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路线——建立现代集约生态型农作制度技术体系
《江苏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论述江苏省建立现代集约生态型农作制度技术体系的必要性及其具体实施的设想 ,重点讨论了种植结构调整和减轻农业自身污染这两个农作技术热点问题。


一株地衣芽孢杆菌碱性蛋白酶的研究I
《微生物学通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皖北盐碱地土样中分离到 0 1 1菌株 ,对其进行了菌种鉴定以及胞外碱性蛋白酶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0 1 1菌株符合地衣芽孢杆菌种的特征 ,但该菌芽孢端生、孢囊膨大、中度耐盐、高度耐碱 ,可在NaCl浓度为 1 3%和pH1 1的培养基中生长 ,这些特征又不同于该种几个模式株 ,因而将 0 1 1菌株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的一个亚种 ,命名为地衣芽孢杆菌砀山亚种(Bacilluslicheniformissubsp .dangshanensis)。该菌在发酵培养基中能产生较高产量的胞外碱性蛋白酶 ( 72 5u/mL)。酶的最适作用条件 :60℃、pH9.0 ,该酶在pH6.0~ 1 1范围内稳定


杂种棉“苏杂16”的杂种优势及F_2自交衰退
《江苏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以陆地棉品种间杂交种“苏杂 16”为材料 ,连续两年测定其F1、F2 的 14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和自交衰退率。结果表明 :①苏杂 16F1皮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衣分除外 )的中亲优势与竞争优势均达极显著水平 ,其中铃重优势大于结铃数优势 ;铃重构成因素中单铃种子数和结籽效率的杂种优势极显著 ;纤维品质性状中 ,比强度中亲优势显著 ,竞争优势极显著。②苏杂 16F2 皮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衣分除外 )的杂种优势虽存在衰退现象 ,但中亲优势与竞争优势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其中铃数优势大于铃重优势 ;铃重构成因素中以子指的优势为主。③苏杂16F1、F2 的衣分均具微小中亲优势 ,而竞争优势显著低于对照“泗棉 3号” ;纤维整齐度均与亲本及对照接近 ,麦克隆值的竞争优势均显著 ;F1、F2 的株高杂种优势分别达极显著和显著水平。④F1杂种优势大的性状 ,其F2 自交衰退率一般也较大。⑤只要亲本选配得当 ,F2 是可以利用的。


化学杀雄剂Ⅲ号诱导水稻雄性不育过程中幼穗、颖花、花药中核酸和蛋白质代谢研究
《作物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幼穗发育的雌、雄蕊形成期 ,用化学杀雄剂 号 (30 mg/ m2 )处理水稻后 ,研究其幼穗、颖花 ,花药中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特点。在处理后第 5天的幼穗中 ,核酸和蛋白质含量明显低于对照 ,而相应水解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随幼穗发育 ,这种特点越来越显著 ,至处理后第 15天 ,花药中核酸总量、DNA、RNA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比对照低 4 0 %以上 ,而相应水解酶活性比对照高达 4 6%以上。这些结果显示化学杀雄剂 号处理能使核酸和蛋白质严重匮乏 ,这可能是诱导水稻雄性不育的生化基础。


无机氮对土壤中有机碳矿化影响的探讨
《土壤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1 4 C同位素示踪恒温密闭培养法 ,研究了秸秆和化肥配合施用体系中 ,无机氮对1 4 C秸秆碳矿化的影响 ,培养期一年。结果表明 ,在非石灰性土壤中 ,无机氮的施用促进了1 4 C秸秆碳的矿化 ,相对增加了土壤固有碳 ( 1 2 C)的固持 ,两者间的互补显示无机氮对土壤总碳矿化的影响不大 ;淹水土壤中的1 4 C秸秆碳年矿化率比旱地高 ,发现无机氮对1 4 C秸秆碳年矿化率的增加不论在旱地或水田状况是近似的。在石灰性土壤中 ,无机氮对1 4 C秸秆碳、土壤固有碳的矿化均起到抑制作用 ,没有发现无机氮对有机碳矿化的促进。对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体系中 ,化学氮肥对土壤有机碳转化影响 ,以及化学氮肥在土壤有机碳内循环中的作用功能等 ,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黄潮土长期施用磷肥的肥效演变
《江苏农业学报 》 2000 CSCD
摘要:198 1~ 1998年在黄潮土上进行肥力定位试验 ,结果表明 :黄潮土连续 18年施用磷肥 (每年施15 0 kg/ hm2 P2 O5 的过磷酸钙 ) ,磷肥的年表观利用率随施肥年限延长而增长 ,试验 13年后趋于稳定 ;磷肥在小麦、玉米上的养分生产力 (Y)与施肥年限 (x )呈二次方程关系 :Y小麦 =- 15 .0 0 2 + 11.0 77x - 0 .5 5 3x2 (r=0 .95 32 **) ;Y玉米 =- 8.5 0 3+ 5 .6 2 1x- 0 .2 74x2 (r=0 .980 1**) ,显示出磷肥残效的叠加效应。在该试验条件下 ,由于 NP处理配施有机肥带入的磷量较高 ,磷肥肥效则有所下降。黄潮土中磷肥肥效与土壤速效磷 (olsen P)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Y(小麦当季表观利用率 ) =199.40 9x- 0 .70 9(r=- 0 .9382 ** ) ;Y(小麦增产 ) =6 5 .894- 2 .6 0 5 x(r=- 0 .935 3** ) ,x为速效磷含量。


东北地区春玉米农业气候资源数值模拟
《中国农业气象 》 2000 CSCD
摘要:运用ARID CROP模型对东北三省春玉米气候生产力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给出了气候生产力分布图,并指定模式水分因子为最适状态,计算了春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水分增产力分布图。研究表明,东北地区春玉米气候生产力大致由南向北递减,变幅在4.5~22.5t/hm 2 之间,而光温生产力分布则主要表现为由西南向东北递增。水分增产力分析表明,对春玉米生产而言,东北地区中部水分条件最优,水分增产力为15% ,东西部水分条件较差,水分增产力为45% 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