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响应面法优化黄浆水絮凝工艺及其代谢组学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黄浆水的附加值和利用率,缓解排放黄浆水带来的环境污染,本文对黄浆水中的可溶性固形物进行絮凝处理.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结合响应面法对黄浆水中可溶性固形物的絮凝工艺进行优化,并且对絮凝前后黄浆水进行了蛋白质和总糖含量测定、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测定以及代谢组学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絮凝沉降黄浆水可溶性固形物最佳工艺参数为:壳聚糖添加量为0.54 mg/mL,海藻酸钠添加量为0.24 mg/mL,pH为4.4,温度为47℃,此时黄浆水可溶性固形物沉降率为(46.26%±0.38%);蛋白质含量下降40.68%、总糖含量下降8.41%;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去除率分别为43%、40.95%.代谢组学实验结果表明:黄浆水絮凝前后有66种化合物含量存在显著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絮凝能有效的降低黄浆水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为黄浆水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黄浆水;响应面分析;可溶性固形物;絮凝法;代谢组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沙棘提取物对幽门螺杆菌脲酶活性的抑制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沙棘提取物对幽门螺杆菌脲酶(Helicobacter pylori urease,HPU)活性的抑制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培养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提取HPU,通过设置沙棘提取物系列浓度梯度及孵育时间梯度,采用Berthelot法检测HPU活性并评价沙棘提取物对HPU的抑制作用;进行酶活性动力学研究及对抑制位点进行分析;将菌液与不同浓度的沙棘提取物混合后孵育6 h,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法检测菌体中脲酶蛋白 α 亚基(urease subunitα,Ure-α),脲酶蛋白 β 亚基(ure-ase subunitβ,Ure-β),脲酶辅助蛋白E(urease accessory protein E,Ure-E)和脲酶辅助蛋白H(urease accessory pro-tein H,Ure-H)脲酶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沙棘提取物对HPU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IC50值为(2.73±0.10)mg/mL.沙棘提取物对HPU的抑制类型为非竞争性抑制.巯基保护剂和Ni2+保护剂对HPU均无保护作用,而有协同沙棘提取物降低HPU活性的作用.沙棘提取物可降低HPU相关基因ure-α,ure-β,ure-E和ure-H的表达,对HPU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关键词: 沙棘;幽门螺杆菌;脲酶;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蔗糖处理对采后桃果皮色泽形成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外源蔗糖处理对采后桃果皮着色的影响,本研究以套袋采收的'春美'桃为试材,采后用200 mmol/L的蔗糖浸泡处理后于常温((20±1)℃)条件下贮藏,并测定采后蔗糖处理桃的品质指标、果皮花色苷含量、内源糖含量和花色苷代谢相关酶活力.结果 表明,外源蔗糖处理对桃果实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速率、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和硬度无显著影响(P>0.05),但促进了桃果皮花色苷和蔗糖含量的提升.蔗糖处理可使采后桃果皮维持相对较高的查耳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e,CHS)、黄烷酮3-羟化酶(flavonoid 3-hydroxylase,F3H)、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ihytroflavonol 4-reductase,DFR)和类黄酮-3-O-葡萄糖基转移酶(UDP-glucose:flavonoid 3-O-glucosyltransferase,UFGT)等花色苷合成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因此,外源蔗糖处理可能通过调控花色苷代谢相关酶活性促进桃果皮花色苷的合成,本研究可为采后桃果皮色泽提升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桃;蔗糖;花色苷合成;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时期追肥对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追肥是保证果树正常生长发育、改善果实品质的主要手段。探讨分次追肥对桃果实品质的影响,能够为合理追肥提供依据。以桃品种‘霞晖8号’和‘霞脆’为试材,在等量追施氮磷钾复合肥条件下,设置一次追肥、二次追肥、三次追肥3个处理,采收成熟期果实,测定品质指标。结果表明:不同追肥次数对2个桃品种的单果重无显著影响。二次追肥条件下, 2个桃品种的去皮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显著高于一次追肥;山梨醇和总糖含量显著升高,柠檬酸含量降幅明显,糖酸比提高。试验第1年,二次追肥处理的‘霞晖8号’果皮红色饱和度、红色饱和度与黄色饱和度比值、花色苷含量均显著高于一次追肥;试验第2年,不同处理的2个桃品种果皮的色差指标、色素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二次追肥与一次、三次追肥处理相比具有较高的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及较低的有机酸含量,可有效改善桃果实内在品质。在桃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于果实膨大期和成熟前期分二次追肥有利于提高品质。

关键词: 复合肥 分次追肥 果实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水处理对采后鲜食蚕豆荚褐变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鲜食蚕豆的保鲜效果,本试验以鲜食蚕豆果实为材料,研究了45℃热水处理10 min对鲜食蚕豆果实在常温(20℃)贮藏过程中豆荚褐变、种子品质及豆荚活性氧(ROS)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45℃热水处理10 min能显著提高豆荚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以及1,1-二苯基-2-三硝基(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率,显著抑制豆荚褐变指数、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上升,抑制鲜食蚕豆豆荚中超氧阴离子(O_2~(·-))生成速率、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及丙二醛(MDA)的积累,减少褐变底物酚类物质的消耗,并延缓豆荚中叶绿素和抗坏血酸(Vc)的降解,同时保持蚕豆种子的好粒率、叶绿素和抗坏血酸含量。热水处理对种子中的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45℃、10 min的热水处理提高了蚕豆豆荚的抗氧化能力,抑制了豆荚的褐变,保持了种子品质,延缓了鲜食蚕豆衰老过程,为鲜食蚕豆的保鲜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 鲜食蚕豆 热水处理 褐变 活性氧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绿木霉TA-9分生孢子固体发酵的响应曲面法优化

农药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前期研究中分离获得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菌株TA-9,其在田间试验中具有较好生物防治效果.本研究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及Box-Behnken设计-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对影响深绿木霉TA-9菌株发酵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固体发酵培养基3个主要影响因子分别为蔗糖、硫酸铵和磷酸二氢钾;培养条件中3个主要影响因子为培养温度、接种浓度和含水率.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组成(质量分数)为:麦麸30%、谷壳20%、蔗糖24.65%,硫酸铵0.88%,磷酸二氢钾0.88%、黄豆粉1%,混合矿物质0.5%,酶水解酪蛋白0.3%.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为:接种浓度每克基质含5.2×105个孢子,含水率48.1%,种子液菌龄6 d,24.1℃ 光照培养,接种60 h后搅拌,随后静置发酵至8 d.在此优化条件下发酵获得深绿木霉菌株TA-9的分生孢子产量为每克培养基含2.44×1010个孢子,略高于预测最高产量(每克培养基含2.24×1010个孢子).

关键词: 深绿木霉;分生孢子;固体发酵;响应曲面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减库对大豆叶片碳代谢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的碳代谢过程与植株生长和产量形成密切相关,是受源库关系影响最明显的生理过程之一.研究减库对大豆叶片碳代谢的影响,可为明确源库关系失衡导致的减产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早熟大豆品种苏豆13为材料,于2019年和2020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大豆试验站进行池栽试验,在大豆R4期设置减库处理(去除全部豆荚、去掉1/2豆荚和全部种子损伤处理),以正常植株为对照,研究减库对大豆碳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库处理延缓了叶片衰老和脱落,导致叶片持绿.减库处理显著抑制了短期内的净光合速率(Pn),但是未影响初始羧化速率(a).Pn降低主要受气孔限制,随时间延长,光合抑制作用逐渐减弱并转为促进作用,在生育后期,减库处理的叶片仍能保持相对较高的a、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uSy)和酸性转化酶(SAI)活性及光合色素、可溶性糖、淀粉、蔗糖和果糖含量,利于维持相对较高的光合性能.减库处理导致更多的光合产物向营养器官分配,茎、叶片和叶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新的库器官,利于生育后期的叶片光合产物输出并保持相对较高的碳代谢水平.去除全部豆荚和种子损伤处理延缓叶片衰老和脱落、光合性能和碳代谢水平降低的作用显著高于去除1/2豆荚.总之,在同等的源条件下,减小库容量可以诱导大豆出现持绿现象,减库程度越大,持绿现象越重,减库处理显著影响大豆叶片碳代谢,虽然短期内抑制了"源"叶片的光合性能,但是生育后期叶片仍能保持相对较高的光合活性和碳代谢关键酶活性利于合成较多的碳水化合物,且刺激茎、叶和叶柄转化为新的库器官.

关键词: 大豆;碳代谢;源库关系;减库处理;光合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黄化复绿突变体S28-y研究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甘蓝型油菜品种镇油7号衍生系中发现的自然突变叶色黄化材料S28-y进行田间表型、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作用参数测定以及叶色遗传分析,探讨甘蓝型油菜叶色黄化突变体叶色变化、光合特性、叶色遗传及黄化复绿进程与温度响应关系。结果表明:S28-y叶色黄化复绿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新生叶片叶色黄化显著,随叶片发育逐渐复绿,这种黄化再复绿现象伴随叶片整个生长阶段;复绿进程快慢与温度呈正相关,高温可加快黄化叶复绿,提高叶绿素含量。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S28-y植株矮化,产量相关性状变差,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黄化叶叶绿体形态发育异常,无完整基粒、基质片层,光合作用减弱。叶绿体结构发育异常引起总叶绿素缺乏是导致突变体S28-y光合效率降低和产量性状变差的主要原因,而适宜温度是加快突变体黄化叶复绿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黄化复绿 光合色素含量 叶绿体超微结构 光合特性 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后低温条件下小麦颖果发育的显微结构观察

西北植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以春性小麦品种'扬麦15'和半冬性小麦品种'烟农19'为实验材料,在小麦花后6~8 d进行低温处理,对花后不同发育阶段的小麦颖果进行取样,利用树脂切片技术观察了果皮、胚乳和养分运输组织的显微结构,以探明花后低温条件下小麦颖果发育的显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花后低温延缓了两个小麦品种颖果早期和中期发育过程,推迟了'扬麦15'灌浆期,缩短了'烟农19'的灌浆期,最终降低了两小麦品种的粒重.(2)花后低温减缓了小麦颖果发育早期果皮细胞的凋亡以及中果皮细胞中淀粉体的降解速率.(3)花后低温明显降低了小麦胚乳发育早期和中期淀粉体和蛋白体的积累量,缩短了灌浆时期,降低了胚乳充实度.(4)花后低温条件下小麦颖果韧皮部发育缓慢,筛管分布范围缩小;同时胚乳传递细胞的发育变慢,细胞壁上壁内突数量明显减少.研究发现,花后低温使得两小麦品种颖果早期发育过程延缓,具体表现在果皮的凋亡推迟,贮藏物质积累量减少,养分运输组织变得不发达,胚乳充实度降低,单粒颖果干重下降;同时两小麦品种对低温的响应又存在差异,花后低温下春性小麦颖果灌浆期被延长,半冬性小麦灌浆期被缩短.

关键词: 小麦 低温 淀粉体 蛋白体 养分运输组织 显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花菜花蕾转录组测序分析及蜡粉合成相关基因挖掘

南方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青花菜花蕾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挖掘与蜡粉合成相关基因,为探明青花菜花球表面蜡粉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分别提取野生型和蜡粉缺失型青花菜花球总RNA,采用Illumina HiSeqTM 2500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高质量Clean reads,采用Trinity进行序列组装后获得青花菜Unigene库,将获得的Unigene序列与Nr、Nt、KEGG、Pfam、KOG/COG、Swiss-Prot和GO数据库比对,获得基因功能注释信息;使用DESeq2进行差异表达分析。【结果】共获得44.68 Gb Clean data,De novo组装得到41244条Unigenes,N50长度为1847 bp。从所获得的Unigenes中筛选出8685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上调基因5747个,下调基因2938个),共有8038个基因被注释到不同数据库,其中,5220个基因注释到Pfam数据库;2066个基因注释到COG数据库,3866个基因注释到KOG数据库;2580个差异表达基因被注释到75个转录因子家族中,注释最多的是MYB家族(235个);GO数据库中6095个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到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过程三大类的52个功能分类;KEGG数据库中,1671个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138条代谢通路,其中13个差异表达基因与脂肪酸合成有关,7个差异表达基因与蜡粉生物合成途径有关。【结论】转录因子MYB家族在调控青花菜蜡粉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蜡粉合成过程中相关酶基因的差异表达是调控青花菜蜡粉合成的关键,尤其是野生型和蜡粉缺失突变体中特异性表达的差异表达基因,可作为后续研究青花菜花球表面蜡粉形成分子机制的对象。

关键词: 青花菜 花蕾 蜡粉缺失突变体 转录组 基因功能注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