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转bar基因水稻杂交后代的除草剂抗性遗传

江苏农业学报 2001 CSCD

摘要:通过回交将抗Basta除草剂的bar基因转育到其它品种 ,是获得新的抗除草剂转基因材料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通过对转bar基因水稻人工杂交与回交后代除草剂抗性的连续跟踪鉴定 ,研究了bar基因在水稻杂种后代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 ,bar基因在杂种的早期世代基本符合 1对显性基因的遗传规律 ,但在杂种的自交世代中普遍观察到bar基因的异常分离现象 ,即已经纯化稳定的抗性植株的后代重复出现抗性分离 ,其分离比例多为 1∶1,极少数为 2∶1,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明

关键词: 水稻 抗除草剂 bar基因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BD18在棉花黄萎病重病区的引进和利用

植物保护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9~ 2 0 0 0年在江苏棉花黄萎病重病区 ,对棉花抗黄萎病抗源品种BD18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和防病增产效果研究。 1999年在重病区BD18防病效果达到 72 5 8%以上 ,产量较对照苏棉 8号提高了 1 2 1倍。 2 0 0 0年试验表明 ,BD18在不同茬口间发病率在 6月份表现为 :蚕豆茬棉田 >马铃薯棉田 >油菜茬棉田 ,但后期趋于一致。不同茬口均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果 ,以蚕豆茬棉田BD18后劲更足 ,增产效果最高。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 品种BD18 防病增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性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棉花学报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棉花黄萎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维管束系统病害。而今 ,国内外在棉花黄萎病防治以及抗病育种方面没有取得明显进展 ,除了客观上缺乏免疫抗源外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关黄萎病菌致病机理的基础研究尚处于相对滞后状态。文章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棉花黄萎病菌致病性生理生化研究的最新进展 ,并对黄萎病菌毒素的研究前景做了展望 ,可供从事棉花黄萎病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借鉴参考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菌 致病性 生理生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EM对茄子、黄瓜抗连作障碍和增强土壤生物活性的效果

土壤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用EM生物制剂进行土壤处理对茄子和黄瓜的连作病害、土壤养分状况、及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用EM能有效克服连作障碍 ,减少农药的使用 ;增加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 ,提高养分有效性 ;增加土壤微生物总量 ,提高土壤生物活性。

关键词: EM 土壤 连作障碍 生物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慈姑蛋白酶抑制剂(API)基因导入棉花获得转基因植株

江苏农业学报 2001 CSCD

摘要:通过花粉管通道技术将慈姑蛋白酶抑制剂API(ArrowheadProteinaseInhibitor)基因转入棉花 ,获得了转基因植株。经对棉铃虫抗虫性鉴定和PCR、RT PCR、Southernblotting分析 ,证明获得了表达API基因的抗虫棉

关键词: 慈姑蛋白酶抑制剂API基因 棉花 转基因植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莓瘦果离体培养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01 CSCD

摘要:以草莓栽培品种“硕香”和黄毛草莓、森林草莓、西藏草莓等野生种的瘦果进行离体培养试验 ,结果表明 :采用切开瘦果的方法进行离体培养可提高种子发芽率 ,且在培养 10d后发芽率即达到最高值 ;不同激素浓度配比的MS培养基对草莓种子发芽率影响不大 ;栽培品种在培养基上作离体培养优于在湿滤纸上的培养 ;草莓离体培养的发芽率与基因型有关 ,栽培品种与野生种存在显著差异 ;用花后 2 1d的鲜果作切开瘦果离体培养时发芽率即接近 10 0 % ,花后 7d果实的瘦果培养也获得了少量再生植株

关键词: 草莓 离体培养 种子发芽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的阶段性影响和适应性对策

江苏农业学报 2001 CSCD

摘要:利用CERES Wheat、CERES Rice、SOYGRO等作物模型与大气环流模型GISSTransientRuns耦合 ,分析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冬小麦和大豆生产的阶段性影响。结果表明 :在未来 5 0年 ,由于研究区域增温明显 ,将导致作物生育期显著缩短 ;如果仅考虑气候变化的间接影响 ,水稻、冬小麦、大豆作物都呈减产趋势 ;在综合考虑气候变化和CO2 浓度增加对作物的直接影响后 ,单季稻、冬小麦、大豆等都将增产 ,而双季稻区水稻的减产幅度虽有所缓和 ,但减产趋势不变。鉴于气候变化影响 ,提出了若干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气候变化 粮食生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洲狼尾草不育系、恢复系及杂种F_1的RAPD分析

草业学报 2001 CSCD

摘要:利用 RAPD技术对美洲狼尾草不育系 2 3A、2 3DA、85 DA,恢复系 3B- 6及其相应的 3个F1杂交种基因组 DNA进行了多态性分析 ,摸索出一套适合美洲狼尾草 DNA提取、PCR扩增方法。对随机选取的 2 7个引物进行扩增 ,结果有 5个引物扩增出多态性条带 ,其中引物S369扩增的条带不仅重复性好 ,而且清晰 ,为美洲狼尾草亲本材料及其杂交种鉴定和纯度分析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手段。

关键词: 美洲狼尾草 RAPD 鉴定 纯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化螟种群的内稳定性及其生态机制

昆虫学报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三化螟世代转换及其与水稻生长发育进程的相互作用体系 ,分析了三化螟种群的内稳定性及其生态机制。结果表明 ,在各类稻作区 ,不同年份之间 ,历代成虫数量发生型显著不同 ,但其发生期具有共同的特征 :2代蛾的发生期 (≥ 2 7天 )比 1代蛾大幅度扩展 ,且相对稳定。发蛾期扩展的机制在于 :同期初孵幼虫在寄主水稻中异步化发育 ,极端发育进度相差达 3龄期 ;在 9 92、镇稻 2号等 10个不同品系的寄主水稻中 ,异步化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异步化发育 ,三化螟种群的时间生态位增加 2 2 0 %~ 75 0 % ,二维生态位扩展 15 1%~ 59 3% ,并使同一种群中极端早发类与迟发类的后代可交配 ,以此保持种群遗传性的相对稳定。针对三化螟种群内稳定性形成的机制与条件 ,提出了种群的数量与结构控制相结合的系统控害策略与技术

关键词: 三化螟 种群 内稳定性 异步化发育 系统治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结构蛋白VP_2表达差异性分析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在不同时间、地域从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发病鸡群中获得的 15个IBDV株分别用SPF鸡、鸡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增殖 ,经氯仿处理后 ,采用聚乙二醇沉淀、超速离心和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纯化病毒 ,检测表明 ,病毒主要分布于 40 %蔗糖层。对纯化病毒进行SDS_PAGE分析 ,结果显示 ,病毒结构蛋白VP2 在不同毒株表达量有较大差异。本实验为IB DV主要保护性抗原VP2 高表达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结构蛋白VP_2 差异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