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棉铃虫多代连续取食转基因抗虫棉的抗性演变
《中国生物防治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7~ 1 999年 ,用含 45 % Bt+ CPT1双抗基因棉半人工饲料饲喂棉铃虫幼虫 5 .5天 ,连续 1 6代汰选。结果 :幼虫校正死亡率由 79.1 8%下降到 49.36 % ;其体长达取食 45 %泗棉 3号半人工饲料幼虫平均体长 ,由第一代的 0上升到第 1 6代的 2 3.32 % ;幼虫体长、体重增长速率由第一代负增长分别上升为 5 5 .2 9%和 36 6 .6 7%。表明棉铃虫幼虫经取食转基因抗虫棉连续1 6代 ,其中肠对抗虫棉已产生一定的亲和性及适宜性 ,进入早期抗性阶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检测猪链球菌2型的溶菌酶释放蛋白(MRP)的PCR方法的建立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猪链球菌 2型的mrp基因自行设计和合成了一对可扩增长度为 885bp目的片段的引物 ,成功地建立了检测溶菌酶释放蛋白 (MRP)的PCR方法。用XbaⅠ内切酶进行酶切 ,获得了与预期一致的 5 78bp和 30 7bp的 2个片段。并进行了PCR的特异性试验和敏感性试验。对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猪丹毒杆菌、猪肺疫巴氏杆菌和猪肺炎支原体的PCR检测结果均呈阴性 ;检测的敏感度可达 10 0个细菌。另外 ,对 9株从病猪体内分离的猪链球菌 2型菌株进行了检测 ,8株呈阳性 ;对 15份正常屠宰猪扁桃体分离物的检测结果是 1份为阳性。结果表明此法特异性和敏感性均很高 ,可作为MRP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手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稻瘟病菌的毒性多样性及水稻品种的抗病性
《生物多样性 》 2001 CSCD
摘要:在 13个已知日本抗病基因品种上检测 1997~ 1999年采集自江苏省吴江、赣榆、通州、高邮和宜兴等 5个代表地区的 32 4个稻瘟病菌株的毒性 ,结果可将上述菌株划分为 90种毒性类型 ,表明江苏省稻瘟病菌存在着丰富的毒性多样性。毒性类型组成在地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稻瘟病菌毒性类型组成有差异加大的趋势。在已知抗病基因品种上测定江苏省稻瘟病菌的毒力 ,结果显示 ,Pi ks、Pi ta、Pi ta2 和Pi sh等抗病基因对江苏省的稻瘟病菌的抗谱很窄 ,而Pi i、Pi z、Pi zt 和Pi b等抗病基因的抗谱比较宽 ,可作为抗源加以利用。用 6个代表性毒性类型菌株接种江苏省 80个水稻主栽品种和新育成品种 ,品种抗性分析表明 ,上述水稻品种中的籼稻和杂交稻对江苏省稻瘟病菌具有较高的抗性 ,而粳稻品种的抗性较差。上述研究结果为利用水稻品种抗性多样性控制稻瘟病提供了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PEPC基因水稻的光合生理特性(英文)
《植物学报 》 2001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转PEPC、PPDK、NADP_ME、PEPC +PPDK 双基因水稻 (OryzasativaL .)及原种为材料 ,以光合酶活性、饱和光合速率及PSⅡ光化学效率 (Fv/Fm)为指标 ,研究了转PEPC基因水稻的光合生理特征。结果如下 :转PEPC基因水稻PEPC活性比原种提高 2 0倍 ;饱和光合速率比原种高 5 5 % ;用高光强或人工光氧化剂甲基紫精 (MV)处理后 ,与原种相比 ,转PEPC基因水稻光化学效率下降较少 ,证明其耐光抑制、耐光氧化能力增强 ,测定其光合日变化看出 :在 1d中不同时间 ,转PEPC基因水稻的光合速率均高于原种 ,且与PEPC活性的日变化有相似的趋势。上述结果为转PEPC基因水稻的生理机制和育种研究提供了依据和途径。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 光抑制 光氧化 光合日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留叶枝棉花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
《江苏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留叶枝显著提高了棉花营养器官的干物质积累总量 ,扩大了光合面积 ,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叶枝对棉花群体生物量也是一个有益的补偿 ,可有效提高生殖器官的干物质积累总量。试验结果显示 ,留叶枝处理的棉花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 ,1996年、1997年分别比对照 (去叶枝 )提高 19 63%和 16 32 % ,表明 ,在一定的肥水条件下 ,棉花叶枝不仅是一个消耗营养的器官 ,也是一个制造营养的器官。合理利用叶枝 ,是棉花高产高效简化栽培的重要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灰性土壤磷矿粉直接施用的效果
《土壤通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小区和大田试验 ,研究石灰性土壤上几种磷矿粉对油菜的肥效 .结果表明 ,几种磷矿粉对油菜的增产效果都很显著 ,油菜对磷矿粉利用能力强和土壤供磷水平低是增产的主要原因 ,磷矿粉的相对肥效以摩洛哥最高 ,次为荆襄 ,再次为开阳 ,锦屏最差 .肥效高低与磷矿粉中枸溶性磷的含量密切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和密度对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以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 ,分析了不同氮肥用量 (纯N 0kg/hm2 、112 5kg/hm2 、2 2 5 0kg/hm2 、337 5kg/hm2 )和栽插密度 (每公顷 2 2 5× 10 4 穴、2 7 0× 10 4 穴、31 5× 10 4 穴 )对其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栽插密度对两优培九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 ,对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大 ,且在每公顷 2 2 5× 10 4 ~ 31 5× 10 4 穴的密度范围内 ,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氮肥用量对每穗粒数影响较小 ,对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 ,纯N水平为337 5kg/hm2 时 ,增穗作用不仅不显著 ,反而极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试验结果表明 :在中等肥力土壤中 ,施纯N 2 2 5 0kg/hm2 ,栽插密度每公顷在 2 7 0× 10 4 穴以内 ,高等肥力田每公顷掌握在 2 2 5× 10 4 穴左右 ,有利于协调该组合的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 ,获得高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