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获奖名称: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一等奖
关键词: 香菇;新品种选育;技术;品种;栽培;配套栽培;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高效;广适;新品种;选育;配套;配套栽培技术
第一完成单位: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获奖时间: 2012
摘要: 1、课题来源与背景 课题来源为上海市农委科技兴农重点攻关计划,项目编号分别为沪农科攻字(2005)第6-2 号,沪农科攻字(2004)第2-16。 香菇的人工栽培起源于我国,也是当前我国生产区域最广、总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大的主要栽培菇类。目前鲜菇年产量超过420 万吨,占全球的80%以上,香菇国际贸易中90%以上的份额由我国提供。香菇种植完全利用农林废弃资源,其经济效益是蔬菜的3-4 倍,粮食的10-12 倍,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实现农民富裕的重要选择,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香菇新品种的选育和应用是香菇生产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着从业者乃至整个香菇产业的效益。我国近30多年来主要发展的是代料栽培模式,围绕这一栽培模式开展菌种选育,中国是国际上最主要的国家。通过引进、系统选育和杂交育种的方法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这些品种直接推动了我国香菇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随着香菇栽培规模、地域和季节的迅速扩展,生产上对具有广泛适应性、优质、高产香菇品种的需求十分强烈。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食用菌育种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投入不足,新品种产出的速度和质量落后于产业发展需求,原有的一些在生产上长期使用的“高龄”品种已经无法满足需求,迫切需要推出新的香菇品种。 目前在食用菌的新品种选育中,杂交育种仍是主要的育种方法。香菇多数重要性状为数量性状,表型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这是应用香菇表型遗传规律进行育种需要克服的第一道难关。另一难点就是杂交亲本的选优和提纯。近年来在育种领域通过近(自)交技术所获得的纯系在杂种优势利用中显示了越来越重要的价值,但这一研究思路尚未在食用菌育种中应用。项目组主要针对上述香菇杂交育种中需要解决的两大难点,近年来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香菇重要数量性状量化评价、种质的自交评价及育种材料的分子标记鉴别跟踪等理论与技术创新,选育并推广了系列香菇新品种,推动了我国食用菌育种研究进展,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撑。 2、技术原理与性能指标 根据新形势下香菇产业发展对新品种的需求,本项目以杂交育种为中心,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推广三个层面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路线叙述如下: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建立香菇主要数量农艺性状及其量化评价指标;阐明有性重组和自交对香菇重要农艺性状遗传表达的影响及其在种质育种潜势评价中的应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开发香菇核心种质的SCAR 标记;将开发的香菇DNA 分子标记应用于香菇种质遗传多样性评价、育种中间材料鉴别以及规模生产菌种的“产前”真伪鉴定。运用上述理论与技术成果,培育出香菇杂交春栽菌株‘申香15 号’、秋栽品种‘申香16 号’和‘申香18 号’,并研发确定了它们的配套栽培技术。应用推广研究方面:将上述香菇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在我国香菇主产区推广应用。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培育出3 个优质、高效香菇新品种‘申香15 号’、‘申香16 号’和‘申香18 号’, 这3 个新品种在生物转化率、子实体外观与质地、抗逆性与适应性等方面均表现优良并各具特点,同时研发出配套高产栽培技术。3 个香菇新品种及其配套的栽培技术在上海、浙江、云南、辽宁、湖北、河南、福建及河北等省市推广应用,覆盖了我国80%以上的香菇主产区,累计推广1.0053 亿棒,产值5.01255 亿元。 2)研发了多种DNA 分子标记对香菇核心种质及育种材料进行评价与鉴定,2 项相关发明专利获授权;利用专利技术每年为我国香菇菌种主要供应中心提供菌种鉴定服务,为香菇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3)发现香菇育种材料经有性重组和自交后发生分化与退化,揭示并分析了香菇种质的“异交”特性及其对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的影响。首创以自交来评价香菇种质材料的育种潜力,将香菇杂交育种由先前的F1 代推进到F2 代。 4)建立了香菇主要农艺性状的量化评价和应用体系,发现原基期、菇峰期、菇数、平均菇重等四个性状对产量的多元决定系数为0.7517,为香菇高产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本成果共获得9 株香菇菌株的SCAR 分子标记,与常规形态学检测、拮抗试验、出菇试验相比,SCAR 分子标记具有检测时间短,准确性高的优点,本成果这些专利技术已经从实验室走向菌种场,用于规模生产菌种的真伪鉴定,为香菇新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用种安全提供了保障。 本成果培育出香菇系列新品种,建立配套栽培技术:利用孢子单核体对称杂交技术培育出春栽菌株‘申香15 号’,应用原生质体单核体对称杂交技术培育出秋栽品种‘申香16 号’和原生质体单核体非对称杂交技术培育出秋栽品种‘申香18 号’, 其中两个获得上海市新品种认定证书;这三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在产量、品质、抗逆性与适应性等方面均表现优良并各具特点。通过全国不同地区、季节及栽培模式的试验,建立了配套的栽培技术与模式。
- 相关文献
[1]稻麦秸屑栽培香菇技术研究. 杨瑞长,宋士良,蒋逵良,周琳. 1998
[2]厚皮甜瓜新品种‘金辉一号’. 陈幼源,陈绯翔. 2006
[3]白肉灵芝'云灵3号'选育. 吴晓蕖,刘艳芳,张劲松,何俊,李树红,李娥贤. 2024
[4]原生质体紫外诱变选育香菇耐高温菌株. 王丽宁,赵妍,张宝粉,陈明杰. 2014
[5]稻麦秸屑栽培香菇技术研究. 杨瑞长,宋士良,高君辉,郑海歌,蒋逵良,周琳. 1998
[6]中国香菇部分栽培菌株来源汇总. 宋晓霞,李传华,谭琦,李巧珍,马丹丹,陈明杰. 2015
[7]香菇遗传研究和菌种选育的现状及发展. 潘迎捷,谭琦,陈明杰,冯志勇,汪昭月. 1998
[8]香菇新品种'申香1513' 被引量:1. 张美彦,于海龙,尚晓冬,谭琦,李玉,周峰,杨慧,章炉军,宋春艳. 2018
[9]不同品种干制香菇子实体等鲜浓度值差异分析. 于海龙,李玉,陈万超,李文,宋春艳,尚晓冬,章炉军,张美彦,杨焱. 2018
[10]香菇新品种'沪香922'. 章炉军,李巧珍,谭琦,尚晓冬,于海龙,宋春艳,张美彦. 2023
[11]香菇新品种'沪香F7'. 于海龙,章炉军,宋春艳,尚晓冬,冯鹏,张美彦,谭琦. 2023
[12]香菇高产新品种‘申香18号’. 宋春艳,刘德云,章炉军,尚晓冬,项寿南,陈明杰,谭琦. 2012
[13]不同产地商业香菇品种中有机酸含量差异分析. 于海龙,陈万超,李文,谭琦,尚晓冬,杨焱. 2015
[14]香菇杂交新品种‘申香16号’. 宋春艳,刘德云,尚晓冬,谭琦,项寿南. 2010
[15]香菇新品种‘申香1513’. 张美彦,于海龙,尚晓冬,谭琦,李玉,周峰,杨慧,章炉军,宋春艳. 2018
[16]香菇新品种‘沪香F7’. 于海龙,章炉军,宋春艳,尚晓冬,冯鹏,张美彦,谭琦. 2023
[17]一种适宜于北方地区的香菇高产栽培技术. 李玉,吕景东,尚晓冬,宋春艳,李正鹏,谭琦,周峰. 2017
[18]超甜玉米新品种‘金银898'的选育. 林金元,王慧,潘玲玲,孙大鹏,于典司,施标,卢有林,郑洪建. 2015
[19]高产优质球茎甘蓝新品种'沪苤1号'的选育. 薄天岳,陈锦秀,邰翔,朱晓炜,任云英. 2017
[20]糯玉米新品种‘申科糯1号’的选育. 王慧,卢有林,孙大鹏,于典司,施标,林金元,李茂柏,潘玲玲,蒋勤.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一株野生香菇与'申香215'孢子单核体杂交后代表型多样性分析
作者:徐蒋振;李洁;张帅;董浩然;邵阳浩;章炉军;张丹;宋春艳
关键词:香菇;野生种质;孢子单核体;交配型;多样性;农艺性状
-
香菇菌落角变菌丝生长情况及分析
作者:张丹;徐蒋振;董浩然;万佳宁;谭琦;宋春艳
关键词:香菇;菌落角变;木质纤维素降解酶;ROS;基因组重测序
-
利用鹿茸菇菌渣和稻秸秆复配培养料栽培草菇初探
作者:董沁;朱龙弟;郭倩;范贤权;孙育红;陈明杰;赵妍
关键词:草菇;鹿茸菇菌渣;稻秸秆;营养转化
-
不同温控设施栽培龙爪菇培菌时间及出菇开口方式试验
作者:彭传尧;严少妹;林思裕;王圣铕;吴光明;杨彬;蔡盛;王瑞娟;宋春艳
关键词:龙爪菇;温控设施;栽培;培菌时间;开口方式
-
金针菇Fvpal1基因的RNAi降低PAL酶活及菌丝色素分泌
作者:陆欢;沈玲;刘建雨;尚晓冬;王瑞娟;谭琦;唐桂容
关键词:金针菇;Fvpal1基因;RNA干扰;颜色
-
不同碳源对双孢蘑菇菌株A15和W192菌丝生长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王倩;肖婷婷;张宇辰;张津京;隽加香;陈辉;陈明杰;黄建春
关键词:双孢蘑菇;商业菌株;A15;W192;碳源;菌丝生长;胞外酶
-
适宜工厂化栽培香菇菌株的筛选和评价
作者:孔昊;戴鑫;章炉军;张帅;宋秋潇;王丽
关键词:香菇;筛选评价;遗传多样性;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