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贝类毒素固相吸附示踪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渔业科学进展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固相吸附毒素示踪监测技术(Solid Phase Adsorption Toxin Tracking,SPATT)是一项新的贝类毒素监测技术。该技术模拟滤食性贝类摄食过程,利用内含吸附剂的采样器富集水体中的贝类毒素,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技术或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可以对产毒藻类的暴发以及贝类毒素污染进行示踪研究。SPATT监测技术与贝类监测法、浮游藻类监测法相比,具有取样操作简单、检测成本低等优点,已成为贝类毒素污染监测技术研究的热点。本综述针对SPATT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进行阐述,对技术适用监测的毒素种类、吸附材料的优劣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 固相吸附毒素示踪监测技术 贝类毒素 吸附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快速高效miRNA分析流程在黄颡鱼中的应用

水产学杂志 2016

摘要:高通量测序技术速度快、成本低、通量高,广泛应用于miRNA领域研究。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所产生的海量小RNA数据,结合已有的数据分析软件,开发了一套快速高效一键化的miRNA分析流程。该流程整合多个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软件,对多个miRNA高通量测序数据集进行标记、整合和去冗余分析,只需运行一次核心程序就可以实现对多个miRNA高通量测序数据的分析,避免每个样本单独数据分析的技术重复,精简后的数据集能大幅度减少软件计算量,显著提高软件运行效率。本研究利用快速高效miRNA分析流程分析黄颡鱼性腺XX卵巢、XY精巢、YY精巢的miRNA高通量测序数据,获得一批准确的黄颡鱼保守miRNA。在相同参数设置下,miRNA分析流程可以显著节约分析时间。该流程最终输出结果为多样本整合后的miRNA表达数据,便于研究者直接进行样本之间的比较和miRNA的表达差异,减少研究者手动整合分析结果的操作步骤。miRNA分析流程针对多样本miRNA测序数据具有明显的优势,样本越多测序量越大,软件运行效率越高。针对日益积累的海量小RNA测序数据,miRNA分析流程高效快速一键化数据处理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关键词: miRNA 高通量测序 miRNA识别方法 黄颡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贮藏过程中氟赋存形态转化与其品质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TVB-N(挥发性盐基氮)和TBARS(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作为品质指标,模拟食品的贮藏条件,分析南极磷虾中氟的赋存形态转化与其品质变化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新鲜解冻后的南极磷虾分别暴露在常温(20℃)10 h、冷藏(4℃)28 h后,其TVB-N值分别由9.85 mg/100 g增加到31.96 mg/100 g和30.19 mg/100 g,超过海虾中规定的限量要求(30 mg/100 g);冷冻(-20、-40、-80℃)6个月后,其TVB-N均未超过30 mg/100 g。TBARS值在常温(20℃)8 h、冷藏(4℃)20 h后,均超过1 mg MDA/kg,之后进一步氧化其值下降;冷冻(-20、-40、-80℃)6个月后,TBARS值均未出现下降的趋势。在冷冻(-20、-40、-80℃)6个月、冷藏(4℃)28 h和常温(20℃)12 h下南极磷虾中的总氟含量几乎不发生变化;游离态氟在不同贮藏条件下含量均增高,且存明显差异性(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游离氟含量变化与TVB-N和TBARS的变化呈明显的正相关,说明南极磷虾的品质变化对氟的形态转化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形态转化 品质变化 相关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鉴别云斑尖塘鳢和线纹尖塘鳢的分子标记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斑尖塘鱼鳢(Qxyleotris marmoratus)原产于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线纹尖塘鳢(Oxyeletris lineolatus)原产于澳大利亚,目前两者已成为中国的养殖品种。由于其同属塘鳢属(Oxyeleotris)形态相似,特别是在幼苗阶段难以识别,在苗种市场上常出现混淆,因此本研究研发了一种分子鉴定技术。通过对mtDNA中CO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基因特异性位点比对和分析,设计并筛选出一对特异性引物(XW1)。特异性引物XW1可在线纹尖塘鳢中扩增获得170 by的单一产物,而在云斑尖塘鳢中无产物。通过PCR扩增产物的有无,可以区分两个物种。并在随机选择的30个样本中得到验证。本研究提供一种可以快速且不需要测序的方法来鉴别云斑尖塘鳢和线纹尖塘鳢。

关键词: 云斑尖塘鳢 线纹尖塘鳢 线粒体DNA 分子标记 物种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入冻时间对茎柔鱼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以捕捞后8和10 h入冻的茎柔鱼为研究对象,测定了3个可食部分(胴体、鳍和头足)的p H、挥发性盐基氮、三甲胺和K值。结果表明,随着入冻时间的延长,茎柔鱼鲜度下降。捕获后8 h入冻,胴体三甲胺含量已超标;捕获后10 h入冻,胴体TVB-N含量已超过临界值,K值已超过60%,进入初期腐败。建议捕获后8 h内入冻为佳。

关键词: 茎柔鱼 品质 鲜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六溴环十二烷暴露对红鳍笛鲷脑乙酰胆碱酯酶和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及评价

生态毒理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六溴环十二烷(C_(12)H_(18)Br_6,简称HBCD)是近年来在环境中广受关注的优先污染物和高产量化学品。实验室条件下以红鳍笛鲷为研究对象,选取其脑组织非特异性生物标志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及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 E)为指标研究了不同浓度HBCD溶液(8.6μg·L~(-1)、43.0μg·L~(-1)和215μg·L~(-1))暴露96 h对红鳍笛鲷脑组织的氧化损伤和神经毒性效应,同时结合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ntegrated biomarker responses index,IBR),对HBCD造成的胁迫水平和毒性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HBCD对红鳍笛鲷脑组织中SOD活性和GST活性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诱导效应,其中暴露初期SOD活性与HBCD浓度呈正相关,但随暴露时间延长与HBCD浓度呈负相关;HBCD对MDA含量和ACh E活性表现出诱导或抑制且存在剂量依赖性,低浓度组MDA含量表现为先抑制后诱导的过程,ACh E活性表现为先诱导后抑制;中浓度组MDA含量和ACh E均表现为抑制效应;高浓度组MDA含量表现为先诱导后抑制的过程,ACh E活性表现为先抑制后诱导。IBR分析结果表明4种生物标志物对HBCD胁迫的敏感性分别为SOD>GST>ACh E>MDA,且中、高浓度组的胁迫效应最明显。

关键词: 六溴环十二烷 红鳍笛鲷 乙酰胆碱酯酶 氧化应激 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太湖流域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汞的残留现状及评价

生态环境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环境污染是否影响了大闸蟹(Eriocheir sinensis)品质的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环太湖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大闸蟹养殖基地。通过对环太湖流域池塘养殖的中华绒螯蟹蟹黄中汞残留的调查,评估食用此地大闸蟹的膳食风险。于2015年9月在常州、宜兴、苏州和湖州的养殖池塘中采集35份中华绒螯蟹样品,用冷原子吸收测汞仪对蟹黄中汞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采集样品中总汞含量的范围为ND(未检出)~96.35μg·kg~(-1),均值为26.39μg·kg~(-1),检出率为88.6%,检测结果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从采集区域的比较结果可以看出,常州地区中华绒螯蟹蟹黄总汞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区。雌雄中华绒螯蟹的汞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单因子污染指数分析显示,采样地未受到重金属汞的污染,处于清洁水平。人群食用风险评估表明,暴露的重金属汞对食用人群暂无健康风险。该研究可对该地大闸蟹的合理食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风险评价 太湖流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鳝源嗜水气单胞菌DB01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

淡水渔业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患病的黄鳝(Monopterus albus)体内分离到一株致病菌株DB01,对该菌株进行人工感染、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 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人工感染黄鳝出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表明菌株DB01为发病黄鳝的病原菌。菌株DB01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孢和荚膜,在兔血平板上能形成明显的β-溶血。序列分析显示,菌株DB01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同源性达9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DB01对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及氟苯尼考等抗生素高度敏感,五倍子、黄柏、地榆及乌梅等中草药对菌株DB01抑菌作用强。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黄鳝(Monopterus albus) 药敏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栅栏技术制备高水分即食合浦珠母贝肉工艺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栅栏技术为指导,确定高水分即食合浦珠母贝肉的加工工艺。本研究通过烫煮时间、p H、卤制时间、烘烤温度、烘烤时间、低温处理、杀菌工艺等栅栏因子的交互作用,制备出具有良好感官品质和较长保质期的即食食品。结果表明,在将贝肉在沸水里烫煮6~7 min;沥干后在p H为4.6~4.8,温度为61~65℃的卤汁中卤制3 h;在烘烤过程中采取50、60、70℃三段升温方式,每段烘烤时间分别为1.5、1、1 h;将烤好的贝肉经真空包装后冷藏36 h(0~4℃),再进行巴氏杀菌(80~85℃,30 min)的条件下制备的即食贝肉的抑菌效果最好。且此时产品的感官综合评价值最高,水分含量为47.12%±0.95%,水分活度为0.90±0.01。研制生产高水分即食合浦珠母贝肉产品,较好的保持了产品的质地和风味。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肉 即食食品 栅栏因子 高水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网箱养殖鳙鱼和匙吻鲟效益分析

科学养鱼 2016

摘要:匙吻鲟原产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是中华鲟以及白鲟的近亲,其吻部特别长,呈扁平汤勺状,形似鸭嘴,因此又被称为鸭嘴鱼或者鸭嘴鲟。匙吻鲟为软骨鱼类,鱼骨软脆多汁,是少数可以连骨头一起吃的淡水鱼类,因此受到市场热捧,市场价格比较稳定,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养殖品种。鳙鱼又称大头鱼、花鲢、雄鱼等,是我国传统的养殖品种之一。近年来,为了增加鳙鱼的附加值,很多地方采用了大水面网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