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双孢蘑菇新型颗粒原种配方的优化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曾志恒 1 ; 曾辉 1 ; 蔡志欣 1 ; 郭仲杰 1 ; 卢园萍 1 ; 陈美元 1 ; 廖剑华 1 ; 戴建清 1 ;

作者机构: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特色食用菌繁育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关键词: 双孢蘑菇;原种;颗粒菌种;配方优化

期刊名称: 生物技术通报

ISSN: 1002-5464

年卷期: 2021 年 011 期

页码: 134-14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旨在研发菌丝含量高、菌丝活力强、萌发点多、松散均一的双孢蘑菇新型颗粒原种。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以相对菌丝量为指标,考察了颗粒基质配方的C/N、起始pH、含水量和珍珠岩添加量对双孢蘑菇颗粒原种的影响,并优化新型颗粒原种配方;以谷粒原种为对照,通过多项指标比较了新型颗粒原种扩繁栽培种效果。结果表明,双孢蘑菇颗粒基质配方的C/N越小,相对菌丝量越大;珍珠岩添加量越少,相对菌丝量越大;颗粒原种最优配方组合A1B1C3D3,优化配方为菜籽粕78 g,麸皮10 g,粪草发酵料20 g,硅藻岩20 g,珍珠岩5 g、轻质碳酸钙15 g,起始pH 7.6,含水量54%;新型颗粒原种颗粒数280-300 n/g,多于小米原种颗粒数180-200 n/g,显著多于麦粒原种颗粒数16-18 n/g,新型颗粒原种相对菌丝量为326.5 mg/g,分别是小米原种相对菌丝量252.9 mg/g的1.29倍和麦粒原种139.2 mg/g的2.35倍。在接种量为0.2%条件下,新型颗粒原种扩繁透气袋栽培种平均菌丝满袋时间为15.8 d,短于小米原种的18.4 d和麦粒原种的19.6 d。说明新型颗粒原种较谷粒原种扩繁栽培种具有优势。

  • 相关文献

[1]麦麸膳食纤维咀嚼片配方优化及其体外抗氧化能力. 汤葆莎,赖谱富,吴俐,李怡彬,沈恒胜,陈君琛. 2017

[2]水稻不育系遗传提纯及其效果研究. 周天理,陈金泉,郑秀萍,吴健镇,张功宙,黄琪玉. 1992

[3]双孢蘑菇子实体发育差异蛋白质组的iTRAQ-MS/MS分析. CHEN Mei-Yuan,陈美元,LIAO Jian-Hua,廖剑华,LI Hong-Rong. 2014

[4]双孢蘑菇栽培菌株遗传多样性的DNA指纹分析. 陈美元,廖剑华,卢政辉,郭仲杰,李洪荣,王泽生. 2007

[5]双孢蘑菇子实体颜色的遗传规律研究. 廖剑华,陈美元,卢政辉,郭仲杰,李洪荣,王泽生. 2007

[6]我国双孢蘑菇育种研究与产业发展. 王泽生,廖剑华,陈美元. 2010

[7]双孢蘑菇SCAR标记的建立及在菌株群鉴定中的应用. 张静,陈文炳,邵碧英,王泽生,廖剑华,江树勋,李寿崧. 2011

[8]双孢蘑菇W192菌株液体发酵培养的研究. 曾志恒,程翊,曾辉,丁中文,戴建清. 2013

[9]双孢蘑菇栽培菌株遗传多样性的DNA指纹分析. 陈美元,廖剑华,李洪荣,郭仲杰,卢政辉,蔡丹凤,王泽生. 2009

[10]双孢蘑菇SRAP、ISSR、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和菌群分类研究. 张静,陈文炳,邵碧英,王泽生,廖剑华,李寿崧,江树勋. 2010

[11]姬松茸与双孢蘑菇不同菌株的RAPD扩增研究. 李三暑,林新坚,陈惠成,雷锦桂,林勇,江枝和. 2002

[12]双孢蘑菇三次发酵高效优质栽培技术研究. 蔡开地,黄梅卿,郑羡清,江枝和. 2014

[13]添加茭白鞘叶栽培双孢蘑菇初探. 蔡志英,卢政辉,丁中文,曾辉. 2012

[14]双孢蘑菇As2796子实体发育转录组测序分析. 施肖堃,蔡志欣,郭仲杰,卢园萍,陈美元,廖剑华,王泽生. 2018

[15]菌渣培养料对双孢蘑菇子实体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影响. 柯斌榕,兰清秀,卢政辉,廖剑华. 2017

[16]双孢蘑菇6个菌株不同发育阶段的转录组分析. 施肖堃,卢园萍,蔡志欣,郭仲杰,陈美元,廖剑华. 2019

[17]有害疣孢霉厚垣孢子萌发特性研究. 杜宜新,石妞妞,阮宏椿,甘林,时春喜,陈福如. 2020

[18]双孢蘑菇发酵液氨基氮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曾志恒,曾辉,程翊,施肖堃,谢神斌,戴建清. 2019

[19]蘑菇培养料发酵中微生物群落变化及其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 李艳春,叶菁,王义祥. 2019

[20]双孢蘑菇发酵液还原糖和总糖的含量测定. 曾志恒,曾辉,程翊,杨雷,施肖堃,戴建清.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