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果枸杞与5种果蔬中花色苷组成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
《食品工业科技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评价黑果枸杞等6种不同花色苷来源的植物材料的花色苷组成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为花色苷的利用和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植物资源的筛选提供参考。方法:取黑果枸杞等6种不同花色苷来源的植物材料,采用分光光度法、HPLC-MS法分析测定黑果枸杞花色苷含量及主要组成,用DPPH、ABTS和FRAP法分析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黑果枸杞等6种不同花色苷来源的植物材料总花色苷含量的变化幅度为0.21~2.26mg/g鲜果。其中黑果总花色苷含量最高,花色苷含量分别是葡萄、树莓、紫甘蓝、蓝莓和紫薯的10.72、4.91、1.91、1.75、4.45倍。黑果枸杞花色苷的主要组分为矮牵牛素衍生物,有别于其他所测果蔬材料,其抗氧化活性也最高。结论:较之5种花色苷含量较高的天然果蔬材料,黑果枸杞中花色苷主要组分与之差异很大,总花色苷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总体都较高,是较好的开发功能性食品的资源。


外源信号物质对肉苁蓉种子萌发与吸器形成POD、CAT活性及ROS含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利用外源信号物质氟草敏(norflurazon)和2,6-二甲氧基对苯醌(2,6-DMBQ)分别诱导肉苁蓉种子萌发与吸器形成,研究它们在此过程中对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活性氧(RO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诱导肉苁蓉种子萌发时,经norflurazon处理0~168 h后,种子中POD和CAT活性呈现显著升高的变化趋势,种子中ROS含量显著升高。在诱导肉苁蓉种子萌发体吸器形成时,经2,6-DMBQ处理0~72 h后,肉苁蓉种子萌发体中POD和CAT活性呈现显著升高的变化趋势,萌发体中ROS含量显著升高。表明在诱导肉苁蓉种子萌发与吸器形成过程中,外源信号物质norflurazon和2,6-DMBQ能影响POD、CAT活性及ROS含量的变化。
关键词: 外源信号物质 肉苁蓉 种子萌发 吸器形成 POD CAT ROS


宁夏小麦品种慢锈基因Lr34/Yr18的分子检测
《麦类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Lr34/Yr18是重要的小麦慢叶锈/慢条锈基因,可用于小麦锈病抗性改良。为了明确Lr34/Yr18基因在宁夏小麦中的分布特点,利用STS标记csLV34对111份宁夏小麦品种中慢锈基因Lr34/Yr18的等位变异进行了分子检测,并且进行了成株期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20份材料携带Lr34/Yr18基因,占18.0%。不同来源的小麦品种中Lr34/Yr18基因分布频率不同,农家品种中分布频率最高,占90.9%;引进品种中所占比例为14.3%;育成品种中所占比例最低,仅占7.7%。含有Lr34/Yr18基因的品种对条锈病具有较好的抗性,可作为今后宁夏小麦抗锈病育种的重要抗源。
关键词: 普通小麦 Lr34/Yr18基因 STS标记csLV34


宁夏引黄灌区双免耕对麦稻二熟制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为揭示双免耕对麦稻二熟制作物光合生理的影响规律,本项研究采用CIRAS-I型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分别对连续4年进行麦稻水旱轮作双免耕和传统耕作处于抽穗期、灌浆期、乳熟期的冬小麦、水稻旗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免耕的冬小麦品种‘宁冬11号’、水稻品种‘沙沙尼’的叶片光合生理正常,气孔调节功能较强,表现出水分利用效率高、CO2同化率高等特点。免耕的‘宁冬11号’、‘沙沙尼’的叶片净光合速率与传统耕作没有显著差异。麦稻水旱轮作双免耕的冬小麦、水稻之所以光合生理正常,而且气孔调节功能好、水分利用效率高,其主要原因是,连续4年冬小麦-水稻双免耕的0~40 cm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全氮量、全磷量、速效氮、速效磷明显提高。


小麦品种兰考5号的抗条锈基因遗传分析及单体定位
《植物保护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条锈病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病害和主要防治对象。由于小麦品种的抗源单一,其抗锈性遗传基础日渐狭窄,定向选择导致新的高致病性条锈菌生理小种不断出现,使得我国95%左右的小麦生产品种"丧失"抗锈性。因此,筛选、鉴定和发掘新的抗源和培育持久抗病品种是当务之急~([1-2])。小麦品种兰考5号是优良的条锈病抗源,对我国现有的条锈菌生理小种均表现免疫或高抗。本研究对兰考5


西瓜种质资源果实主要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9份西瓜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西瓜果实重量、果皮硬度、果实长度、果实宽度、瓜内种子数和中心糖含量6个主要数量性状,并对参试西瓜材料数量性状的品质表现进行综合评价。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29份材料的6个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介于1.81~2.07。相关性结果表明,果实重量与果皮硬度、果实长度和果实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果实长度与果实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个数量性状综合成为3个主成分,且这3个主成分构成的信息量可解释总信息量的84.3053%。根据品种主成分综合值的排序结果表明,29份参试西瓜材料按照顺序排列,火洲、jubilee、sugarlee、美国父本、狄克西瓜、"54"、金丽、洛菲林、早花和郑引15号等10个品种综合表现优良。


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交换性K~+、Na~+的分布特征
《水土保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交换性K+、Na+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均以>2mm粒径为主,0-10cm和10-20cm土层团聚体的分布均随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刺槐林地>2mm团聚体含量最高,天然次生林地次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粒径团聚体分布特征各异。(2)0-10cm土层,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天然次生林地土壤团聚体中交换性K+先增加后降低,其中0.5~0.25mm粒径团聚体中交换性K+含量最高;10-20cm土层,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天然次生林地和岷江柏幼林地土壤团聚体中交换性K+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其他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交换性K+分布特征各异。(3)0-10cm土层,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退耕岷江柏林地土壤团聚体中交换性Na+含量总体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中>5mm粒径团聚体中交换性Na+含量最高;10-20cm土层,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灌木林地土壤团聚体中的交换性Na+先增加后降低,以0.5~0.25mm粒径团聚体中交换性Na+含量最高;退耕岷江柏林地,团聚体中交换性Na+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以>5mm粒径团聚体交换性Na+含量最高;其他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中交换性Na+分布特征各异。
关键词: 不同植被条件 土壤团聚体 交换性K+ 交换性Na+


苜蓿不同器官水浸提液对中间锦鸡儿种子萌发的影响
《水土保持研究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苜蓿不同器官水浸提液对中间锦鸡儿种子萌发的化感影响,采用生物测定法,研究了苜蓿根、茎叶不同浓度水浸提液(0.5,1.0,5.0,10.0,25.0mg/ml)对中间锦鸡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苜蓿不同器官水浸提液对中间锦鸡儿种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苜蓿各器官水浸提液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相同浓度下根水浸提液对中间锦鸡儿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大于茎叶水浸提液。当苜蓿各器官水浸提液为1.0mg/ml浓度时,中间锦鸡儿幼苗的胚根长、胚轴长、苗高均高于对照;而在25.0mg/ml浓度时,各器官水浸提液对幼苗则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本文通过研究苜蓿和中间锦鸡儿的化感作用,以期为人工建置灌草间作提供理论基础。


宁夏贺兰山青海云杉林土壤碳储量研究
《生态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杉林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森林类型,为了摸清宁夏贺兰山区青海云杉林土壤碳储量,通过实地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测定,研究该区青海云杉林土壤碳储量,并比较不同坡位土壤碳储量的差异,研究坡位对该区青海云杉林固碳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宁夏贺兰山青海云杉林林下土壤碳储量为176.7 t·hm–2,其中,上中下三个坡位的碳储量分别为203.45 t·hm–2、129.18 t·hm–2和163.42 t·hm–2,上坡碳储量最高,其次是下坡,最低的为中坡,分别比中坡和下坡高74.27 t·hm–2和40.03 t·hm–2。上中下三个坡位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呈现递减,尤其是下层土递减趋势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