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离子注入对三角叶滨藜种子萌发及愈伤组织的影响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N+、Ar+、Zn2+离子分不同辐射能量,对三角叶滨藜(Atriplex Triangularis)种子 进行离子注入,研究低能量状态下激发诱变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 N+、Ar+、Zn2+离子注 入处理后,三角叶滨藜种子萌发率均有下降。其中Ar+处理组种子萌发率高于对照组。由无 菌苗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及其生理活性也存在差异。通过对愈伤组织SOD、POD、CAT活性进 行测定,发现这3种离子注入种子处理后愈伤组织的SOD、POD、CAT活性一般都低于未处 理的对照组。其中Zn2+注入处理后SOD活性高于对照组。

关键词: 三角叶滨藜 愈伤组织 离子注入 种子萌发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叶性状的遗传及其在杂交油菜育种中的应用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花叶油菜宁RS1和CMS恢复系TD7、宁R1为亲本材料配制杂交组合 ,研究花叶性状的遗传表现 ,选育花叶恢复系。结果表明 ,宁RS1的花叶性状为显性性状 ,由 1对基因控制 ,可以作为苗期标记性状 ,通过苗床间苗、定苗和移栽时甄别能有效提高杂交油菜的种植纯度。在产量比较试验中 ,花叶杂交组合 (宁A6×T1 0 2 )产量 3 1 95kg/hm2 ,比对照宁油 1 0号增产 1 0 .94 % ,有生产应用价值。

关键词: 杂交油菜 花叶性状 遗传 育种 杂种纯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田套播黑麦草养鹅效益分析与配套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2001 CSCD

摘要:试验表明 ,种草养鹅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养鹅必需和种草有机结合 ,才能降低成本 ,因为鹅的料肉比大于鸡鸭 ,如果单一精料喂养其单位成本高于鸡鸭。通过试验 ,总结出一套稻田套播黑麦草栽培技术 ,为调整太湖地区“麦一稻”种植方式 ,提出新的优化种植结构

关键词: 稻田 黑麦草 养鹅 效益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移栽油菜田杂草防治阈期研究

植物保护学报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合多点试验,建立移栽油菜栽后有草或无草天数与油菜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函数关系,研究了江苏省油菜田杂草的防治阈期。结果表明:油菜栽后有草天数(x)与油菜产量损失率(y)之间符合方程y=26.09/(1+43.35e~(-0.0417x)),栽后无草天数(x)与油菜产量损失率(y)之间符合方程y=0.00001+26.52e~(-0.0227x)。江苏省油菜田杂草的防治闽期约为栽后41~96d,相当于油菜全生育期的19.5%~45.7%,油菜处于7~9叶期,此前田间杂草的发生量占总量的90%左右。在此阈期内保持田间无草,既能保证杂草造成的减产率低于3%,又能充分发挥杂草在田间生态系统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油菜 杂草 防治阈期 减产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999年江苏省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01 CSCD

摘要:对 1999年分离自江苏五大稻区代表地通州、高邮、赣榆、宜兴、吴江的 98个稻瘟菌标样进行了DNA指纹图谱分析 ,结果表明 :江苏田间自然发生的稻瘟菌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在 5 5 %的相似性水平上可以将参试菌株划分为 7个遗传系谱 ,各地区所含遗传系谱的数量和谱系分布均不相同 ,其中赣榆地区稻瘟菌遗传多样性较为复杂 ,而宜兴地区最为简单 ,仅含 2个系谱 ;采自不同地区或相邻地区不同田块同一水稻品种上的稻瘟菌同样存在遗传背景上的差异

关键词: 稻瘟菌 遗传多样性 群体遗传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部分地区小莱蛾对常规农药的抗药性

江苏农业学报 2001 CSCD

摘要:对江苏省南京、苏州,连云港和淮安等地区采集的小菜蛾进行室内抗药性测定,发现小菜蛾对溴氰菊酯,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抗药性为78-324倍,对敌敌畏抗药性为10倍,对灭多威抗药笥为25倍左右,对杀虫菜蛾的实际意义,氟铃脲和灭虫灵对小菜蛾有优异的防效,将欠虫单配成微乳剂可持高对小菜蛾的防效.

关键词: 农药 小莱蛾 抗药性 蔬菜害民 毒力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影响杂种棉马克隆值的相关因子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01 CSCD

关键词: 杂种棉 马克隆值 相关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宜兴百合脱毒技术

江苏农业学报 2001 CSCD

摘要:1997~ 2 0 0 0年以宜兴百合为试材 ,对 3种脱毒方法 (茎尖培养、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花药培养 )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珠芽经 (5 0± 1)℃热水处理 40min ,培养 30d后 ,切取 0 8~ 1 0mm茎尖培养的脱毒效果最好 ,脱毒率达 10 0 % ;(38± 1)℃热空气处理后切取茎尖培养也能提高脱毒效果。只有通过病毒鉴定的试管苗 ,方能用于生产。

关键词: 百合 组织培养 脱毒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BA和AgNO_3对甘蓝型油菜带柄子叶外植体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01 CSCD

摘要:通过研究两个甘蓝型油菜 (BrassicanapusL )亲本材料“宁A6”和“宁R1”带柄子叶外植体不定芽再生能力 ,探明了 6BA和AgNO3 浓度对外植体不定芽再生能力影响效果 ,并确定了促进两种不同基因型甘蓝型油菜不定芽再生的最适 6BA和AgNO3 浓度。组织学观察表明 ,不定芽是由子叶柄基部维管束薄皮组织分化形成的

关键词: 6BA AgNO3 甘蓝型油菜 带柄子叶外植体 不定芽再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水稻区试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分析

植物保护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 1996~ 2 0 0 0年 2 13份江苏省水稻区试品种 (系 )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鉴定 ,抗性较好的品种有 94 4 4、962 18、镇稻 2 72、汕优抗 63、汕优 0 84、金优 63、10 9、70 1、70 5 7、95 10、9619、5 172、92 13 3、扬粳 70 5 7、泗稻 98 3 789、新 10 8、镇稻 99、4 4 / 15 7、95 2 2等品种 ,其中 95 10、95 2 2等在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试验表明 ,江苏省区试品种 (系 )中常规中籼、杂交籼稻和杂交中粳稻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较差 ,全抗率分别为 3 6 4 %、2 7 3 %和 4 3 3 % ,而中粳稻、单季晚粳和杂交晚粳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全抗率为 67 2 %、71 4 %和 72 2 % ,抗性相对较好。根据白叶枯病菌不同致病型菌株对参试品种致病率的分布情况分析 ,浙 173菌株 (致病型Ⅳ )对杂交中籼、常规中粳稻和杂交中粳稻的致病率较高。这种情况和Ⅳ型菌为江苏省白叶枯病主要致病型相一致。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品种 抗病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