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多肉植物红心莲茎腐病尖孢镰刀菌LAMP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
《福建农业学报 》 2020 CSCD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景天科多肉植物红心莲茎腐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快速、简便、灵敏的LAMP可视化检测方法,在茎腐病发生初期实现病原菌的快速准确检测,为病害的早期监测、诊断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EF-1a(Elongation factor-1α)基因序列为靶序列,设计LAMP(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特异性引物;以红心莲尖孢镰刀菌DNA为模板,优化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建立LAMP检测反应体系,开展特异性和灵敏度验证及田间病株检测.[结果]建立的LAMP反应体系可有效检测出多肉植物红心莲茎腐病尖孢镰刀菌,最佳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分别为65℃,60 min;特异性验证表明红心莲尖孢镰刀菌DNA呈绿色阳性反应,灵敏度验证表明LAMP检测最小质量浓度是10 fg·μL-1,比常规PCR提高了10倍;采用LAMP法对15份疑似红心莲茎腐病田间样本进行快速检测,检出率为10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多肉植物红心莲茎腐病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不仅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而且检测结果可视、假阳性低,适合田间尖孢镰刀菌引起的红心莲茎腐病的快速检测.
关键词: 红心莲 茎腐病 尖孢镰刀菌 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技术(LAMP) 检测


福州市公园外来入侵植物初步调查与分析
《生物安全学报 》 2020 CSCD
摘要:[目的]了解福州市公园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组成,分析其原产地及入侵等级等情况,能够为福州外来入侵植物的扩散、防控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福州市4个区49个公园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原产地、生活型、入侵频度、危害程度(入侵等级)等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在调查的福州市所有公园内均有入侵植物分布,目前有入侵植物66种,隶属25科,其中菊科、豆科、苋科3个科为优势科,共计33种(占50.00%);从来源上看,大多数原产于美洲,其次是非洲、欧洲、亚洲;以草本植物为主,共有55种(占83.30%);从入侵频度看,入侵频度超过50%的入侵植物有7种,其中小蓬草的频度最高,为87.76%;从入侵等级来看,其中恶性(1级)入侵植物16种,严重(2级)入侵植物14种,局部(3级)入侵植物12种,一般(4级)入侵植物11种,有待观察类(5级)13种.[结论]当前福州市公园内的外来植物入侵现象比较严重,应当加强该区域的入侵植物监测与预警,防止入侵植物扩散从而造成重大生态危害.


猪圆环病毒3型去核定位信号的Cap蛋白原核表达
《动物医学进展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猪圆环病毒3型(PCV3)去核定位信号结构蛋白(Cap)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血清学检测中的作用,应用Oligo 7.0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序列,采用PCR方法从PCV3福建株阳性核酸中扩增获得其去核定位信号的Cap基因片段.将目的片段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获得阳性重组表达质粒pET28a-Cap,进行原核表达条件优化.经SDS-PAGE分析其最优表达条件为IPTG浓度为0.4 mmol/L、37℃诱导表达4 h,目的蛋白大小约为25 ku.表达的去核定位信号Cap蛋白经Western blot和ELISA分析,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研究结果为开展PCV3去核定位信号基因功能研究和储备血清学诊断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导致南方梨早期落叶的果生炭疽菌致病力分化分析
《果树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我国南方梨产区造成早期落叶的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的致病力分化状况并建立其室内快速测定方法。【方法】以梨的枝条、叶片和果实为材料,采用不同方法造成伤口后接种果生炭疽菌的强致病力菌株PAFQ32,通过比较各处理的测定效果筛选其室内快速测定方法,并对供试菌株的致病力进行观测和致病类型划分,分析不同菌株致病力分化与其地理来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采用梨枝条、叶片和果实对果生炭疽菌致病力的观测结果显示,梨叶片经针刺后接种菌丝块的测定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处理。供试菌株致病力的测定结果表明,来源于我国南方梨产区的111个果生炭疽菌菌株其致病力可划分为强、中、弱3个类型,其中强致病力菌株17个(15.3%);中等致病力菌株89个(80.2%);弱致病力菌株5个(4.5%)。不同地理来源的果生炭疽菌菌株,其致病类型的分布比例有异。【结论】果生炭疽菌的菌丝块针刺接种梨叶片的方法,可用于其致病力的室内快速测定。来源于我国南方梨产区导致早期落叶的果生炭疽菌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以中等致病力菌株为优势群体。


赤芝FPS基因酵母单杂交文库构建及其上游转录因子的筛选
《中草药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赤芝三萜合成途径中法尼基焦磷酸合酶(farnesyl diphosphate synthase,FPS)基因的上游调控转录因子。方法首先克隆了FPS基因启动子,并连接至pAbAi质粒构建诱饵载体pAbAi-FPS。将pAbAi-FPS转化Y1H酵母感受态细胞构建诱饵菌。采用SMART技术构建赤芝酵母单杂交cDNA文库,再将纯化的双链cDNA、pGADT7-Rec共转化诱饵菌株,筛选FPS上游的转录调控因子。结果构建了含pAbAi-FPS的诱饵载体并筛选出诱饵菌株,构建了cDNA文库并转化诱饵菌株,筛选出阳性克隆37个,得到作用FPS基因上游的转录调控因子18个,包括转录因子3个、核糖体蛋白5个及其他家族蛋白10个。结论筛选出转录因子GlSNF2、GlMHR和GlZn2Cys6为调控FPS表达的候选基因,为深入研究FPS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奠定了研究基础。
关键词: 赤芝 法尼基焦磷酸合酶 酵母单杂交 转录因子 灵芝三萜


鳗鲡疱疹病毒的生物学及理化特性
《水产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鳗鲡疱疹病毒(Anguillid herpesvirus, AngHV)的生物学及理化特性,本实验利用一株从欧洲鳗鲡"脱黏败血综合征"病料中分离的AngHV病毒株,研究了其增殖特性及其对主要鱼类细胞系的感染敏感性,进一步分析了其对热、酸碱、氯仿和乙醚等理化因子的耐受性.结果发现,AngHV感染的鳗鲡卵巢细胞系(eel ovary cell line, EO)内可见典型的疱疹病毒样颗粒,细胞出现时序性细胞病变;AngHV可在EO细胞系内稳定传代,较适宜扩繁温度为25~27°C,不能在鲤上皮瘤细胞系(epithelioma papilloma cyprinid cell line, EPC)、草鱼卵巢细胞系(grass carp ovary cell line, CO)、胖头逓肌肉细胞系(fathead minnow cell line, FHM)、大鳞大麻哈鱼胚胎细胞系(chinook salmon embryo cell line,CHSE-214)、虹鳟性腺细胞系(rainbow trout gonad cell line, RTG-2)及蓝鳃太阳鱼细胞系(bluegill fry cell line, BF-2)等鱼类细胞内增殖;理化特性分析表明,37°C处理30 min,AngHV滴度降低不明显,而56°C处理30 min可完全灭活AngHV;AngHV对酸(pH 3.0)敏感,而对碱(pH 10.0)较耐受,同时对氯仿和乙醚敏感.本研究结果可为AngHV的综合防控及疫苗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鳗鲡疱疹病毒 脱黏败血综合征 生物学特性 理化特性


高能机械处理方法对大豆不溶性膳食纤维结构及理化特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高能机械处理方法对大豆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改性作用,本文分别采用振荡球磨与微射流均质技术对大豆不溶性膳食纤维进行微细化处理,研究了两种方法对膳食纤维结构及理化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膳食纤维经球磨与微射流处理后,颗粒分别呈现弥散状形态与丝簇状形态,平均粒径为28.06、7.34μm,为未处理组的22.83%、5.97%;微射流均质可降解大豆膳食纤维的晶体结构,相对结晶度由40.98%下降为3.16%,并形成具有较多分子间氢键的纤维丝簇,属于无定形的β-纤维素晶体结构.进一步研究发现,微射流均质比较球磨处理能明显提高大豆膳食纤维的持水率与持油率,分别为未处理组的2.96、2.48倍.纤维素微纤丝水凝胶具有更高的振荡稳定性,tanδ为空白样的20.73%,这可能与微纤丝较强的成氢键能力以及形态上缠绕形成较大的空间位阻有关.
关键词: 高能机械处理 豆不溶性膳食纤维 微射流均质 振动球磨 微纤丝 晶体结构 流变特性


甘薯薯瘟病菌RP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甘薯薯瘟病菌特异基因(orf428)序列设计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RPA)引物,通过特异性和灵敏性验证,建立了能够快速检测甘薯薯瘟病菌的RPA方法.该方法检测结果与PCR检测结果一致,且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在39℃的恒温条件下反应20 min即可完成核酸扩增,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此外,该方法可用于检测甘薯发病组织、带菌土壤和水体中的薯瘟病菌.
关键词: 甘薯 薯瘟病 青枯菌 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方法


鉴别紫芝菌株的PCR引物筛选及其序列比对验证
《福建农业学报 》 2020 CSCD
摘要:[目的]紫芝S2(品种名:武芝2号)是近年来在福建及周边省份推广应用的紫芝栽培新品种,为了避免与遗传背景不同的栽培菌株混杂而建立有效的分子标记.[方法]采用PCR扩增筛选条带清晰稳定、呈现多态性的引物,根据菌株间UPMGA聚类构建系统发生树,通过遗传距离确定主要栽培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并与菌株间的拮抗反应结果相映证,进而与'紫芝S2'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验证.[结果]筛选得到能清晰且稳定地扩增出特异性或多态性条带的2个RAPD-PCR引物和3个ISSR-PCR引物,比对发现这5个引物短序列与'紫芝S2'基因组序列完全匹配上的位点与数目不同.[结论]基于紫芝S2基因组序列比对,确认其中3个引物(ISSR13、 S1326和S1506)可以有效地用于紫芝栽培菌株鉴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