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获奖名称:
获奖等级: 二等奖
关键词: 加工;技术;加工技术;苦;应用推广;叶;茶;生产;贵州;技术集成;集成;苦丁茶;推广
第一完成单位: 贵州省茶叶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12
摘要: 本研究成果以《贵州小叶苦丁茶多种类品系研究》(2007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贵州苦丁茶资源调查与开发研究》(2001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苦丁茶资源调查与开发研究》(1996年省农业厅科技成果壹等奖)为技术依托,联合有关单位,建立跨区域密切合作、以点带面的转化推广模式,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示范推广。在转化推广过程中,以省长基金项目“贵州小叶苦丁茶多种类品系研究”(黔省专合字(2005)76号)、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贵州小叶苦丁红茶产业化推广及应用”(2009GJF20044号)、省农业公关项目“高档贵州小叶苦丁茶专用机械及配套技术研究”(黔科合2004NGy054)、省质检局标准项目“小叶苦丁茶标准”、农业厅项目“贵州小叶苦丁茶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研究”(黔农科字(2004)001号)等项目涉及转化内容为核心,重点结合贵州小叶苦丁茶发展重点县,开展技术成果核心内容的集成创新应用推广,研究所负责技术、企业负责组织设备、基层业务部门负责产业发展规划协调,多层次、多形式合作转化,签订技术服务协议,通过产学研模式的合作,展开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以点带面,规模化推广。历经11余年攻关,获得以下研究结果: 1、敏感并论证市场上的贵州小叶苦丁茶产品属同一种类,提出贵州小叶苦丁茶产品分类学理论,建立了贵州小叶苦丁茶2个种类的产品品系,从理论上完成了贵州小叶苦丁茶产品的系统性分类,丰富了产品种类、类别及品种。填补了贵州小叶苦丁茶产品分类学研究方面的空白。 2、项目组研制出专用苦丁茶机, 填补了贵州小叶苦丁茶加工机械研究方面的空白。提炼出小叶苦丁红茶和珠形小叶苦丁红茶加工技术,申报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已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各1项。 3、成功研制出精品贵州小叶苦丁绿茶、高档贵州小叶苦丁红茶、精品贵州小叶苦丁红茶、珠形贵州小叶苦丁红茶4类产品,完成其产品品质、加工技术及工艺定型。制定了贵州小叶苦丁红茶的产品标准,项目研制的4类产品均属新创产品。 4、开展贵州小叶苦丁茶无公害栽培技术集成创新转化推广,小叶苦丁茶茶青平均单产较转化前增长62.84%;在清洁化加工和品质提升等方面,对贵州小叶苦丁大宗茶的生产工艺及技术进行了科学研究和规范,极大地提升了原始贵州小叶苦丁茶加工技术,改善和保障了原始贵州小叶苦丁茶产品质量和卫生要求。推广期内累计有效推广面积114.01万亩,涉及主要企业20多家,生产贵州小叶苦丁茶1330.35万kg,项目累计总产值11.34亿元,新增总产值4.14亿元,新增直接经济效益2.68亿元,投入产出比1:2.47,投入纯收入比1:0.58。成果面向全省8个市州41个县推广,技术培训1.54万人次,受益农户10.95万户,达项目覆盖范围的87.60%。经济效益分析显示,该成果转化程度高,示范推广规模大,覆盖面广,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 5、完成专著1部,发表文章43篇,其中核心期刊10篇,申请国家专利3项,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各1项;制定技术标准3项,其中已发布实施的省级地方标准1项。 6、历年来项目组进行了4次科技查新,其中2001年7月27日查新结论:在通过研究不同种类原料、加工方法造成苦丁茶品质差异,从而改进加工技术方面,除贵州省茶叶所外未见有其他文献报导;2005年12月15日查新结论:所查范围未见有研究、生产、应用苦丁茶专用机械的文献报道,也未见有小叶苦丁红茶应用试验研究的报道;2007年6月27日查新结论:针对贵州小叶苦丁茶分类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国内未见文献报道。针对贵州小叶苦丁红茶、精品贵州小叶苦丁绿茶的研制,未见报道;2012年6月11日查新结论:贵州小叶苦丁茶技术集成应用推广国内未见文献报道,对于苦丁茶机及贵州小叶苦丁红茶加工方法的研究有文献报道,所检出文献的作者均为本项目的研究人员。从以上查新结论,结合项目组掌握的相关资料表明,项目在贵州小叶苦丁茶产品分类体系的建立、专用设备和新产品的研制等方面达国内领先水平。
- 相关文献
[1]贵州亚热带名优果树苗木的生产及应用推广. 周正邦,代正福,罗晓青,李家兴,刘清国. 2004
[2]贵州省茶类地理标志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 陈永波,李正丽. 2018
[3]基于加工产业专利知识图谱分析的贵州食用菌加工建议. 王培,欧娟. 2024
[4]贵州省辣椒产业加工现状及发展建议. 陆敏,佟硕秋,蓬桂华,周敏,吴拥军. 2021
[5]贵州中药材生产发展趋势与建议. 方周伯. 2010
[6]贵州大豆生产、科研现状分析与对策. 於丙军. 2005
[7]贵州水稻生产及产业化现状. 李敏,曾涛,熊玉唐,周维佳,罗德强,江学海. 2019
[8]贵州薇菜孢子繁殖育苗技术研究. 欧国武,黎华君,李崇慧,罗正直. 2012
[9]贵州山地芒果嫁接育苗关键技术. 张正学,刘清国,刘荣,李向勇,谢忠武,赵久云. 2020
[10]贵州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王小利,吴静,牟琼,张进国,吴佳海,龙忠富. 2015
[11]贵州罗甸果茶园间作栽培循环经济集成技术应用分析. 张正秋,周富裕,罗显扬. 2015
[12]贵州省风冈县田坝村茶树栽培循环经济集成技术“3R”分析与应用推广. 罗显扬,赵华富,周国兰,段学艺,曹雨,周富裕. 2010
[13]贵州小叶苦丁茶工艺试验及品质分析进一步探索. 刘晓霞,郑文佳,何萍,王彤. 2007
[14]苦丁茶名称的演变、植物种类及保健价值. 鄢东海. 2007
[15]木犀科苦丁茶粗壮女贞在石漠化生态治理中的种植试验与示范. 黄凌昌,陈超文,鄢东海,梁远发,令狐昌弟,刘国民. 2015
[16]浅谈贵州主要优良草种利用技术集成转化与推广效益. 王小利,吴佳海,牟琼,王元素,王应芬,张进国. 2015
[17]贵州冬闲田油菜大面积种植栽培技术. 江兵,赵继献,戴祥来,程国平,程尚明. 2022
[18]贵州绿肥的发展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陈旭晖. 1999
[19]贵州小麦抗病育种的成就、问题及展望. 龙增栋,何庆才. 2001
[20]喀斯特山区坡耕地水土保持型牧草筛选试验研究. 龙忠富,唐成斌,孟军江,刘正书,莫本田.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厌氧发酵时间对黄金芽绿茶γ-氨基丁酸含量及品质成分的影响
作者:黄涛;郜秋艳;李美凤;彭叶;杨云;沈强;刘建军
关键词:厌氧发酵;黄金芽;绿茶;γ-氨基丁酸(GABA);品质成分
-
红茶发酵影响因素及品质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刘亚兵;冉乾松;蒲璐璐;段学艺;王敏;戴宇樵;张拓;刘忠英;潘科
关键词:红茶;滋味;影响因子;品质调控;光质;微生物
-
'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加工过程中内含成分的变化及品质分析
作者:罗金龙;陈盛相;郑文佳;杨肖委;张小琴;刘晓霞;沈强
关键词:巴山早;紫色芽叶;绿茶;品质
-
不同造型白化绿茶滋味化学成分及感官品质分析
作者:张小琴;罗金龙;李燕;梁思慧;刘忠英;沈强
关键词:白化绿茶;造型;滋味化学成分;感官品质
-
灵芝菌固态发酵夏秋梅占红茶风味特征分析
作者:戴宇樵;罗学尹;刘亚兵;李琴;刘忠英;张拓;潘科;龙林
关键词:灵芝菌;电子舌;夏秋茶;梅占;香气
-
基于SSR分子标记分析石阡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
作者:林开勤;李悦欣;魏杰;汪安然;喻云春;段长流;王枫;鄢东海
关键词:茶树;种质资源;贵州;石阡;遗传多样性;SSR分子标记
-
夏秋灵芝菌茶的制备及内含物质分析研究
作者:刘亚兵;戴宇樵;王敏;罗学尹;蒲璐璐;冉乾松;潘科
关键词:灵芝菌;夏秋茶;发酵;品质;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