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不同温度冻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渔业科学进展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20℃、-30℃和-50℃3个冻藏温度,以TVB-N值、肌原纤维蛋白含量、Ca~(2+)-ATPase活性、巯基含量、TBARS值及肌肉组织微观结构为指标,结合感官评分,对比分析90 d内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的品质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不同冻藏温度下,随着时间的延长,Ca~(2+)-ATPase活性和感官评分不断下降;肌原纤维蛋白和巯基含量,则先略微上升而后快速下降;TVB-N值和TBARS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且温度越高上升速率越快;肌肉组织微观结构分析表明,枪乌贼肌纤维结构在冻藏过程中逐渐变得松散。相比-20℃,-30℃和-50℃冻藏温度条件下更能长久地保持枪乌贼品质,且品质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认为,冻藏温度低于-30℃时,可较好地保持枪乌贼品质。

关键词: 枪乌贼 温度 冻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罗非鱼卵黄原蛋白建立雌激素污染的检测方法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6

摘要:目的以尼罗罗非鱼为实验对象,以卵黄原蛋白(Vg)为生物标志物开发环境雌激素的生物检测技术。方法采用凝胶过滤与离子交换层析相结合的方法从17β-雌二醇诱导后的罗非鱼血浆中分离纯化Vg,对纯化的蛋白进行鉴定后制备多克隆抗血清,建立Vg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实验(ELISA),并用于样品测定。结果建立的ELISA工作范围为15.6~1000 ng/m L,组内与组间差异分别为6.85%与6.79%,能有效检测100、500、1000μg/L双酚A对雄鱼血浆Vg的诱导效应。结论本研究建立的Vg ELISA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性与精确度,可为水体环境雌激素污染检测提供重要工具。

关键词: 环境雌激素 卵黄原蛋白 罗非鱼 多克隆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脱脂方法研究进展

核农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本身所含有的脂肪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鱼制品的加工和消费,探讨鱼类脱脂方法对鱼制品加工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鱼类脱脂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展望,旨在为鱼类的脱脂研究及高价值鱼制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鱼类 脂肪特性 脱脂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优1号”条斑紫菜新品系遗传背景和营养成分分析

广西科学 2016

摘要:【目的】丰富我国北方紫菜(Pyropia)栽培种质,培育优良新品系。【方法】以山东长岛县砣矶岛野生紫菜作为亲本,经过选育,分别采集在南通、日照和砣矶岛海区栽培的"黄优1号"紫菜成体进行遗传背景(rbcL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亚基(Cycochrome oxidase subunitⅠ,COⅠ)基因)和营养成分(藻胆蛋白、叶绿素a Chl a、类胡萝卜素Car和可溶性蛋白TSPs)分析。【结果】依据rbcL基因序列(约1 200bp)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仅砣矶岛养殖绳上全沉水生长的野生紫菜群体与其他品系(群体)具有1.1%的遗传差异,而其栽培群体("黄优1号")的rbcL基因序列与对照条斑紫菜品系完全一致;依据COⅠ基因序列(约680bp),仅南通的两栽培品系("黄优1号"和培育品系2)具有2bp差异,其他品系(群体)的COⅠ基因序列与对照条斑紫菜完全一致。日照海区栽培的"黄优1号"紫菜其营养物质含量比其他海区栽培的"黄优1号"紫菜、野生亲本以及培育品系2高;南通海区栽培的"黄优1号"条斑紫菜品质一般,大部分营养物质含量均低于日照栽培藻体。【结论】由rbcL和COⅠ基因序列推断砣矶岛岸边和养殖绳上的野生紫菜大部分为条斑紫菜,选育品系"黄优1号"为条斑紫菜;在不同海区进行栽培的"黄优1号"条斑紫菜营养成分均优于其野生亲本;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品系更适于在日照海区栽培。

关键词: 条斑紫菜 藻胆蛋白 叶绿素a 可溶性蛋白 rbcL基因 COⅠ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O_2浓度对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了低CO_2浓度(充无CO_2空气,low CO_2,简称LC)、正常CO_2浓度(充正常空气,normal CO_2,简称NC)、高CO_2浓度(充正常空气+0.2%CO_2,high CO_2,简称HC)3种条件下细基江蓠繁枝变型(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var.liui Zhang et Xia)的特定生长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放氧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培养6 d后,与NC组相比,LC组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特定生长率(SGR)、100μmol·(m~2·s)~(-1)光强净光合放氧速率及PSII最大光量子产率(Fv/Fm)均显著降低(P<0.05);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藻红素、叶绿素a含量、PSII实际光量子产率(Fv/Fo)、快速光响应曲线初始斜率(α)、最大电子传递效率(ETR_(max))及半饱和光强(I_k)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NC组相比,HC组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的SGR、Fv/Fm及α显著增加(P<0.05),藻红素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含量、600μmol·(m~2·s)~(-1)光强净光合放氧速率、Fv/Fo、α、ETR_(max)及I_k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LC组相比,HC组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的100μmol·(m~2·s)~(-1)光强净光合放氧速率、SGR、Fv/Fm、Fv/Fo、α均显著增加(P<0.05),而藻红素、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含量却显著下降(P<0.05),600μmol·(m~2·s)~(-1)光强净光合放氧速率、ETR_(max)、I_k无显著变化(P>0.05)。对于细基江蓠繁枝变型,CO_2浓度升高降低了光合色素含量,同时提高了光系统光能转换效率,而对藻体饱和光强下净光合放氧速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但是CO_2浓度升高却仍然可能通过降低无机碳利用的能量消耗及提高营养盐吸收利用而显著促进藻体的生长。比较不同CO_2浓度下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差异,有助于初步揭示其对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响应特征。

关键词: 细基江蓠繁枝变型 CO2 特定生长率 光合色素 叶绿素荧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溶藻细菌A3的溶藻特性

渔业科学进展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作为实验藻种,将浓度为107 CFU/ml的菌株A3分别加入到4种微藻的单种藻液、2种藻混合藻液、3种藻混合藻液中,每48 h观察藻细胞形态并统计藻细胞数量,实验周期为10 d,以探究菌株A3对4种微藻的溶藻效果。结果显示,在单种藻实验中,加菌组锥状斯氏藻细胞于第1天失去运动活性,细胞拉长变形,第5天细胞壁破裂溶解,第10天细胞密度为7.07×10~2 cells/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0×10~4 cells/ml(P<0.05);实验期间,加菌组蛋白核小球藻细胞形态保持完整,第10天藻细胞密度为2.58×10~7 cells/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9×10~7 cells/ml(P<0.05);加菌组四尾栅藻细胞形态保持完整,与对照组藻细胞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加菌组条纹小环藻细胞于第8天溶解,第10天对照组与加菌组藻细胞密度分别为4.38×105 cells/ml、1.78×10~5 cells/ml,加菌组藻细胞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混合藻实验中,菌株A3对各种微藻的溶藻效果与单种藻实验结果类似,菌株A3对锥状斯氏藻生长具有显著的溶藻作用,对蛋白核小球藻与四尾栅藻无溶藻作用,对条纹小环藻生长具有较弱的溶藻作用。研究表明,菌株A3具有溶藻选择性,对锥状斯氏藻具有显著的溶藻作用,而对其他3种藻无溶藻作用或溶藻作用相对较弱。

关键词: 溶藻菌A3 微藻调控 溶藻选择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鳢的人工繁殖与健康养殖技术

黑龙江水产 2016

摘要:杂交鳢俗称杂交生鱼,是以乌鳢(Channa argus)为父本、斑鳢(C.maculata)为母本通过鱼类种间杂交后代,该鱼具有优于亲本的远缘杂交优势,具有生长快、易驯食人工配合饲料、抗病能力强、成活率高、产量高、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等优点。近年来,杂交鳢的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其产量接近鳢科鱼类总产量的2/3,特别在珠三角地区,已取代乌鳢、斑鳢,成为鳢科鱼类主要养殖品种,一般亩产量都在3000~4000公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碳源供给策略对水产养殖废水生物絮团处理效果的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碳源供给策略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废水生物絮团处理的影响,以水产养殖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以蔗糖、乙酸钠和甘油为碳源,分别设置不同C/N比梯度(5、10和15)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均存在硝化作用和同化作用,在较低C/N比(C/N比为5)时,不同碳源硝化作用强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在各系统稳定阶段,氨氮去除率均达到90%以上。其中,乙酸钠为碳源时,系统达到稳定所需时间较短(4 d),并不受C/N比的影响,而另外2组随着C/N比增加,系统达到稳定所需时间逐渐减少(均由24 d减少至12 d),且氨氮去除效率逐渐提高。其次,不同碳源和C/N比对生物絮团系统碱度的影响不同,在系统稳定阶段,乙酸钠随着C/N比增加,碱度逐渐升高,且均保持较高的浓度,不适宜水产重复利用,而蔗糖和甘油相对稳定,且均低于200 mg/L。另外,结合生物絮团沉积指数可知,生物絮团的沉降性能对絮团氨氮去除效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在低C/N比时,不同碳源其EPS多糖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随着C/N比增加,不同碳源EPS多糖含量的多少及变化趋势不同。

关键词: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生物絮团 碳源 碳氮比 水质 细胞胞外多聚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南极磷虾油中总虾青素含量

分析测试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一种检测南极磷虾油中总虾青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样品采用Na OH-甲醇溶液皂化后加入Na HSO4终止反应,反应液经正己烷液液萃取净化,采用C18液相色谱柱分离,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476 nm波长进行测定,虾青素在5 min内得到较好分析。考察了皂化时间对虾青素酯皂化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皂化30 min为最佳反应时间。虾青素含量在0.2~20.0 mg/L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9,检出限为0.005 mg/kg,定量下限为0.2 mg/kg。日内精密度(RSD)≤3.4%,日间RSD≤4.3%,南极磷虾油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0.2%~95.2%。该方法的线性范围宽、准确性好、精密度高,样品前处理方法简便,适用于南极磷虾油中总虾青素含量的分析检测。

关键词: 虾青素 南极磷虾油 虾青素酯 皂化 高效液相色谱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荔枝核-PVA多孔复合固体碳源在养殖废水中的脱氮研究

水处理技术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不同粒径荔枝核、聚乙烯醇(PVA)和海藻酸钠复合获得多孔固体碳源,对复合碳源的微观形貌、孔隙结构进行表征,并在人工配制的工厂化循环养殖废水中考察了其作为反硝化碳源的释碳速率及脱氮效果。结果表明,扫描电镜显示粒径250μm复合碳源的外表面致密,孔隙较少,而含粒径150μm和粒径75μm荔枝核的复合碳源外表面孔隙较多,内部孔隙发达。脱氮过程中,粒径75μm复合碳源的硝酸盐去除率在第3天可达到100%,无亚硝酸盐积累。粒径150μm复合碳源NO_3~--N去除率逐渐上升至94.71%,NO_2~--N质量浓度则逐渐降低至0.74 mg/L。粒径250μm复合碳源脱氮效果较差,NO_3~--N去除率为30%。粒径75μm和粒径150μm复合碳源孔隙发达,碳源释碳能力强,短时间内硝酸盐去除率高,可作为海水养殖废水反硝化脱氮的固体碳源填料。

关键词: 荔枝核 聚乙烯醇 固体碳源 循环水养殖系统 反硝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