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糖源对"东方黏虫-异色瓢虫"饲养体系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优化“东方黏虫-异色瓢虫”饲养体系中卵粒对异色瓢虫的饲喂效果,同时解决异色瓢虫取食低龄幼虫和高龄幼虫仅交配不产卵的问题。本文在该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补充蜂蜜、蔗糖和葡萄糖3种水溶液,研究糖源物质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卵粒为饲料,添加糖源物质后异色瓢虫世代发育历期显著缩短、繁殖力显著提升,其中以葡萄糖饲喂效果最优(世代发育历期为20.71 d,30d单雌平均产卵量937.00粒);以低龄幼虫和高龄幼虫为饲料,添加糖源后异色瓢虫出现产卵行为,且均以蜂蜜饲喂繁殖力最强(30 d单雌平均产卵量分别为434.80和645.11粒)。综合试验结果和饲养效果来看,糖源物质对“东方黏虫-异色瓢虫”饲养体系具有促进作用,不仅提升卵粒的饲喂效果,而且解决了取食低龄幼虫和高龄幼虫异色瓢虫仅交配不产卵的问题,优化后能代替“植物-蚜虫-异色瓢虫”的饲养模式。这一体系打破了寄主植物和环境的限制,在异色瓢虫人工饲料的研究中取得突破,为日后室内规模化生产异色瓢虫提供借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场马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饲料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为马场饲养管理者制定驱虫方案提供理论参考.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和麦克马斯特氏法对吉林省3家马场136匹马的马粪样品进行寄生虫检测.结果表明,采集的136份马粪便样品中107份为阳性,消化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 78.67%.其主要寄生虫种类为马圆线虫和马副蛔虫.马圆线虫感染率为70.58%(96/136),平均每克粪虫卵数(EPG)为166个.马副蛔虫感染率为26.47%(36/136),EPG为246个.部分马混合感染马圆线虫和马副蛔虫,混合感染率为21.32%(29/136).马圆线虫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分布,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马副蛔虫以感染幼龄马为主,且多数为马副蛔虫和圆线虫混合感染.另外,寄生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在3个马场有明显差异,主要与饲养环境有关.说明吉林省马场马普遍感染肠道寄生虫,建议区域内马场加强马肠道寄生虫监测工作,每年春秋2次对马匹进行驱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鱼肉中4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不确定度评定
《东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鱼肉中4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按照《GB 31656.8-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水产品中有机磷类药物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鱼肉中倍硫磷、马拉硫磷、敌敌畏、蝇毒磷4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利用方法确认的数据评定测量不确定度。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样品称量、标准品纯度、计量器具、标准曲线拟合、回收率、精密度、仪器设备等因素并量化。当样品中倍硫磷、马拉硫磷、敌敌畏、蝇毒磷的含量分别为46.43、94.96、40.91、94.34μg/kg水平时,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8.90、18.49、8.27、20.16μg/kg。评定结果表明,本方法的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是标准曲线拟合、计量器具、精密度和回收率,评定的结果可以为科学评价鱼肉中有机磷药物残留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依据。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鱼肉 有机磷农药 不确定度评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73份审定水稻品种的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
《作物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吉林省水稻品种的表型性状多样性水平,通过变异系数(CV)、遗传多样性指数(H′)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吉林省近年审定的73份水稻品种的39个表型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近年来审定的水稻品种植株生长习性以半直立为主,倒二叶及剑叶姿态多为直立到半直立,穗抽出良好、姿态轻度下弯,二次枝梗类型少;谷粒阔卵形、颖壳浅黄色,糙米椭圆形;大多数品种的抗病性表现为穗瘟感病、苗瘟中感、叶瘟中抗,纹枯病中感,白叶枯病中抗。糙米率的CV最小,垩白度的最大;株高的H′最大,糙米长宽比的最小,不同性状的CV和H′表现并不一致。23个数量性状中74个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穗长、谷粒长与多个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或极显著负相关,糙米长、糙米长宽比及千粒重之间互相呈极显著正相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互为极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73份水稻品种被划分为4个类群,类群Ⅰ代表高秆大穗、偏长粒型的品种;类群Ⅱ代表茎秆粗壮、分蘖力强、稳产性好的品种;类群Ⅲ代表产量高但稻米外观品质一般的品种;类群Ⅳ占比50.7%,代表产量一般、穗小但稻米外观品质好的品种。主成分分析表明,前9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9.170%,其中第1主成分和第2主成分均与产量性状有关,累计贡献率达33.87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Logistic方程的油莎豆生长指标拟合与分析
《东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油莎豆植株生长规律,以圆粒型油莎豆“吉莎2号”为试验材料,在公主岭市范家屯镇试验区对油莎豆生长过程进行观测,并利用Logistic方程对分蘖数、植株干重、块茎数量、块茎干重的模型参数进行拟合,得到Logistic生长模型以及物候期参数。结果表明,油莎豆植株不同生长指标的生长动态规律基本一致,呈“S”形生长曲线,拟合决定系数均在0.987 7以上;播种后25 d生长指标线性增长,85 d缓慢增长,线性生长期的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55%以上。采用Logistic方程可准确拟合油莎豆的生长规律,为油莎豆生产营养精准调控和水分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油莎豆 Logistic方程 生长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黄鸡、北京油鸡及其杂交群体LEPR基因多态性与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关联分析
《畜牧与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地方鸡瘦素受体(LEPR)基因遗传多样性及其与生产性状的相关性,以吉林黄鸡、北京油鸡及其正反交杂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组PCR直接测序挖掘LEPR基因多态位点,再采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ASP)进行基因分型检测,最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群体内不同基因型个体屠宰与肉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LEPR基因内含子2存在3个SNP位点,其中g.735 G>A与报道一致;KASP法对g.427 C>T和g.735 G>A位点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g.427 C>T位点在吉林黄鸡(HH)群体中T∶T为主要基因型,北京油鸡(YY)为C∶C型,g.735 G>A位点在4个群体中A∶G均为主要基因型,g.427 C>T位点除了HH群体外,其他群体均处于哈迪-温伯格不平衡状态,而g.735 G>A位点全都处于平衡状态;相关分析发现两位点均与腹脂率相关,但各群体间不同基因型并未表现明显的一致性,大部分群体中g.735 G>A位点不同基因型还与脚重,胸肌和腿肌滴水损失密切相关。综上,地方鸡LEPR基因多态位点及与屠宰和肉质性状相关分析为利用该基因进行优质鸡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北京油鸡 吉林黄鸡 正反杂交群体 瘦素受体 基因多态性 屠宰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粮中添加不同硒源对松辽黑猪肉品质和呈味物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不同硒源对松辽黑猪肉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和呈味物质的影响。选择体质健康、体况相近、体质量约60 kg、出生120~130 d(约4月龄)的松辽黑猪36头,随机分成3组,每组12头。其中,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有机硒组饲喂基础日粮+0.24 mg/kg酵母硒,无机硒组饲喂基础日粮+0.24 mg/kg亚硒酸钠,统一饲养管理饲喂至100 kg/头,对其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和呈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食用品质方面,有机硒组和无机硒组的亮度值(L~*)、红度值(a~*)和黄度值(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改善了表面肉色,增强了消费者视觉效果;有机硒组和无机硒组的滴水损失和蒸煮损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高了肉保水性,增加了肉多汁性;有机硒组和无机硒组的剪切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改善了肉的嫩度和食用口感。在营养品质方面,3组间肌内脂肪、水分和蛋白质3种常规营养成分均差异不显著(P>0.05);必需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营养价值较高,且蛋白组成接近标准蛋白,脂肪酸组成达FAO/WHO推荐值,以有机硒组最优,无机硒组次之;有机硒组和无机硒组的胆固醇含量高于对照组;在呈味物质方面,3组间肌苷酸含量显著差异(P<0.05),以有机硒组最高,高达2 228.38 mg/kg; 3组间鲜味氨基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组别上以有机硒组最高,组成上以谷氨酸含量最高。综上,日粮中添加硒,改善松辽黑猪肉的食用品质,增加了肉的营养价值,提高了肉的风味与滋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南瓜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北方园艺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收集的40份地方南瓜属种质资源为试材,采用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种质资源的27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以期为保护地方南瓜属种质资源、加快地方南瓜属种质资源品种改良和选育进程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40份南瓜属地方资源的27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幅度为12.71%~85.15%,平均变异系数为34.54%,其中果实平均变异系数(36.51%)明显高于种子性状平均变异系数(28.90%)。主成分分析提取了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48.16%,基本可以概括这些性状的总信息,种子性状的贡献率大于果实性状的贡献率。聚类分析将40份南瓜种质在欧式距离12.32处分为四大类,分别包括1、6、23、10份种质,其中第一大类仅有28号,其突出性状为商品瓜纵径,长达32 cm,与其他39份材料有较大的遗传差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品中化学物质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
《东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客观的随机性、人类的认识不足、主观性判断等影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来源的不确定性,对化学物质风险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决策的正确性造成影响。识别、分析、处理和交流影响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已是科学共识,不确定性的研究科学地评价了风险评估结论的可信度,并有效识别了影响因素和来源,推动了风险评估模式的转变。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已形成相对完整的机制,但有关不确定性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从风险评估者角度出发,介绍了不确定性的来源及分类,不确定性的分析、处理及沟通,以提供借鉴和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氮水平对黑钙土花生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黑钙土花生适宜施氮量,本研究以吉花25为试验材料,共设置6个氮肥水平,分别为施用纯氮0、112.5(传统施肥,N1)、90(减氮20%)、79.5(减氮30%)、159(增氮40%)、225 kg/hm2(增氮100%),研究了氮肥对花生碳氮代谢相关酶的活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会提高硝酸还原酶(NR)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和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但过量施用氮肥会抑制NR、GS、GDH、SS和SPS活性.各施氮处理产量均高于对照,在传统施肥的基础上减氮施肥20%(施氮量90 kg/hm2)时,花生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增产9.21%,相较于传统施肥增产1.57%,说明减氮20%即可既满足花生生长发育的氮肥需求,同时又能保证叶片中碳氮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增强了花生对氮素的吸收与利用的能力,并通过降低单株秕果数和单株单果数,提高单株双果数、百果重和百仁重,最终提高花生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