,王塑天. 2024

[5]粤东黑猪胴体和肉质分析. 李宝红,孟繁明,辛海云,李剑豪,胡斌,林辉苑. 2019

[6]发酵棉粕等量替代豆粕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肉质性状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林厦菁,苟钟勇,王一冰,范秋丽,叶金玲,张赛,蒋守群,阮栋. 2024

[7]性别对优质黄羽肉鸡屠体性状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刘定发,林勇,蒋隽,周红丽,杨冬辉. 2005

[8]水稻混作对其苗期生长性状的影响. 周念,章家恩. 2012

[9]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华南双季超级稻群体生长及物质生产特征. 张彬,黄庆,刘怀珍,陆秀明,李康活,李惠芬,邹积祥. 2013

[10]4个地方品种鸡IMF和IMP含量及其与屠体性状的关系研究. 杜有崟. 2009

[11]肉鸡肉质性状与屠宰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杨纯芬,舒鼎铭,瞿浩,杨冬辉,张厂,徐斌,黄爱珍,李重生,邵西兵,郑凤珊. 2004

[12]长白猪胴体及肉质性状的遗传参数估测. 刘定发,蒋隽,彭国良,蔡更元. 2009

[13]我国猪营养研究五十年回顾与展望. 蒋宗勇,林映才,李大刚. 2007

[14]不同品种上市肉鸡肉质性状的比较研究. 杜有崟. 2009

[15]家禽肉质性状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郑凤珊. 2005

[16]鸡肉组织TOSC水平与环境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舒鼎铭.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