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樟芝发酵液和液体发酵菌丝体提取物对SPCA-1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
《食用菌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樟芝(Taiwanofungus camphoratus)发酵液和经95%乙醇浸提后的菌丝体醇提物分别用石油醚和氯仿进行分级提取,得到石油醚和氯仿提取物。对不同提取物进行体外抑制SPCA-1肺癌细胞增殖实验,发现各提取物均可抑制SPCA-1细胞的增殖,其中发酵液石油醚提取物抑制作用最好,IC50为62.5μg/mL,发酵液和菌丝体氯仿提取物的抑制作用较好,IC50分别为120.9和109.5μg/mL,菌丝体石油醚提取物的抑制作用较差,在25~150μg/mL作用浓度下,抑制率低于20%。各提取物对SPCA-1细胞凋亡和生长周期作用的测定结果表明,各提取物在肺癌细胞SPCA-1中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及S期周期阻滞来表现其抑制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脂肪酶B4000和P1000对鲜鲈鱼鱼片的脱脂工艺优化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养殖鲈鱼脂肪含量较高不利于后续加工和贮藏的问题,本文采用脂肪酶B4000和P1000,在室温(20±2)℃条件下对鲜鲈鱼鱼片进行脱脂处理,分析鱼片的脱脂率和蛋白损失率以及感官变化,比较脂肪酶B4000和P1000的脱脂效果,并采用正交实验法优化脂肪酶B4000和P1000复合脱脂工艺。结果表明:脂肪酶B4000对鲜鲈鱼鱼片的脱脂率为46.22%,蛋白损失率为7.19%;脂肪酶P1000的脱脂率为37.74%,蛋白损失率为7.04%,均对鱼片的色泽和完整性无影响。正交实验法优化复合酶最佳脱脂工艺:脂肪酶B4000∶P1000酶浓度比为50 U/m L∶20 U/m L,料液比1∶3(W∶V),室温下脱脂处理60 min,脱脂率达到51.06%,蛋白损失率为8.18%。该脱脂工艺可有效脱除鲜鲈鱼片50%的脂肪,有利于后续产品的加工贮藏和保持产品品质。
关键词: 脂肪酶B4000 脂肪酶P1000 鲈鱼鱼片 脱脂工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影响与参数摄动下船舶航速的非线性H_∞控制
《系统仿真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船舶的自动化水平,增强船舶的航行安全,对航速的稳定控制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由于船舶航速控制是一个参数时变、非线性,且其动态特性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常规的控制方法难以获得良好的控制效果。在建立船舶运动的非线性数学模型时,考虑了环境因素如风、浪、流的影响和系统参数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微分几何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精确线性化,然后利用线性H∞控制理论,设计了船舶航速的非线性H∞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非线性H∞控制器能有效的抑制环境扰动,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保证控制精度,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新疆株的分离与鉴定
《水产学杂志 》 2016
摘要: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养殖场取患病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组织样本,进行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分离鉴定、电镜观察、回归感染及遗传进化分析研究。细胞培养结果显示:患病虹鳟组织样本能够感染鲤Cyprinus carpio上皮细胞(carp epithelial cell,EPC)产生典型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收集病毒悬液命名为XJ-13。滴度测定实验表明:该病毒为10~(6.15)TCID_(50)/m L。回归感染实验表明:该分离株在浓度为10~5PFU/尾的剂量使体质量5g的虹鳟死亡率达87.5%。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患病虹鳟组织悬液感染的EPC细胞内存在大量的子弹状病毒粒子,PCR鉴定结果表明该病毒为IHNV。XJ-13的糖蛋白氨基酸序列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株与我国IHNV-Sn1203株具有最高的同源性(99%),与美国参考株WRAC的同源性为94.6%。结果表明:IHNV XJ-13是造成该养殖场虹鳟大量死亡的病原。
关键词: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糖蛋白 进化分析 鲤上皮细胞(EPC) 虹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苦草(Vallisneria natans)衰亡对水-沉积物之间磷迁移的影响
《湖泊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为研究对象,在其衰亡期测定群落内、外上覆水及沉积物各形态磷的含量,以探究沉水植物在其衰亡期对上覆水和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影响.结果表明:苦草衰亡过程中上覆水中总磷、可溶性总磷、溶解性活性磷、颗粒磷、可溶性有机磷浓度的变化相对平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均呈小幅度上升趋势,在实验结束时,苦草组沉积物中总磷含量为719.27 mg/kg,和初始值比增加了14.68 mg/kg,无机磷和有机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2.06和2.20 mg/kg,氢氧化钠提取磷和盐酸提取磷含量分别增加了7.05和4.29 mg/kg.总体来看,沉水植物苦草在其衰亡过程中分解速率较慢,对水-沉积物之间各形态磷含量无显著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向家坝水电工程蓄水后坝下河段水质现状分析
《淡水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向家坝蓄水后坝下河段的水质现状,本研究在坝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取六个断面,在鱼类不同的生活阶段进行监测。基于蓄水后2013-2014年水环境因子的监测数据,对各断面的21项水质指标的总体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其变化规律并进行水质评价得出目前水质现状。结果显示,蓄水后该江段水质指标特征总体良好,水温初期滞温变化值在2℃左右,超标因子主要是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以及重金属铅汞。总氮、砷及六价铬差异性极显著,是影响数据差异的众多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对各样点的水质因子进行聚类分析表明,坝下三块石与其他地点分类明显,距大坝较远与较近的点位各指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表明大坝蓄水对水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急性操作胁迫对美洲鲥亲鱼血清生化指标及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了急性操作胁迫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亲鱼血清生化指标及鳃和肝组织HSP70(Heat Shock Protein70)mRNA水平的影响。采用空气暴露方式对美洲鲥亲鱼进行了急性操作胁迫。实验设定应激零点对照组和15 s、30 s、60 s 3个操作强度实验组,操作后采样,测定皮质醇(COR)、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血清血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总蛋白(T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溶菌酶(LZM)、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Na~+、K~+、Cl~-、Ca~(2+)以及鳃、肝HSP70 mRNA水平。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COR、ALT、AST、GST、LZM、SOD、MDA、GLU、TG、TC、TP、K~+和Ca~(2+)均有显著增加(P<0.05);CAT和T4出现显著下降(P<0.05);T3、Na+和Cl-未见显著差异(P>0.05)。血清生化指标显著变化表明,急性操作胁迫下美洲鲥亲鱼的肝脏、心脏损伤指标显著升高,表明肝脏以及心脏可能受到了一定程度损伤。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鳃HSP70 mRNA水平未有显著变化(P>0.05),肝HSP70 mRNA水平在15 s、30 s和60 s空气暴露组均显著升高(P<0.05)。表明急性操作胁迫可以提高肝脏HSP70 mRNA水平。
关键词: 美洲鲥亲鱼 急性操作胁迫 血清生化指标 HSP70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离自腌干鱼的抗氧化发酵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符合耐盐、耐高低温、产酸等要求和过氧化氢耐受能力为指标,对分离自传统腌干鱼制品的29株乳酸菌进行初筛,再以抗脂质过氧化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和还原力为复筛指标评价了菌株不同组分的体外抗氧化能力,以期获得具有优良抗氧化活性的发酵菌株。结果表明,15株乳酸菌符合腌干鱼发酵要求,菌株间的抗氧化活性差异明显,其中以L4、L11和L21综合抗氧化活性最好。经VITEK-2微生物鉴定系统和16S r DNA分子鉴定,确定L4、L11和L21分别为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干酪乳杆菌(L.casei)。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年渤海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的时空变化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渤海封闭性强,水动力条件和自净能力较弱,其生态系统较为敏感和脆弱。2011年位于渤海中部的蓬莱19-3油田发生重大溢油事故,对渔业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解和掌握该起溢油污染事故发生后渔业生态环境的变化状况,分别于2012-2014年在渤海中部海域进行了9个航次的生态环境跟踪调查。利用其中部分调查资料,作者对渤海中部活性磷酸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显示,(1)2012-2014年春季和夏季渤海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含量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秋、冬季部分海域已受到活性磷酸盐的污染。(2)不同季节渤海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的平面分布趋势各异,垂直分布也存在季节差异。春季和夏季活性磷酸盐呈现由表层至底层递减的趋势,秋季和冬季接近呈垂直分布均匀状态。(3)渤海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季节变化明显,其含量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冬季明显高于夏季。2014年渤海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含量低于2013年,呈逐年降低趋势。(4)渤海中部海域活性磷酸盐时空变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营养盐的外源补充、内源再生和生物消耗是影响活性磷酸盐时空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疱疹病毒Ⅱ型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和超微形态发生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查明鲤疱疹病毒Ⅱ型(Cyprinid herpesvirus 2,Cy HV-2)的理化与生物学特性以及病毒在细胞内的超微形态发生过程,利用新建立的对Cy HV-2敏感的异育银鲫脑组织细胞系(Gi CB),对Cy HV-2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比较了不同来源鱼类细胞系对Cy HV-2感染的敏感性,并对体外培养细胞中Cy HV-2病毒粒子及其超微形态发生过程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显示,Cy HV-2对热、酸、碱、有机溶剂和冻融敏感;常用鱼类细胞系EPC、RTG-2、Koi-Fin、CIK、CCK、PF-Fin对Cy HV-2的感染不敏感,特异性巢式PCR检测盲传至第7代Cy HV-2细胞培养物,结果均为阴性;Cy HV-2在Gi CB细胞中的增殖动态研究结果表明:病毒感染细胞经过12 h的隐晦期,24 h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96 h病毒滴度达到最高值(107.52±0.26 TCID50/m L),然后进入平台期;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Cy HV-2感染细胞可分为吸附与侵入、复制与装配、成熟与释放3个主要过程,病毒进入对数生长期后,被感染细胞内可见形态典型的疱疹病毒颗粒。
关键词: 鲤 疱疹病毒Ⅱ型(Cy HV-2) 理化特性 生物学特性 超微形态发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