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银鲳ERα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卵黄发生期间饲料n-3LC-PUFA对其组织表达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克隆获得银鲳(Pampus argenteus)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基因的部分c DNA序列,长度196 bp,编码65个氨基酸。经BLAST比对,与其它鱼类ERα基因序列的一致性在89%~93%之间,证明实验所得序列为银鲳ERα基因的部分片段。以1年龄雌性银鲳为实验对象,配制了4组等氮、等能及等脂的实验饲料,分别以100%鱼油(FO组)、70%鱼油和30%大豆油(FSO组)、30%鱼油和70%大豆油(SFO组)、100%大豆油(SO组)为脂肪源,研究银鲳在卵黄发生期间组织中ERα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以及饲料n-3LC-PUFA对其组织表达的影响,实验周期185 d。结果表明,在卵黄发生中期与后期,肝脏与卵巢中ERα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卵黄发生前期(P<0.05);卵黄发生后期肝脏组织中ERα基因表达量虽较卵黄发生中期呈升高趋势,但除了SO组之外,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卵巢组织中ERα基因表达量在整个卵黄发生期间均呈现显著升高趋势(P<0.05)。饲料n-3LC-PUFA对肝脏与卵巢ERα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在卵黄发生前期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组间差异,但在卵黄发生中期与后期,饲料中较高的n-3LC-PUFA含量显著提高了组织中ERα基因表达量。在卵黄发生中期与后期,FO与FSO组肝脏与卵巢组织中ERα基因表达量均分别显著高于SO组(P<0.05)。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饲料n-3LC-PUFA与卵黄发生时期对银鲳组织中ERα基因表达量均具有显著性影响,且两者对组织中ERα基因表达量存在显著性的交互作用。
关键词: 银鲳 雌激素受体α 卵黄发生 n-3LC-PUFA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栉孔扇贝不同组织中镉的微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扇贝特异性富集镉(Cd)的机理,研究了栉孔扇贝不同组织中Cd的微区分布特征,并结合Cd的生物动力学实验研究了其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栉孔扇贝内脏、鳃和性腺组织的Cd主要分布在类金属硫蛋白(MTLP)和细胞器中,闭壳肌组织中Cd主要分布在MTLP(占84.6%)。在Cd的富集实验中,内脏和鳃组织中MTLP和富含金属颗粒(MRG)中Cd的含量和所占百分比升高最显著,而细胞器中Cd的百分比明显下降;性腺组织中MTLP、细胞器和MRG组分中Cd的含量均明显升高,其中MRG中Cd的百分比升高,MTLP和细胞器中Cd的百分比逐渐下降;闭壳肌组织中MTLP和MRG中Cd的含量均显著上升,其中MRG组分中Cd的百分比显著升高。在释放Cd的实验中,内脏和鳃组织的MTLP中Cd的含量显著下降,而细胞器、热敏感蛋白(HSP)和MRG中Cd的含量和所占百分比逐渐升高,性腺组织各亚细胞组分中Cd含量均明显下降,但各亚细胞组分中Cd的百分比变化不明显;闭壳肌组织MTLP和MRG中Cd的含量下降,且MRG组分中Cd所占的百分比不断下降。本研究首次表明栉孔扇贝不同组织中Cd在亚细胞组分中的分布特征不同,并且在富集和释放Cd的过程中,内脏和鳃组织中的Cd在各亚细胞组分中不断发生调节和重新分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莱州湾鱼类群落的关键种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关键种对群落结构稳定性起着决定作用,它的筛选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基于2011年5月对莱州湾渔业底拖网数据,以摄食关系为基础构建了莱州湾鱼类群落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网,运用网络分析法计算了该关系网的13种重要性指数及Key Player Problem参数(F、DF和DR)。根据13种指数的排序结果、聚类信息和3个Key Player Problem参数,对莱州湾鱼类群落的关键种进行了筛选。结果显示,13种重要性指数可划分为4个信息组:a(D、CC、IC、TI~1和TI~7)即基本信息组、b(D_(in)、H_(in)和K_t)即信息输入组、c(D_(out)、H_(out)和K_b)即信息输出组和d(BC和K)即信息控制组。细纹狮子鱼(D、D_(in)、BC、CC、IC、H_(in)、TI~1、TI~7、K、K_t、F、~DF和~DR)和六丝矛尾虾虎鱼(D_(out)、H_(out)和K_b)在莱州湾鱼类群落的网络分析结果中处于最高地位,密切联系着群落的其他种群,控制着群落的结构和能流,属于群落的关键种,其中细纹狮子鱼是关键捕食者,控制着群落中其他重要食物竞争者和捕食者密度,六丝矛尾虾虎鱼是关键被捕食者,通过维持捕食者的密度来限制其他被捕食者的密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6年江西地区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江西水产科技 》 2016
摘要:应用三重RT-PCR检测方法对2016年采自江西地区重要的水产养殖(苗种)场的50批草鱼样品和10份疑似草鱼出血病病例进行GCRV检测.结果显示,50批草鱼样品检出GCRV-Ⅱ型阳性样本5批,阳性检出率为10%;10份临床疑似病例检出GCRV-Ⅱ阳性样本6份,阳性检出率为60%,表明我省养殖的草鱼成鱼和草鱼苗种均携带有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且阳性率较高,需加强苗种的引种检疫;当前我省草鱼主养区域草鱼出血病的流行株主要以基因Ⅱ型为主,这对我省进行草鱼出血病精准免疫预防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 RT-PCR 分子流行病学 江西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碳氮比对杂交鳢稚鱼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在养殖水体中不同碳氮比对杂交鳢稚鱼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方法】在水体零交换条件下,以杂交鳢稚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葡萄糖,研究不同C/N对杂交鳢池生物絮团的形成与营养成分、养殖水质以及杂交鳢的生长性能与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从而筛选出生物絮团形成所需的适合C/N.在室内塑料桶中分4组,对照组投基础饲料(C/N=7.6∶1);试验组分3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葡萄糖,控制C/N分别为10∶1、15∶1和20∶1.【结果】15d后15∶1组和20∶1组的生物絮团已经形成,碳氮比越高,其所形成的生物絮团的粗蛋白含量越低;当C/N≥10时,可形成较多的生物絮团,并有效的调节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当C/N超过15时,对杂交鳢稚鱼生长产生不利影响.【结论】在杂交鳢稚鱼养殖水体中维持碳氮比为10∶1~15∶1,可达到水质调控目的,维持生物絮团系统处于良好运行状态.研究结果为生物絮团技术在肉食性鱼类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驯化温度对施氏鲟幼鱼肝脏线粒体代谢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驯化温度对体质量为(6.26±0.21)g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幼鱼肝脏线粒体代谢的影响,将试验分为8个温度驯化组,分别设16、19、22、25℃4个恒温组,以及(16±2)、(19±2)、(22±2)、(25±2)℃4个变温组,驯化6周后取样,分别测定各驯化组施氏鲟幼鱼肝脏组织线粒体的蛋白含量、呼吸率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结果表明:施氏鲟肝脏组织线粒体蛋白含量在各驯化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鱼体肝脏组织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和状态4呼吸率均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在16℃和19℃驯化组中,恒温处理和变温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22℃和25℃驯化组中,变温驯化组的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和状态4呼吸率均显著高于恒温驯化组(P<0.05);鱼体肝脏组织线粒体的呼吸控制率(RCR)随驯化温度的升高呈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在各温度驯化组中,线粒体的RCR在恒温和变温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鱼体肝脏组织线粒体CCO活性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但酶活性在恒温和变温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20~27℃的变温驯化能够显著诱导施氏鲟线粒体呼吸率升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牡蛎冷藏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牡蛎冷藏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冷藏0、4、8 d牡蛎的菌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可以全面反映牡蛎中菌群的物种组成及丰度信息。牡蛎体附着的细菌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弧菌目(Vibrionales)为主。在科的分类水平上,主要是弧菌科(Vibrionaceae)、希瓦氏菌科(Shewanellaceae)和交替假单胞菌科(Pseudoalteromonadaceae),其中初始样品以Vibrionaceae为主,比例达36.8%;第4天样品Pseudoalteromonadaceae比例相对较高;第8天样品同样以Pseudoalteromonadaceae为主,而Shewanellaceae比例明显增加,达到19.5%。在属的分类水平上,在牡蛎初始菌群中比例前三位依次为弧菌属(Vibrio)、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和交替假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其中Vibrio在冷藏前期比例迅速下降;Shewanella和Pseudoalteromonas在系统进化关系上较为接近,在冷藏后期比例占优,可能在牡蛎腐败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以为牡蛎的贮运保鲜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 微生物 冷藏 品质控制 牡蛎 细菌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湾鱼类群落物种共存机制——以湄洲湾为例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湾鱼类群落共存机制仍不明确,分析群落物种生态隔离及生境过滤的相对重要性是探讨物种共存模式的重要途径。以湄洲湾鱼类群落为例,根据2012年9月及2013年4月单拖网调查数据,运用零模型对其鱼类共存机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物种出现/不出现的C-score、成对物种棋盘格数目、SES指数的实测值与预测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基于丰度数据的Pianka及Czechanowski生态重叠指数的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说明无论是物种还是个体之间均呈随机分布格局,显示湄洲湾鱼类群落是一种受竞争排斥与生境过滤双重影响的群落。研究结果对湄洲湾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上游特有种长鳍吻鮈种群数量和资源利用评估
《生物多样性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为长江上游特有种,由于过度捕捞和大坝建设,其种群生存受到极大威胁。为了解三峡工程蓄水后、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该物种的种群动态,作者利用2007–2009年长江上游江津和宜宾江段调查获取的体长频率数据,评估了其生长和死亡参数、种群数量及资源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长江上游长鳍吻鮈渔获群体体长范围为52–250 mm,体重范围为2.7–307.2 g,平均体长为150.8±40.7 mm,平均体重为72.3±49.7g。江津江段长鳍吻鮈平均体长(168.6±29.5 mm)显著大于宜宾江段(125.6±41.2 mm)。长鳍吻鮈体长–体重关系为:W=6.06×10~(–6)L~(3.20)(R~2=0.98,P<0.01,n=436)。由体长频率法拟合出渐近体长(L_∞)为338 mm,生长系数(k)为0.24/yr。由Pauly公式、Gunderson和Dygert公式、Jensen公式等3种方法估算出其平均自然死亡系数为0.43。由长度转渔获物曲线估算出江津和宜宾江段长鳍吻鮈的总死亡系数分别为2.26和2.09。江津和宜宾江段长鳍吻鮈资源开发率分别为0.81和0.79,已超过由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估算出的最大开发率0.57和0.62。由体长实际种群分析估算出2007、2008和2009年江津江段长鳍吻鮈种群数量分别为68,247、67,432和176,266尾,平均为103,982尾;宜宾江段种群数量分别为22,953尾、46,340尾和34,021尾,平均为34,438尾,表明江津江段种群数量高于宜宾江段。长鳍吻鮈资源已被过度开发,建议加强种群动态监测,延长禁渔期及开展栖息地修复等措施保护这一特有物种。
关键词: 种群参数 生长 死亡 种群数量 资源评估 长鳍吻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脆化过程中肌肉挥发性成分变化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草鱼脆化过程中肌肉挥发性成分的变化,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草鱼脆化过程不同时期的肌肉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61种,在草鱼脆化过程中,醇类和其他类物质相对含量在20 d时增加,之后呈下降趋势。在脆化养殖的40 d前,烃类物质相对含量在增加,而醛酮类物质含量在减少,但其相对含量仍较高;而40 d后,前者相对含量大幅减少,100 d时含量极低,而后者相对含量大幅增加,100 d时含量极高。在整个脆化过程中,醛酮类物质对草鱼肉风味起到主要作用,普通草鱼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壬醛和2,3-辛二酮,分别为18.18%和32.12%。到了脆化末期,壬醛和2,3-辛二酮的相对含量分别减少至5.45%和12.71%,而己醛达到65.52%。此外,其他类物质阈值较高或含量较少,对其风味影响较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