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概述了蛋白质组学研究中主要应用的技术与工作流程;分别从水产生物生长环境、捕获方式、饲料成分、加工与贮藏方式等方面介绍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水产品品质研究中的应用;从微生物污染物鉴别、过敏原检测、原料鉴别3个方面综述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水产品安全研究方面的应用现状;对目前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中存在的诸如2-DE电泳重现性差以及由水产品蛋白质分子量大、溶解度低、离子化水平低带来的局限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此展望了新技术开发、多种组学方法结合和完善水产生物基因与蛋白质数据库等方面的发展前景,旨在为更好地开展水产品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体中盐单胞菌属(Halomonas)细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制备标准曲线模板,针对一株盐单胞属细菌X3(经鉴定为Halomonas alkaliphila)的16S r DNA序列设计和筛选特异性引物,建立水体中盐单胞菌属细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将该法用于检测莱州人工鱼礁海域Halomonas属细菌数量.结果表明,引物X3-3F和X3-3R能够对Halomonas属的细菌进行特异性检测,对细菌浓度为6.75×10~1-6.75×10~7 CFU/m L检测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好,最低检出浓度为67.5 CFU/m L.运用建立的方法对莱州人工鱼礁海域水体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在未投礁海域2011年5月和7月水体样品中Halomonas细菌数量分别为8.71×10~3 CFU/m L和2.37×10~3 CFU/m L,而投礁区5月份水样也检出了该属细菌,但荧光信号较弱,7月份水样未检出该属细菌.本研究可为Halomonas属细菌的快速检测及其在海水养殖水质净化方面的推广应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 Halomonas sp. 实时荧光定量PCR 人工鱼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覆水体扰动对水产养殖池塘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
《水力发电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较好地了解上覆水体扰动对水产养殖池塘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通过室内水池模拟实验,采集水产养殖池塘底泥并放置于实验水池,连续7天内的固定时间段,采用搅拌器扰动上覆水体,测定上覆水体及底泥间隙水的氨氮、硝酸盐氮、溶解态活性磷指标。结果表明:搅拌速度增大能在初期加大氨氮的释放,水动力条件下氨氮释放是短期效应,达到一定程度后将逐渐达到释放与吸附的平衡;搅拌速度增大能够增加硝酸盐氮的释放速率与浓度峰值,间隙水硝酸盐氮释放速率在静态与动态条件下有显著差异;溶解态活性磷释放速率随搅拌速度的增大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对其释放过程拟合效果较好,相关性均达0.92以上,且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可以较好地描述溶解态活性磷释放过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底物中钙赋存形态对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幼虫附着的诱导效应
《海洋与湖沼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底物中钙赋存形态对牡蛎幼虫附着的诱导效应,本研究设计3因子随机区组实验,检验实验底物钙含量、钙赋存形态及海水中牡蛎幼虫丰度对实验底物上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稚贝附着效果(密度和壳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个因子中,实验底物钙含量对附着稚贝密度和壳高的影响不显著(P>0.05),而其它2个因子(钙赋存形态和海水中牡蛎幼虫丰度)均显著影响着实验底物上附着牡蛎稚贝的密度和壳高(P<0.05)。在相同的牡蛎浮游幼虫丰度下,3种钙形态底物对牡蛎幼虫附着的诱导能力大小顺序为:有机钙>碳酸钙=硫酸钙(P<0.05);壳高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在同样的钙形态底物中,高牡蛎幼虫丰度下牡蛎稚贝附着量均显著高于低幼虫丰度的处理组(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渔业发展的工程科技需求
《中国工程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积极参与开发南极海洋生物资源是对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要求。本文介绍了国际南极磷虾渔业的发展历程与趋势,分析了我国南极磷虾渔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工程科技建议。国际上南极磷虾渔业已发展成为由创新性捕捞技术支撑、高附加产品市场拉动、集捕捞和加工于一体的新型产业。积极发展南极磷虾渔业,可促进我国第二远洋渔业发展、培育海洋生物新兴产业。为实现这一目标,需加强捕捞加工装备技术创新研究,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开展渔场资源生态基础研究,促进极地渔业可持续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剑尖枪乌贼角质颚的外部形态及生长特性
《海洋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角质颚作为头足类的一种形态属性稳定的硬组织,蕴含着大量的生物学信息。根据2011~2014年期间东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所获取的214 ind剑尖枪乌贼(Uroteuthis edulis)样本,分析角质颚各项形态参数特征。相似性检验认为,雌雄角质颚之间无显著性差异(R=-0.037;P>0.05)。主成分分析认为,可挑选出上头盖长(UHL)和上脊突长(UCL)为上颚形态参数的代表、下脊突长(LCL)和下侧壁长(LLWL)为下颚形态参数的代表,并拟合外部形态参数与胴长、体质量的关系。探究角质颚各部分形态参数比值与胴长和体质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并从中挑选出随个体发育呈现稳定的指标。结果表明,角质颚外部形态参数随着胴长的增长呈极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随着体质量的增长呈极显著的幂函数增长趋势。上颚的上喙长(URL)/UHL、URL/UCL、URL/上侧壁长(ULWL)、UHL/UCL和UHL/ULWL,以及下颚的下喙长(LRL)/LCL、下头盖长(LHL)/LCL的比值相对较稳定,随胴长和体质量的改变呈现稳定趋势,可以用来作为剑尖枪乌贼区别于其它种类的差异性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倍体异育银鲫新品种“长丰鲫”肌肉品质和营养成分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对长丰鲫、彭泽鲫、异育银鲫D系以及红鲫的肌肉品质和营养成分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肌纤维密度方面,单位面积肌纤维密度长丰鲫最高[(184.26±24.11)fiber/mm~2],其次为彭泽鲫[(149.72±12.51)fiber/mm~2]、异育银鲫D系[(134.45±15.96)fiber/mm2]和红鲫[(119.85±22.86)fiber/mm~2]。粗蛋白含量、总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方面,长丰鲫、彭泽鲫和异育银鲫D系无明显区别。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中(n≥3),长丰鲫含量最高(24.2%),依次为彭泽鲫(14.4%),异育银鲫(11.3%)和红鲫(8.3%)。在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长丰鲫含量最高(10.3%),依次为红鲫(4.9%)、彭泽鲫(4.5%)和银鲫(2.9%);花生四烯酸(AA)长丰鲫含量最高(8.3%),依次为彭泽鲫(5.1%)、银鲫(3.8%)和红鲫(0.6%)。结果表明,长丰鲫新品种在所检测的肌肉品质和营养成分指标方面,优于彭泽鲫、异育银鲫D系和红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方紫海胆增殖放流对虾类和蟹类行为的影响(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6
摘要:[目的]探索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增殖放流对野生虾类和蟹类行为的影响。[方法]在实验室内开展微宇宙法模拟试验,研究紫海胆增殖放流对野生虾类和蟹类行为的影响。[结果]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和近缘新对虾(Metapenaeus affinis)与紫海胆Coexist,紫海胆对日本对虾有一定的吸引特性,但均无危害情况发生;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与紫海胆间未发现有行为影响和危害情况,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us)在数量较多时可能会对紫海胆造成一定的危害,但并不是普遍现象。[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生物行为学和进一步开展紫海胆增殖放流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