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离子注入对三角叶滨藜种子萌发及愈伤组织的影响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N+、Ar+、Zn2+离子分不同辐射能量,对三角叶滨藜(Atriplex Triangularis)种子 进行离子注入,研究低能量状态下激发诱变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 N+、Ar+、Zn2+离子注 入处理后,三角叶滨藜种子萌发率均有下降。其中Ar+处理组种子萌发率高于对照组。由无 菌苗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及其生理活性也存在差异。通过对愈伤组织SOD、POD、CAT活性进 行测定,发现这3种离子注入种子处理后愈伤组织的SOD、POD、CAT活性一般都低于未处 理的对照组。其中Zn2+注入处理后SOD活性高于对照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移栽油菜田杂草防治阈期研究
《植物保护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合多点试验,建立移栽油菜栽后有草或无草天数与油菜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函数关系,研究了江苏省油菜田杂草的防治阈期。结果表明:油菜栽后有草天数(x)与油菜产量损失率(y)之间符合方程y=26.09/(1+43.35e~(-0.0417x)),栽后无草天数(x)与油菜产量损失率(y)之间符合方程y=0.00001+26.52e~(-0.0227x)。江苏省油菜田杂草的防治闽期约为栽后41~96d,相当于油菜全生育期的19.5%~45.7%,油菜处于7~9叶期,此前田间杂草的发生量占总量的90%左右。在此阈期内保持田间无草,既能保证杂草造成的减产率低于3%,又能充分发挥杂草在田间生态系统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99年江苏省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对 1999年分离自江苏五大稻区代表地通州、高邮、赣榆、宜兴、吴江的 98个稻瘟菌标样进行了DNA指纹图谱分析 ,结果表明 :江苏田间自然发生的稻瘟菌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在 5 5 %的相似性水平上可以将参试菌株划分为 7个遗传系谱 ,各地区所含遗传系谱的数量和谱系分布均不相同 ,其中赣榆地区稻瘟菌遗传多样性较为复杂 ,而宜兴地区最为简单 ,仅含 2个系谱 ;采自不同地区或相邻地区不同田块同一水稻品种上的稻瘟菌同样存在遗传背景上的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水稻区试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分析
《植物保护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 1996~ 2 0 0 0年 2 13份江苏省水稻区试品种 (系 )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鉴定 ,抗性较好的品种有 94 4 4、962 18、镇稻 2 72、汕优抗 63、汕优 0 84、金优 63、10 9、70 1、70 5 7、95 10、9619、5 172、92 13 3、扬粳 70 5 7、泗稻 98 3 789、新 10 8、镇稻 99、4 4 / 15 7、95 2 2等品种 ,其中 95 10、95 2 2等在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试验表明 ,江苏省区试品种 (系 )中常规中籼、杂交籼稻和杂交中粳稻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较差 ,全抗率分别为 3 6 4 %、2 7 3 %和 4 3 3 % ,而中粳稻、单季晚粳和杂交晚粳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全抗率为 67 2 %、71 4 %和 72 2 % ,抗性相对较好。根据白叶枯病菌不同致病型菌株对参试品种致病率的分布情况分析 ,浙 173菌株 (致病型Ⅳ )对杂交中籼、常规中粳稻和杂交中粳稻的致病率较高。这种情况和Ⅳ型菌为江苏省白叶枯病主要致病型相一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