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动物源性食品中生物胺和杂环胺的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三等奖

关键词: 检测与控制;动物源;技术;检测;动物;生物胺;杂环胺;技术研究;杂环;控制技术;动物源性食品;食品;动物源性;控制;研究;胺;生物

第一完成单位: 江苏省水产质量检测中心

获奖时间: 2013

摘要: 本项目运用现代分析手段,建立了快速、稳定、高效的生物胺和杂环胺检测方法,并通过对动物源性食品贮藏过程中生物胺和杂环胺生成机理、变化规律、控制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为肉类产品企业的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的品质和安全监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项目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攻克食品加工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和节能减排新工艺,在保证色香味形的同时,改进传统工艺,开发安全肉制品,实现动物源性食品的绿色、安全、低碳加工。项目实施以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共发表相关论文17篇,其中SCI 3篇,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得授权2项)项目研发的生物胺和杂环胺检测及控制技术解决了企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为其安全加工奠定坚实的基础,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相关文献

[1]ESR法在五种植物类辐照食品检测中应用. 赵永富,哈益明,李俐俐,石岩. 2013

[2]应用多重PCR检测食品中的沙门菌. 唐雨德,梁洪军,周东明,王永山,陈琼,乔建中. 2009

[3]沿海滩涂大水面养鱼捕捞技术. 李国峰. 2011

[4]传统肉制品中杂环胺的HPLC测定. 廖国周,张英君,徐幸莲,周光宏,陈明. 2008

[5]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技术的进展. 周艳红,丁衬衬,史建荣. 2010

[6]新型生物药剂对腐食酪螨的毒力测定. 刘俊杰,骆昕,林金盛,马林,李辉平,蒋宁,侯立娟,李翠新,曲绍轩. 2021

[7]微囊化JS25噬菌体在液态食品中的释放规律及生物防制效果. 龙门,孙梦媛,谢文,周卉,王冉. 2018

[8]江苏大丰市“双高生态棉”栽培技术研究. 顾龙林,王宣山,周治国,陈德华,徐立华,周日明,刘燕. 2010

[9]江苏水稻秸秆资源饲料化利用技术研究. 李彬,高翔,刘玉涛,徐丽君,孙倩,吴桂茹. 2017

[10]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的初步研究. 潘以楼,吴汉章,汪智渊,杨敬辉. 1998

[11]食源性乳酸菌安全性的评价. 杨埔,孔文涛,孙芝兰,徐毅,孔健. 2014

[12]不同储藏条件下河蟹生物胺及品质变化研究. 刘小莉,彭欢欢,赵江涛,夏秀东,刘源,周剑忠. 2017

[13]冷藏兔肉中嗜冷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生物胺的特性分析. 王新新,刘芳,王道营,诸永志,吴海虹,卞欢,许晓曦,徐为民. 2014

[14]TLC和HPLC法相结合分析盐水鸭中的生物胺. 王凤芹,刘芳,孟勇,王道营,诸永志. 2011

[15]大肠杆菌YSY1产腐胺特性及相关基因分析. 徐文娟,刘芳,王道营,诸永志,周涛,徐为民. 2013

[16]白鱼腐败菌产生物胺能力分析. 夏秀东,单成俊,李莹,刘小莉,王英,黄自苏,周剑忠. 2016

[17]冰鲜鸡中主要腐败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生物胺特性分析. 刘梅,刘芳,刘胐,王新新,吴海虹,诸永志,王道营,许晓曦,徐为民. 2015

[18]稻田杂草控制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胡加如,张学友,金丽华,冯新民. 2001

[19]水稻“小穗头”成因及其控制技术的应用. 王子明,周凤明,吕玉亮,吕宏飞,张安存,许明宝,陈志谊,张志高,朱述钧,刘永丰,刘邮洲,林茂松,丁晓帆,汪智渊,杨红福,吉沐祥. 2005

[20]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消长规律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李洪山,赵阳,卞文斌,李慈厚,李红阳,陈彦秋,陈辉民.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