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340条记录
中晚熟鲜食葡萄新品种'金光'

园艺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光’是‘巨峰’自交实生选育的中晚熟鲜食葡萄新品种。果穗大,单穗质量738.8 g;单粒质量12.0 g,果粒椭圆形,果皮黄绿色,果肉较脆,果汁多,具有草莓香味;风味甜,可溶性固形物18.0%以上,可滴定酸0.58%。树挂期长,丰产、稳产,产量22.7 t·hm-2,在河北省昌黎地区9月下旬成熟,适宜京津冀等地区设施及露地栽培。

关键词: 鲜食葡萄 中晚熟 香味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COP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征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花生中COP1基因的序列及表达特征,本研究从花生中克隆获得2个COP1基因,分别命名为AhyCOP1a和AhyCOP1b,以此为基础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hyCOP1a和AhyCOP1b分别长2103 bp和2049 bp,均含有13个外显子和12个内含子.聚类结果显示AhyCOP1a和AhyCOP1b与双子叶作物的COP1基因聚成一类,且分别与AduCOP1和AipCOP1亲缘关系最近,表明AhyCOP1a和AhyCOP1b的进化分别始于花生野生种Ar?achis duranensis和A.ipaensis.此外,AhyCOP1a和AhyCOP1b分别有6个和7个WD40重复基序.各类物种的COP1基因在N端相似度较低,在C端WD40结构域部分相似性较高,表明WD40结构域是COP1基因的主要核心功能区域.组织表达结果显示,AhyCOP1a和AhyCOP1b在地上部的表达显著高于地下部,花中最高,其次为叶和茎.但AhyCOP1a在地下组织的表达量在显著高于AhyCOP1b,暗示AhyCOP1a在地下组织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更大.此外还发现光照可以促进花生COP1基因的表达,表明花生中COP1基因的表达受光照显著影响.总之,本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花生中COP1基因的序列及表达特征,为后续深入探究COP1基因的分子功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花生 COP1 序列比对 表达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花丝花青苷显色性状的QTL定位

华北农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花丝颜色是玉米特异性和一致性判定的重要农艺性状。为解析玉米花丝花青苷显色性状的遗传机制,以绿色花丝自交系WL134和紫色花丝自交系D7杂交构建的213份DH系群体为研究材料,在2022年和2023年2 a环境下分别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花丝花青苷显色性状在不同家系、不同年份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广义遗传力为0.864。2 a的花丝颜色数据共检测到9个QTLs,分布于玉米的第2,3,5,6,8,9号染色体上,单个QTL的表型贡献率在4.83%~9.26%。在第5染色体上定位到一个稳定的在2 a数据中可重复检测到的位点qSC5,位于19.15~19.80 Mb, 2022年检测的LOD值为4.65,贡献率7.22%,2023年检测的LOD值为5.76,贡献率7.17%,为主效QTL位点。与前人的研究比对发现,该位点为调控花丝花青苷显色的新位点。基于qSC5两侧的SNP标记,DH群体中极端紫色花丝家系中90.91%的基因型为CCCC,而绿色花丝家系中该基因型仅占44.00%。该标记与玉米花丝颜色显著相关,可能与调控花丝花青苷显色性状的关键基因连锁。

关键词: 玉米 花丝颜色 QTL定位 SNP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膳食纤维缓解结肠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结肠炎是一种持续时间长、病因不明、反复发作的炎症性肠道疾病,通常伴随着肠道细胞损伤、肠道免疫及肠道菌群异常等症状。大量研究表明,膳食纤维作为一种益生元,其代谢产物可选择性地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进而提高肠道短链脂肪酸的水平、降低炎症因子表达、增强肠道免疫屏障功能,从而改善机体的炎症反应。膳食纤维这种通过其代谢产物发挥抗炎的作用,为辅助治疗结肠炎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概述了结肠炎的发病机制,膳食纤维及其代谢产物与肠道菌群、炎症因子、免疫细胞之间的作用机制,旨在为膳食纤维缓解结肠炎和开发功能性食品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膳食纤维 结肠炎 肠道菌群 免疫屏障 作用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采前氨基乙氧基乙烯甘氨酸处理对'黄冠'梨长期冷藏后果实品质和果心褐变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延长‘黄冠’梨贮藏期,减轻长期贮藏后货架期间果实品质劣变,采用不同浓度氨基乙氧基乙烯甘氨酸(aminoethoxyvinylglycine,AVG)在采前喷施‘黄冠’梨果实,在冷藏180 d及货架7 d((180+7)d)后检测相关指标。结果显示,采前喷施AVG可延缓‘黄冠’梨果实硬度下降,维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及可滴定酸含量,有效抑制果面褐斑和果心褐变的发生,其中以200 mg/L AVG效果最好。‘黄冠’梨果实在长期冷藏时果心发生褐变,同时熊果苷、绿原酸以及总酚含量增加,多酚氧化酶活性升高;PbPAL1、PbPAL2、PbPPO1、PbPPO5、PbLOX1以及PbLOX5在冷藏期间表达量升高,货架期表达量随之下降。采前200 mg/L AVG处理‘黄冠’梨,可显著促进熊果苷、绿原酸以及总酚在整个贮藏过程中含量的增加,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升高,抑制PbPAL1、PbPAL2、PbPPO1、PbPPO5以及PbLOX5的表达,进而有效减少果心褐变的发生。

关键词: 氨基乙氧基乙烯甘氨酸 果心褐变 酚类 多酚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冀北坝上大豆结瘤相关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挖掘适应坝上生态条件的高效结瘤大豆种质,鉴定调控大豆-根瘤菌共生结瘤的遗传位点和候选基因,提高大豆共生固氮效率。【方法】以包含260份大豆种质的自然群体为研究对象,在河北坝上室外盆栽条件下接种根瘤菌菌株USDA110。以单株根瘤数量、单株根瘤干重数值作为表型数据,结合大豆260份种质基因型数据,对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大豆共生结瘤相关基因。【结果】共检测到18个与大豆根瘤数量显著关联的SNP,分别位于第2、7、8、13、18和19染色体上。其中,位于第2染色体上的显著关联位点BARC_2.01_Chr02_43161654_A_G是控制大豆根瘤数量的主效位点(LOD=3.89),对该位点上下游共200 kb区间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在包含BARC_2.01_Chr02_43161654_A_G的连锁区间内,共获得10个调控大豆根瘤数量候选基因,通过单倍型分析发现,Glyma.02G243200不同单倍型所对应的材料之间的根瘤数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SoyBase数据库中查询该基因的表达模式发现,Glyma.02G243200在根毛中表达。该基因可能是影响大豆根瘤数量的关键基因。共检测到6个与大豆根瘤干重显著关联的SNP,分别位于第6、18和20染色体上。其中,位于第6染色体上的显著关联位点BARC_2.01_Chr06_6069381_G_A和BARC_2.01_Chr06_6192925_T_C是控制大豆根瘤干重的主效位点(LOD=3.49和LOD=3.35),对BARC_2.01_Chr06_6069381_G_A上游100 kb和BARC_2.01_Chr06_6192925_T_C下游100 kb区间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获得14个调控大豆根瘤干重候选基因,并进行单倍型分析。其中,Glyma.06G079600和Glyma.06G079900不同单倍型所对应的材料之间的根瘤干重具有显著差异(P<0.01,P<0.001),在SoyBase数据库中查询这两个基因的表达模式发现,Glyma.06G079600和Glyma.06G079900在根中表达。这两个基因可能是影响大豆根瘤干重的关键基因。【结论】在第2染色体上发现一个与根瘤数量显著相关的候选基因,在第6染色体上发现2个与根瘤干重显著相关的候选基因。

关键词: 大豆 根瘤菌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根瘤数量 根瘤干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YT双标图分析对黄淮海生态区玉米品种综合评价

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不同环境、多性状条件下优良品种选择效率低下的问题,探讨整合环境型鉴定技术(envirotyping techniques, ET)和多性状选择对黄淮海夏玉米区试参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2016—2017年黄淮海夏玉米组区域试验数据为材料,基于当年19个环境协变量信息采用ET将40个试点划分为不同生态区(mega-environments,ME)。采用品种-产量×性状(genotype by yield×trait,GYT)双标图技术对不同生态区(mega-environments,ME)籽粒产量与生育期、株高、穗位高、倒伏率、空秆率、穗长、秃尖、穗行数、穗粒重、百粒重、茎腐病和黑粉病等农艺性状的组合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研究GYT双标图技术在玉米区域试验多性状评价中的作用。AMMI方差分析表明, 2016年被测农艺性状基因型、环境和互作效应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2017年被测农艺性状除穗位高互作效应不显著外,其余性状基因型、环境和互作效应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根据当年气象因子信息将位于8个省份的40个试点划分为4个ME,降水亏缺(dbp)、饱和水汽压差(vpd)、相对湿度(rh)和最高温度(Tmax)在5个物候期中呈现出较大的变化趋势。GYT双标图与ME结合,可以筛选出不同ME的优势品种。2016年参试品种中,衡玉321和冀丰118在划定的4个ME中均表现出丰产性突出、稳定性较好的特征,属于丰产稳产型品种。而潞玉36和潞研1502则属于参试品种中丰产性、稳定性均较差的品种。2017年参试品种中,DK56在ME2和ME4试点中产量-性状组合表现较为协调,DK205和衡玉6105分别在ME1和ME3生态区中有较好的表现。对照品种郑单958两年区域试验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但丰产性一般。基于环境型鉴定技术划分生态区与GYT双标图相结合对参试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实现品种推广的精细定位,为黄淮海夏玉米区品种多性状综合评价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夏玉米品种 生态区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气候变量 GYT双标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噻唑膦与硅肥联合使用对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植物保护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有效控制甘薯茎线虫病的危害,通过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分别研究了不同种类硅肥及噻唑膦对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控效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单独施用硅肥对甘薯茎线虫病防治效果较差,但10%噻唑膦颗粒剂与不同种类硅肥联合使用后可显著降低甘薯种薯及薯苗受线虫侵染率,其效果优于单独使用等量的10%噻唑膦颗粒剂.田间施用噻唑膦后再增施硅肥,可使噻唑膦防治效果显著增高,甘薯受害率降低,甘薯产量提高.其中硅肥途保佳15 L/hm2与10%噻唑膦颗粒剂18 kg/hm2或22.5 kg/hm2联合使用后,对茎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均达到87%以上,显著高于10%噻唑膦颗粒剂22.5 kg/hm2处理.联合施用硅肥可以在减少噻唑膦用量情况下保持对茎线虫病较高防效,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关键词: 甘薯茎线虫 噻唑膦 硅肥 增效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沙参提取物改善阴虚便秘作用研究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北沙参提取物改善便秘的效应及机制,探索不同加工方式的差异。采用UHPLC-HRMS法测定北沙参水提物主要成分;采用洛哌丁胺和左甲状腺素钠建立阴虚便秘大鼠模型后,灌胃给予两种加工方式北沙参水提物(生药量1 g/kg)7天,检测大鼠代谢指标,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变化;阿利新蓝染色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结肠组织中粘液分泌情况及5-羟色胺4受体(5-HT4R)的表达。结果表明:未去皮水提物较去皮水提物中成分更为丰富;两种提取物给药干预后,第一黑便时间和小肠推进率均显著改善(P<0.05),结肠黏蛋白、5-HT4R显著增加(P<0.05)。本研究阐明北沙参水提物通过增加结肠黏液分泌,修复肠道黏液屏障,调节5-HT途径,兴奋肠道平滑肌,从而实现缓解便秘的作用。

关键词: 北沙参 阴虚便秘 结肠 5-HT4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薄荷EβF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EβF合成酶基因在植物体内合成[反]-β-法尼烯,用于抵御蚜虫侵害。为探明薄荷中该基因的表达模式和功能,从薄荷叶片中克隆得到1个新的EβF合成酶基因McβFS1,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模式分析。构建过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浸花法转化拟南芥,并进行蚜虫生物测定。结果表明,McβFS1基因CDS序列全长1 650 bp,编码549个氨基酸。编码蛋白分子质量为63.85 ku,等电点为5.23,无跨膜结构域。二级结构预测其α-螺旋、β-转角、延伸链结构和无规则卷曲所占比例分别为69.58%,3.10%,4.01%和23.32%。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胡椒薄荷的Q5W283.1序列相似度达91.47%,亲缘关系较近,但序列差异较大,是一个新的EβF合成酶基因。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cβFS1在根、茎、叶、花中均有表达,且在叶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根、茎中的表达。蚜虫的选择性分析表明,转基因拟南芥对蚜虫具有较强的趋避性。

关键词: 薄荷 EβF合成酶 蚜虫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