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夏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955条记录
菜豆ANK基因家族鉴定及ANK25的表达模式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锚蛋白重复序列模体是生物体内最普遍的蛋白质序列模体之一,在多种细胞活动中主要介导蛋白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利用菜豆基因组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对菜豆ANK家族成员及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菜豆基因组中含有30个ANK家族基因,分布于9条染色体上,其中第5条染色体上含有的ANK基因最多,包含13个基因。蛋白结构域分析发现,ANK25除了含有ANK结构域外还含有RING结构域。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ANK25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表达模式分析发现,ANK25对干旱、盐和ABA胁迫有响应。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菜豆ANK的分类及功能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关键词: ANK重复序列 生物信息学 亚细胞定位 表达模式 菜豆

施肥对淡灰钙土春玉米产量和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水土保持研究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宁夏灌区淡灰钙土上,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喷灌和漫灌条件下不同氮磷钾施用量对春玉米产量和土壤水盐运移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平均产量为6.9~13.2t/hm2,变异系数为2.7%~13.6%。相对于对照处理,不同氮磷钾配比都能显著提高产量(不施氮肥处理除外,P<0.05),增产率为12.7%~92.5%。氮磷钾施用量与春玉米产量都服从二次曲线关系,增产效应为氮肥>钾肥>磷肥。在玉米生育期内,喷灌更有利于0—20cm和20—50cm土层土壤水分分布的均匀性,而漫灌造成土壤水分向深层50—80cm运移。在喷灌条件下,土壤盐分通常表聚在0—20cm土层,其最高含量可达2.11g/kg,而漫灌使盐分向深层土壤运移,50—80cm土层盐分含量达0.53~1.07g/kg。因此,在淡灰钙土春玉米种植条件下,喷灌配合氮磷钾施肥可显著增产,但其对耕层土壤的洗盐效果不及漫灌施肥。

关键词: 喷灌施肥 淡灰钙土 春玉米 产量 土壤水盐运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9种肠毒素基因的检测

动物医学进展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临床型和隐性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的分布差异,采用PCR方法对70株临床乳房炎和55株隐性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SA)菌株进行9种肠毒素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在临床乳房炎SA中,肠毒素基因的携带率为65.7%,各型肠毒素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SEA 12.9%(9株)、SEE4.3%(3株)、SEI 60.0%(42株),没有检出SEB、SEC、SED、SEG、SEH、SEJ,携带1种肠毒素基因的占55.7%(38株),同时携带2种及以上肠毒素基因的占11.4%(8株);在隐性乳房炎SA中,肠毒素基因的携带率为89.1%,各型肠毒素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SEA 10.9%(6株)、SEB 25.5%(14株)、SEC 7.3%(4株)、SED 5.5%(3株)、SEE 25.5%(14株)、SEG 47.3%(26株)、SEH 29.1%(16株)、SEI 10.9%(6株)、SEJ 32.7%(18株)。其中携带1种肠毒素基因的占29.1%(16株),同时携带2种及以上肠毒素基因的占60.0%(33株)。结果表明,奶牛乳房炎SA菌株中,肠毒素基因的携带率很高,在临床型乳房炎中以SEI为主,而隐性乳房炎中,肠毒素基因检出率更高、肠毒素基因种类更多,组合型也更复杂。

关键词: 奶牛 乳房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毒素 聚合酶链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EM施入方式对宁夏中部干旱带设施土壤环境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田间设置黄河水滴灌(处理1,即CK)、EM喷施(处理2)、EM喷施+灌根(处理3)以及EM灌根(处理4)4个处理,研究EM对黄河上游地区设施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EM能有效提高黄瓜对速效养分的吸收利用率,其中尤以处理3较为明显,处理3的速效氮从定植前的256mg/kg下降至生长后期的107mg/kg,下降了58.20%;EM施用能够增加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各处理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表现为处理3>处理4>处理2>处理1(CK);同时叶面喷施EM对增加细菌、放线菌数量效果明显,冲施EM对降低真菌数量效果明显,可有效抑制土壤微生物区系从高肥的"细菌型"土壤向低肥的"真菌型"土壤转化。

关键词: 自然农法 EM 设施土壤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磷对麦/玉/豆套作体系氮素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已连续2年(2011-2012年)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磷肥效应定位试验基础上,第3年(2013年)开展了不同施磷对该体系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小麦、玉米、大豆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及籽粒产量均随施磷或土壤磷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体系周年总产量P2~P5处理比P1处理分别增加25.5%,31.9%,43.8%,18.3%。(2)施磷明显增加作物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提高作物的氮素吸收利用率,但对3种作物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影响较小。体系籽粒氮积累量P2~P5处理比P1处理分别增加33.5%,43.4%,56.1%,17.2%,体系的氮素偏生产力P1处理比P2~P5处理依次低20.0%,26.2%,32.5%,17.9%。(3)土壤硝态氮含量在各个磷处理间差异较小,由于植物地上部氮积累量的增加,3种作物收获期土壤硝态氮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周年体系氮的施入与产出差值P1~P5处理分别为76.1,-18.2,-50.0,-77.7,15.7kg/hm2,除P1和P5处理外其他施磷处理的氮产出均大于氮投入,表明适量施磷能促进作物对氮的吸收,从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大豆 套作体系 氮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无机配施下露地花椰菜-大白菜氮素吸收利用及其氮肥投入阈值

土壤通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2~2013年在宁夏引黄灌区露地花椰菜-大白菜轮作体系下,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无机配合施氮对蔬菜经济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无机氮残留的影响,并提出了两种露地蔬菜合理的氮肥投入阈值。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N0)处理,有机无机配施能显著提高露地蔬菜经济产量,但过量增施氮肥会造成露地花椰菜和大白菜减产。合理地有机无机配施显著提高露地蔬菜对氮素的吸收利用。2012和2013年花椰菜当季氮肥利用率分别为13.3%~26.3%和26.6%~51.8%,大白菜分别为22.3%~51.6%和34.2%~64.4%。同一个蔬菜季内,0~100 cm土壤无机氮累积量随着化肥氮用量增加而增加。综合考虑露地蔬菜经济产量、氮素平衡和土壤无机氮残留状况,花椰菜和大白菜的氮肥投入阈值范围分别为[309.0,425.0]和[223.9,392.6],0~100 cm土体无机氮残留区间分别为[155.4,227.9]和[160.6,229.7]。因此,在氮肥投入阈值范围内,可以实现露地蔬菜增产和环境风险降低的双赢目标。

关键词: 露地花椰菜-大白菜 产量 吸氮量 氮肥利用率 土壤无机氮累积 氮肥投入阈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产地野生黑果枸杞资源果实多酚组成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地区。其果实在传统中药中被用来治疗心脏病、月经异常及停经等疾病。近年来,发现多酚特别是花色苷类物质是其主要的功效成分。测定并评价不同产地野生黑果枸杞果实中花色苷等多酚的组成情况,为黑果枸杞的品种选育及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总酚、总黄酮、总花色苷含量;采用HPLC-MS方法分析鉴定黑果枸杞酚类物质组成及结构;并根据总多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总花色苷含量及多酚共有峰峰面积分别对26个不同产地黑果枸杞的多酚检测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26个不同产地的黑果枸杞资源果实的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总花色苷含量的变化幅度分别为8.25—87.77 mg GAE·g-1、18.03—60.44 mg RE·g-1、8.21—31.46 mg·g-1。不同产地的材料间差异较大,其中青海格尔木乌图美仁、新疆甘河子、新疆巴仑台镇、宁夏贺兰12-01黑果枸杞总酚、总黄酮及总花色苷含量较高;通过HPLC-MS分析鉴定,19个多酚类化合物被鉴定出。其中7个为酰化类花色苷,主要花色苷为Petunidin-3-O-rutinoside(cis-p-coumaroyl)-5-O-glucoside。在所有供试黑果枸杞不同产地的材料中共检测到12种共有酚类化合物,其中Petunidin-3-O-rutinoside(cis-p-coumaroyl)-5-O-glucoside在所有供试黑果枸杞中的含量均最高,是黑果枸杞花色苷类多酚的主要成分。各产地样品HPLC特征图谱相似,有个别质量较差的情况存在;聚类参数不同,聚类结果略有差异。根据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总花色苷含量聚类,聚为7类,甘肃民勤中渠、新疆喀什、宁夏贺兰12-1聚为第六类,新疆甘河子单独聚为第七类,该两类总酚、总黄酮及总花色苷含量均含量分别介于57.74—87.77 mg·g-1、41.52—55.46 mg·g-1和12.25—28.54 mg·g-1。总酚、总黄酮及总花色苷含量都很高,特别是新疆甘河子产地,可作为以多酚和花色苷含量为指标的优质良种材料。根据共有峰面积共聚为5类,其中宁夏贺兰12-1、青海格尔木乌图美仁、新疆甘河子为一类,该类峰面积很高,其中主成分峰面积介于2 350.84—3 092.94。新疆巴轮台镇单独一类,其主成分峰面积高达为3 579.96。结论 26个不同产地的黑果枸杞中多数富含多酚类物质,特别是酰化矮牵牛素花色苷含量丰富,是较好的开发富含花色苷类多酚的功能性食品资源。

关键词: 黑果枸杞 多酚 花色苷 不同产地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畦灌方式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畦灌试验,研究了冬小麦主要生育阶段的需水规律,分析了不同畦灌方式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评价不同畦灌处理下的灌水质量及节水效益。结果表明,冬小麦灌浆期对水分需求量最大;与漫灌(CK)处理相比,冬小麦畦灌小区30m×3m的灌水均匀度与灌溉效率最高,达到93.33%和84.46%,耗水量减少了5.96%,产量增加了25.3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33.24%,增收1561.61元·hm-2。结合当地实际生产情况,推广适宜的畦灌模式是入畦单宽流量5L·m-1·s-1,畦宽3m左右,畦长30m左右为宜。

关键词: 畦灌 冬小麦 土壤水分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巨膜长蝽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昆虫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近年来巨膜长蝽Jakowleffia setulosa(Jakovlev)由稳定种群的荒漠昆虫上升为暴发性发生并迁移至农区危害的农业害虫。由于缺乏巨膜长蝽生物学基础研究,给监测预警及综合防治带来许多困难。本研究旨在探明温度对巨膜长蝽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以白茎盐生草Halogeton arachnoideus Moq.为寄主植物,分别在7个恒温(13,18,23,28,33,35和37℃)下研究了温度对巨膜长蝽各虫态平均发育历期、发育速率、成活率、产卵量和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在13~37℃范围内,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3℃完成一个世代发育需要82.63 d,37℃只需要14.61 d。各虫态的发育速率(V)与温度(T)的关系均符合多项式回归模型,且极显著相关。采用直接最优法分析,巨膜长蝽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30℃,有效积温为555.77日·度,在宁夏一年可发生2代。巨膜长蝽世代存活率均在33℃时最高,为35.44%。28~37℃之间单雌产卵量较多,达到10粒以上,通过方程拟合得到理论上雌虫产卵最适温度为34.59℃,产卵量最高可达到16.73粒/雌;种群趋势指数在13℃为零,18~23℃小于1,种群呈负增长;28~37℃大于1,且33℃时最高,为2.77;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及周限增长率均在37℃时最高,分别为7.24,0.3912和1.4787;种群世代周期以13℃时最长,为45.8936 d,37℃时最短,为5.0608。【结论】巨膜长蝽在28~35℃下存活率、增长指数和繁殖力较高,说明该温度范围是巨膜长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本研究为有效开展巨膜长蝽的监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巨膜长蝽 温度 生长发育 繁殖 发育历期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改良年限对银川平原盐碱地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多样性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平板稀释法和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对银川平原盐碱地土壤改良10a、5a、2a、0a(未改良)4个处理土壤微生物区系、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盐碱地改良有效促进了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土壤细菌、微生物总数表现为改良10a处理>改良5a处理>改良2a处理>未改良处理;土壤放线菌数量表现为改良10a处理>改良2a处理>改良5a处理>未改良处理;土壤真菌数量表现为改良5a处理>改良2a处理>改良10a处理>未改良处理。盐碱地改良一段时间(2a)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土壤环境逐渐好转,其微生物群落由单一的耐盐碱细菌结构逐步向多个微生物类群结构转变。盐碱地改良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总碳源利用能力,表现为改良2a处理>改良10a处理>改良5a处理>未改良处理,其中改良2a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羧酸类、氨基酸类、酚类和胺类碳源的利用能力最高,改良10a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对聚合物类和碳水化合物碳源的利用能力最高。

关键词: 银川平原 盐碱地 微生物区系 微生物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