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麦隐性核不育保持系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拟南芥遗传转化
《麦类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小麦杂种优势能够创制稳定的雄性不育系。相比于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细胞核雄性不育具有育性稳定、易恢复、不受环境影响等特点。小麦隐性核不育基因ms1的克隆以及杂交制种技术(hybrid seed production technology,SPT)的开发,为雄性不育的保持和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将小麦花粉育性恢复基因Ms1、花粉致死基因ZmAA1、红色荧光蛋白基因DsRed2及其特异性启动子和终止子连接到表达载体pGEII上,转化野生型拟南芥,得到6株转基因拟南芥。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拟南芥种子,发现野生型拟南芥种子表面平滑,不能发出红色荧光;而转基因种子表面呈现颗粒状,能够发出红色荧光。这说明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并能够在拟南芥中成功表达。这为创制人工小麦隐性核不育系奠定了理论和材料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ib、Pi9、Pi2、Pi54和 Pish 在粳稻品种(系)中的分布及对穗颈瘟的抗性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抗稻瘟病基因Pib、Pi9、Pi2、Pi54和Pish在粳稻品种(系)中的分布情况及不同基因型对稻瘟病的抗性水平.[方法]利用该5个基因的分子标记及人工接种稻瘟病的方法对93份材料进行研究.[结果]包含3个、2个和1个抗性基因的材料分别为19份(占20.4%)、25份(占26.9%)和28份(占30.1%),但这5个抗性基因在93份材料中均有分布.携带抗性基因Pib、Pi9、Pi2、Pi54和 Pish 的材料分别为49份(52.7%)、16份(17.2%)、8份(8.6%)、31 份(33.3%)、31 份(33.3%),抗性基因Pib的检出率最高;抗性较好的6个基因型或基因组合分别是Pi9、Pi54、Pib+Pi9、Pib+Pi2、Pib+Pish和Pi9+Pi54,但检出率均很低.[结论]本研究进行的抗稻瘟病基因检测和抗病性评价结果为稻瘟病抗性育种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苋菜AtrADH2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ADH基因在甜菜色素合成酪过程氨酸途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苋菜酪氨酸途径的关键基因AtrADH2在苋菜中的功能,本研究以'苏苋1号''苏苋2号'苋菜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RT-PCR技术等研究方法克隆获得1个AtrADH2基因(GenBank登录号:MT982371).结果表明:1)苋菜AtrADH2基因的ORF长为1 197 bp,编码398个氨基酸;2)AtrADH2蛋白属于NADB_Rossmann超级家族,含有1个NADB保守结构域;3)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AtrADH2蛋白与甜菜BvADHα蛋白亲缘关系最近;4)'苏苋1号'中甜菜色素含量受到光周期的影响;与其它组织部位相比,叶中的甜菜色素含量最高;与幼苗期相比,开花期叶和茎的甜菜色素含量均有所下降;5)qRT-PCR分析表明,AtrADH2基因表达趋势与AtrCYP76AD1、AtrDODA和AtrMYB1基因表达趋势相反.综上,AtrADH2基因可能对苋菜甜菜色素合成具有负调控作用,为进一步研究AtrADH2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苋菜;AtrADH2基因;甜菜色素;光周期;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灭菌唑与氰烯菌酯复配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活性
《农药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灭菌唑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毒力,测得灭菌唑对10株水稻恶苗病菌的EC50值范围为0.0664~0.766 1 μg/mL.采用有效成分质量浓度分别为60、120和240μg/mL的25g/L灭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处理水稻种子后,对水稻发芽率、株高、鲜重均无影响.表明灭菌唑对水稻恶苗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且对水稻安全,可用于水稻恶苗病的化学防控.氰烯菌酯对10株水稻恶苗病菌的EC50值范围为0.0076~0.2629 μg/mL.将氰烯菌酯和灭菌唑分别按质量比4∶1、3∶1、2∶1、1∶1、1∶2、1∶3和1∶4复配,测定了复配药剂对水稻恶苗病菌的联合毒力,所得增效系数在0.5~1.5之间,均为相加作用.研究表明,将氰烯菌酯与灭菌唑复配后施用,不仅能显著降低单剂的使用剂量,且能降低氰烯菌酯对病原菌群体的选择压力,延缓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速度,保障病害防效和水稻生产安全.
关键词: 水稻恶苗病菌 灭菌唑 氰烯菌酯 联合毒力 安全 增效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胞内劳森氏菌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胞内劳森氏菌(LI)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本研究构建了含有LI外膜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pET32-LI1022并进行原核表达.结果显示LI1022基因在BL21(DE3)宿主菌内以可溶性表达重组LI1022蛋白(rLI102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LI1022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可作为建立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包被抗原.进一步经Ni柱纯化获得纯化rLI1102,以其为包被抗原,对ELISA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纯化的rLI1022以4.69 ng/孔4℃过夜包被最佳;血清最佳反应条件为1∶100稀释,37℃作用1h;羊抗猪IgG-HRP最佳反应条件为1∶10 000稀释,37℃作用1h;25℃TMB底物显色15 min.对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包被抗原与PRRSV、PRV、FMDV、PEDV等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仅可特异性检测LI抗体;当LI阳性血清稀释倍数为1∶400时仍为阳性,表明该方法敏感性较好;批内、批间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均小于10%.与国外商品化ELISA检测试剂盒对比,二者的符合率达94.44%;利用所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对江苏部分地区319份临床猪血清样品进行检测,其中LI阳性检出率为87.77%,表明LI在江苏猪群中普遍存在.本研究首次建立了检测LI的间接ELISA方法,为临床LI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可行技术手段.
关键词: 胞内劳森氏菌 间接ELISA 抗体检测 LI1022重组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防治水稻恶苗病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和评价
《江苏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从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菌落形态各异的细菌分离株432株,以引起水稻恶苗病的藤仓镰刀菌菌群为指示菌,通过孢子萌发和平板对峙试验筛选获得对孢子和菌丝都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的细菌6株.生防相关特征分析结果显示,菌株LSRS26、JTGSL12和JTGSM1对水稻恶苗病病菌的抑菌效果、生物膜形成能力、群集游动能力和产抑菌物质方面的作用较为优秀.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菌株LSRS26、JTRSM1、JTGSL12和AHGHL2是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JTGSM22和JTLM2是Paenibacillus jamilae(杰米拉类芽孢杆菌).水稻促生试验结果显示,当浸种菌液浓度(OD600)=0.1时,菌株LSRS26和JTRSM1对水稻出芽具有促进作用;当浸种菌液浓度(OD600)=0.1时,菌株JTGSL12对水稻植株鲜质量和株高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盆栽防效试验结果显示,当浸种菌液浓度(OD600)=1.0时,3株芽孢杆菌对水稻恶苗病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防治作用,防效为58.00%~72.00%,其中JTGSL12的防效最高,为71.62%.本研究通过筛选获得3株优秀的生防菌,为防治水稻恶苗病的生物农药种子处理剂的创制积累了菌株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解淀粉芽孢杆菌B1619对加工番茄幼苗促生及培育壮苗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B1619对加工番茄幼苗促生和苗期病害防控的综合作用,为培育壮苗,提供绿色的管理技术。【方法】采用室内穴盘育苗试验,分别用基质拌药和苗期喷雾法,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B1619对加工番茄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以及对苗期病害的预防作用,研究其促生和防病的效果。【结果】各处理的出苗率达到稳定状态,呈现出现先抑制后促进的生长态势。1∶150出苗率最好、1∶100次之,1∶200出苗率较差,拌土法比喷雾法对番茄株高的促生作用更强。以1∶150拌土对番茄茎粗的促进作用最强。不同拌土量处理的叶绿素含量与对照之间具有极显著性差异,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增加7.68%~10.20%,拌土法对幼苗猝倒病具有较强的预防作用,1∶150和1∶200拌土发病率只有0.00~0.08%。【结论】解淀粉芽孢杆菌B1619能够改善加工番茄育苗穴盘的土壤生态环境,施用后土壤蓬松,对番茄根系和幼苗的生物量比对照有显著性增加;叶片颜色较深,叶绿素含量增加。能够提高番茄免疫力,增强抗病性,对加工番茄幼苗猝倒病具有较强的预防作用。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B1619 加工番茄 使用方法 促生作用 病害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磁性纳米颗粒分选的土壤活性纤维素降解微生物富集研究
《土壤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磁性纳米粒子介导分离(magnetic nanoparticle-mediated isolation,MMI)技术是从复杂微生物群落中鉴定分离具有特定代谢功能活性物种的有力工具。针对我国江西鹰潭水稻土三种不同施肥模式(不施肥CK、化肥NPK和有机肥OM),利用MMI技术定向富集活性纤维素降解细菌。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可提高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增加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特别是紫单胞菌科与类芽孢杆菌科)等活性纤维素降解细菌的占比,同时降低活性微生物种间依赖性,进而加速羧甲基纤维素钠的降解;此外,有机肥还增加了微生物生态网络中的潜在生态功能模块数量,因而效果好于化肥。以上结论与基于DNA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DNA-based stable isotope probing,DNA-SIP)技术的结论一致,进而证明了MMI技术用于鉴定分离活性纤维素降解菌的可行性,同时本结果也为农田秸秆的资源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微域培养 高通量测序 分子生态网络 秸秆资源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农业碳排放时序特征与趋势预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江苏省农业碳排放时序特征及未来碳排放趋势,利用排放因子法对江苏省2000—2019年农业碳排放进行估算,并运用STIRPAT模型对2020—2030年全省农业碳排放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江苏省2000—2019年的CO2排放当量(CO2e)整体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并在2005年达峰,估算为8361.77万t,其中种植业、畜牧业则分别在2010年、2003年达峰,种植业排放量远高于畜牧业.农业CO2e排放强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03年后排放强度逐年递减,到2019年已降至1.31 t·万元-1;在各碳源中,水稻种植是全省农业碳排放的最大排放源,而在主要畜禽中,猪养殖过程中造成的碳排放远高于其他畜禽;预计2020—2030年,伴随城镇化发展、农业人均GDP提高和农业碳排放强度的进一步降低,全省农业CO2e排放量仍将呈下降趋势,在减碳的同时可以兼顾农业经济高效发展.研究表明,江苏省农业已实现碳达峰,未来农业碳排放的持续降低将有利于加速全省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江苏省;农业碳排放;种植业;畜牧业;碳达峰;碳中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运蛋白MoMfs2对稻瘟病菌细胞壁完整性和杀菌剂外排的调控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一种最具破坏性的真菌病害,严重威胁我国的水稻生产安全.研究转运蛋白MoMfs2编码基因MoMFS2(MGG_01301)在稻瘟病菌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的功能,为开发新型杀菌剂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基因敲除策略将其进行缺失突变并对突变体进行了一系列的生物学表型分析.[结果]实验显示该突变体无论在自然培养基还是在合成培养基上,生长速率较野生型均没有变化,表明MoMFS2基因不参与稻瘟病菌对营养的吸收利用;另外,该突变体原生质体释放速度变慢,对细胞壁胁迫因子刚果红和SDS耐受性显著增强,表明该基因参与了对细胞壁胁迫的应答,进一步推测其在稻瘟病菌细胞壁完整性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该突变体不能在含有刚果红和ABTS平板上产生晕圈,同时其对胞外漆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分泌显著降低,表明MoMfs2参与了对胞外漆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分泌;另外该突变体对不同类型的杀菌剂(咪鲜胺、多菌灵、和嘧菌酯)敏感性显著增强,表明该突变体对杀菌剂的耐受性降低,推测MoMFS2基因参与了稻瘟病菌对杀菌剂的外排.通过水稻喷雾和大麦离体致病性测定发现该突变体对水稻和大麦的致病性较野生型没有变化,表明MoMFS2基因不参与稻瘟病菌的致病性.[结论]转运蛋白MoMfs2参与调控稻瘟病菌细胞壁完整性和对胞外漆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分泌及对杀菌剂的外排,不参与稻瘟病菌的致病性.
关键词: 稻瘟病菌 MoMfs2 细胞壁完整性 杀菌剂 外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