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褐飞虱两种生物型体内能源物质及有关酶类的比较
《江苏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采用室内繁殖的褐飞虱生物型Ⅰ与生物型Ⅱ的 5龄若虫和刚羽化的雌性成虫 ,研究其体内的能源物质含量以及解毒酶体系 (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 )和保护酶体系 (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的活性。结果显示 :①褐飞虱生物型Ⅰ体内糖元含量显著高于生物型Ⅱ (P <0 0 5 ) ,总脂没有差异 ;②生物型Ⅰ的羧酸酯酶活性比生物型Ⅱ低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则无明显差异 ;③生物型Ⅰ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比生物型Ⅱ低 (P <0 0 5 ) ,且随虫龄的增大而增高 ,而过氧化物酶活性则随虫龄增大而降低 ,但差异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禾谷镰孢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研究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1 CSCD
摘要:为建立禾谷镰孢菌 (FusariumgraminearumSchwabe)转化体系 ,选用禾谷镰孢菌株F12 8为受体 ,分别用裂解酶、蜗牛酶、崩溃酶、纤维素酶、几丁质酶消化该菌细胞壁 ,都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原生质体 .其中产生原生质体效率最高的是崩溃酶 ,而且以 5g/L浓度产生的原生质体数量最多 ,消化 3.5~ 4.5h即可获得相当数量的原生质体 .菌量的加入以每毫升酶解液中加入 2 0mg湿菌丝产生的原生质体最多 .所制备出的原生质体的再生方式至少有 2种 .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L.fendleri与B.napus原生质体融合改良野生优质工业用油植物研究
《核农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把野生优质工业用油植物基因导入到普通栽培油菜品种中 ,本文报道了野生优质工业用油植物L .fendleri的原生质体培养及其原生质体与普通栽培油菜品种原生质体融合。结果表明 :L .fendleri原生质体及两种植物融合原生质体在P8培养基上诱导出愈率高 ;来源于下胚轴的原生质体出愈率高于子叶原生质体 ;低剂量γ射线辐照处理更有利于促进原生质体融合 ;子叶原生质体间细胞融合频率高于下胚轴原生质体间细胞融合频率 ;B5培养基 +2mgZT L对提高融合原生质体细胞愈伤组织再分化最适宜 ;原生质体融合细胞再生植株高度 60~ 70cm ,叶片形状偏向L .fendleri,叶片大小、茎秆粗细、花药大小介于双亲之间 ,花型、花色偏于B .napus,花药空瘪 ,无花粉粒 ,自交不能结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杂种优势的改良研究——待改良组合的主位点组分析及供体亲本选择
《江苏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应用作物数量性状主位点组分析方法分析了甘蓝型油菜 (BrassicanapusL .)品种“宁杂 1号”的保持系、恢复系与 10个供体亲本间组合的单株种子产量差异 ,估算出代表外源有利基因的遗传参数 μG′值 ,以此作为标准选择供体亲本 ,改良宁杂 1号的杂种优势。单株产量分析结果 ,虽然 10个供体亲本与“宁R1”间杂种组合单株产量的杂种优势明显 ,但 10个供体亲本中只有P6(“宁油 10号”)与“宁B6”间杂交组合产量比宁杂 1号明显提高(7 78% )。这表明通过直接选择恢复系来提高宁杂系统杂种组合的杂种优势的效率有限。 10个供体亲本的单株产量的G位点组效应 (μG′)值分析结果 ,有 3个供体亲本的 μG′值较高 ,达到显著水平 (P <0 0 5 )。这 3个亲本分别为“五十铃”、“苏油 1号”和“中油 82 1” ,它们可使宁杂 1号的单株产量分别获得 2 8 49%、2 9 70 %和 45 6 6 %的提高 ,表明这 3个亲本可作为候选供体亲本来改良宁杂 1号的杂种优势。此外 ,研究结果还显示改良恢复系的配合力是提高宁杂 1号系统组合杂种优势的有效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固定化细菌技术及其在物理生态工程中的应用——固定化氮循环细菌对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
《江苏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研究了固定化氮循环细菌技术 (INCB)在物理生态工程 (PEEN)试验区的释放效果 ,INCB释放氮循环细菌对水生高等植物根部菌数的作用 ,PEEN试验区分布对INCB释放细菌效果的影响 ,PEEN INCB技术试验区布设对INCB释放氮循环细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INCB技术 ,使INCB在PEEN试验区内表现出明显的释放效果 ,进水处氮循环细菌最大可能数 (MPN)值与试验区各处氮循环细菌MPN值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0 5 ) ;应用PEEN INCB技术后 ,INCB生态浮岛水生植物根区与无INCB生态浮岛水生植物根区的氮循环细菌数MPN值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物理 生态工程试验区的布设格局对氮循环细菌的释放有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 固定化氮循环细菌 氮循环 水生生态系统 物理生态工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小麦田间杂草的生态经济防治阈期
《江苏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通过多点试验 ,建立小麦田苗后有草天数或无草天数与小麦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函数关系 ,探明江苏省小麦田间杂草的生态经济防治阈期。结果表明 :江苏省小麦田间杂草的生态经济防治阈期约为小麦出苗后 17~ 87d ,相当于小麦全生育期的 9 5 %~ 48 3% ,此时小麦处于 3叶期至 7~ 8叶期 ,此阈期的始期和终期 ,为田间杂草密度及生物量的快速增长期。在此阈期内保持田间无草 ,既能保证杂草造成的减产率低于 3 % ,又能充分发挥杂草在田间生态系统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生菌73a在不同抗性品种棉花体内的定殖和消长动态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标记天然不具有 Rif抗性的内生菌 73a,获得抗 Rif 10 0μg/ ml突变体菌株 ,其表观和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作用没有变化 ,可以进行消长动态研究。经回收试验证明 ,内生菌 73a可以在棉花体内定殖。针刺接种后 ,内生菌 73a的数量都表现一个共同的“由增到减”趋势 ,即在 1~ 5 d内是一个持续增长的过程 ,在第 5 d达到最高水平 ;灌根处理表明 :上段内的菌株数逐渐增加 ,中段内的菌株数在1~ 5 d内逐渐上升 ,随后慢慢下降 ,下段内的菌株数逐渐减少 ;浸种处理后 ,73a在棉苗体内定殖的数量均有一个下降的过程 ,其中常抗棉第 3d体内的内生菌数量是第 15 d的 11.5 0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褐飞属两种生物型体内能源物质及有关酶类的比较
《江苏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采用室内繁殖的褐飞虱生物型Ⅰ与生物型Ⅱ的5龄若虫和刚羽化的雌性成虫,研究其体内的能源物擀含量以及解毒酶体系(羧酸酯酶和乙要量碱酯酶)和保护酶体系(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结果显示:①褐飞虱生物型Ⅰ体内糖远含量显著高于生物型Ⅱ(P<.05),总脂没有差异;②生物型Ⅰ的羧酸酯酶活性比生物型Ⅱ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则无明显差异.③生物型Ⅰ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比生物型Ⅱ低(P<0.05),且随虫龄的增大而增高,而过氧化物酶活性则随虫龄增大而降低,但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褐飞虱 生物型 能源物质 解毒酶 保护酶 水稻害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腐解剂在秸秆还田中的效果研究初报
《土壤与环境 》 2001 CSCD
摘要:在大田、微区和盆栽条件下,研究了秸秆腐解剂对小麦、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同时研究了秸秆腐解剂对小麦、水稻秸秆腐解速率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麦秸秆还田时施用秸秆腐解剂对提高稻、麦产量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增产的原因是穗数和粒数增加;稻、麦秸秆还田量不同时,还田量大且配施秸秆腐解剂的效果较还田量小好;麦秸秆还田方式不同时,麦秸以栽稻前耕翻还田且配施秸秆腐解剂的效果较好,上水沤制的效果较差;秸秆腐解剂能促进稻、麦秸秆较快腐解,减轻和防止多量秸秆还田给作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并可稳定和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