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人工替代栖息地的效益初探:以长江口为例
《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能源、活动空间等需求日益增加,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滩涂围垦等成为获取能源、拓展空间的重要手段。然而,这些大型工程对江河湖泊的水文、底质及生活在其中的水生生物均产生极大影响,最突出的是直接造成大量水生生物的栖息地遭破坏,致使产卵场、索饵场等丧失,严重影响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和多样性,甚至威胁整个区域的生态平衡。加紧开展水生生物受损栖息地修复和重建
关键词: 长江口滨海河口 长江口人工替代栖息地 湿地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指马鲅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育规律
《南方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四指马鲅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育规律,为指导四指马鲅育苗过程中适时更换饵料及制定投饵策略、完善育苗工艺和提高育苗成活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组织石蜡切片和阿利新兰—高碘酸雪夫试剂(AB-PAS)染色,观察研究1~30日龄四指马鲅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生过程。【结果】四指马鲅的食道最早在5日龄时出现II型黏液细胞;9日龄仔鱼食道黏液细胞数量有所增加,胃部已有贲门部、幽门部、胃体部和盲囊部的明显区域分化,黏膜皱褶丰富,各区域大部分的黏膜表面均有I型黏液细胞分布;15日龄仔鱼胃腺区域出现II型黏液细胞,肠道前、中、后段均出现II型黏液细胞,且以圆形为主;17日龄仔鱼幽门盲囊区域出现II型黏液细胞;23和30日龄仔鱼消化道黏液细胞以II型为主,数量持续增加。四指马鲅消化道各段黏液细胞密度、大小及分泌能力均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且同日龄仔鱼消化道中以食道的黏液分泌能力最强。【结论】四指马鲅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生和分布特征与仔鱼摄食能力日益增强及消化道结构逐渐完善的趋势相适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中南部主要经济种类渔业资源声学评估
《海洋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2年9~10月(秋季)和2013年3~4月(春季),利用科学探鱼仪(Simrad EY60)结合灯光罩网对南海中南部(5°00'N~16°00'N)渔业资源进行了声学调查与评估。通过分析渔业声学数据,并结合渔业资源采样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鲭科(鲣Katsuwonus pelamis、圆舵鲣Auxis rochei、扁舵鲣Auxis thazard)、鲹科(长体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颌圆鲹Decapterus lajang和无斑圆鲹Decapterus kurroides等)和金枪鱼属(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ores和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等4类大宗经济鱼类的资源尾数和生物量做了初步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秋季调查海域上述4类经济种类的资源尾数依次为3.67×10~(10)、2.28×10~9、8.78×10~9、0.80×10~9 ind,合计为4.86×10~(10) ind;生物量依次为2.07×10~6、8.62×10~5、1.78×10~5、2.70×10~5t,合计为3.38×10~6t。2013年春季的资源尾数依次为2.98×10~(10)、1.39×10~9、4.40×10~9、0.65×10~9 ind,合计为3.62×10~(10) ind;生物量依次为2.44×10~6、2.68×10~5、2.44×10~5、1.88×10~5t,合计为3.14×10~6t。秋季渔业资源密度较高的海域位于10°00'N~16°00'N、110°00'E~118°00'E;春季渔业资源密度较高的海域位于8°00'N~9°00'N、110°00'E~118°00'E和10°00'N~16°00'N、110°00'E~118°00'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入侵种福寿螺的养殖液对水环境及本地种铜锈环棱螺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薸(Pistia stratiotes)、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和小竹节草(Najas guadelupensis)为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的食物,养殖数量设置为0、2、4、8、16和32只,分别在养殖的第1、3、5、7和9天测定养殖水体中的温度、pH、溶氧以及铵态氮、亚硝态氮、硝态氮、溶解性磷酸盐的浓度。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福寿螺养殖液对福寿螺和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的胁迫实验。结果表明:福寿螺的养殖数量和食物种类对养殖液中的溶氧、铵态氮、硝态氮和溶解性磷酸盐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溶氧量随着养殖数量的增大和养殖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而铵态氮、硝态氮和溶解性磷酸盐的浓度显著升高(P<0.05);养殖液中亚硝态氮的含量只受养殖数量的显著影响(P<0.05);胁迫实验中,福寿螺养殖液对铜锈环棱螺和福寿螺相对生长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0.05);福寿螺表现为减速增长,铜锈环棱螺表现为负增长,并且养殖液浓度越高,对铜锈环棱螺的致死效应越大。本研究表明,福寿螺可以通过养殖液改变养殖水体的理化性质,抑制铜锈环棱螺的生长,并对其具有显著的致死效应,这可能是导致福寿螺入侵的一个重要机制。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入侵生态学的理论,也为福寿螺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实验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AODV协议在渔船超短波自组网中的仿真与分析
《计算机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验证AODV协议在渔船超短波自组网中的可行性并研究它的工作性能,使用OPNET仿真软件,选择数据包投递率、平均时延、归一化路由开销和平均跳数这4个衡量指标对AODV路由协议进行性能评估,并通过改变网络规模和节点移动速度来分析这些参数对AODV协议工作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AODV协议适用于渔船速度为10m/s以内且业务量较低的小型渔船超短波网络。为了提高AODV协议在此网络中的工作性能,最后还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 渔船超短波通信系统 移动自组织网络 按需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路由协议仿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湖短颌鲚的年龄与生长特性
《淡水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年采集自湖北长湖的479尾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样本,研究了长湖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短颌鲚的耳石和鳞片均可用于鉴定短颌鲚年龄,且两者鉴定年龄的吻合度达到75.8%。长湖短颌鲚种群的年龄组成为1~4龄,其中1~3龄鱼为主,占总样本量的96.0%。短颌鲚属匀速生长型,其体重和体长的关系为:W=6.290×10-6L2.855(n=479,R2=0.959,P<0.01),且无明显性别差异。长湖短颌鲚体长与体重的生长符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L_t=332.869[1-e-0.213(t+1.775)],W_t=99.940[1-e-0.213(t+1.775)]2.855,其生长拐点为t=3.15龄。为了可持续开发利用长湖短颌鲚渔业资源,建议捕捞规格提高到体长200 mm。
关键词: 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 年龄结构 生长特性 长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大鲵虹彩病毒MCPCOE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制备抗大鲵虹彩病毒(CGSIV)MCP COE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对其基本特性进行鉴定及开展初步应用。用纯化的重组CGSIV MCP COE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间接ELISA法检测阳性孔,经有限稀释法亚克隆,筛选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采用间接ELISA法、免疫印迹法和单克隆抗体亚型检测试剂盒等鉴定单抗的稳定性、特异性和亚型;采用腹水诱生法制备单抗腹水,饱和硫酸铵法纯化腹水单抗;间接ELISA法分别测定单抗杂交瘤细胞上清液和腹水单抗的效价;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CGSIV的增殖。结果显示,细胞融合克隆率为98.68%,阳性率为20.52%,得到1株能够稳定分泌特异性抗体的阳性杂交瘤细胞,命名为1M6。单克隆抗体的亚型属于Ig G2b,κ链;免疫印迹法和间接ELISA法测定结果显示,单抗具有很好的特异性;杂交瘤细胞株培养上清液的效价为1∶1600,腹水单抗效价为1∶2×106,亲和常数为2×105。间接免疫荧光显示CGSIV感染EPC细胞24 h后在宿主细胞质中可以观察到成熟的病毒粒子形成的包涵体,而且在宿主细胞核内也能发现病毒粒子。抗CGSIV MCP COE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成功制备为CGSIV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其他相关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鳜源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鉴定及药敏试验
《微生物学通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对从患病的鳜(Siniperca chuatsi)肝脏中分离得到的一株优势菌WJ2014-1进行鉴定,旨在确定病因并筛选出敏感药物,为今后鳜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从患病鳜肝脏分离致病菌,通过对其生理生化特征与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并通过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用菌株WJ2014-1进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后,鳜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根据该菌株的形态特征、生化特性、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该菌株对复方新诺明、强力霉素、罗红霉素、头孢噻肟、哌拉西林等21种抗生素敏感,对氯霉素、诺氟沙星、萘啶酸等9种抗生素耐药。【结论】分离得到的菌株WJ2014-1对鳜有致病性,生产中可选用复方新诺明、强力霉素、罗红霉素等药物进行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异育银鲫病害诊断一例
《科学养鱼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近年来随着水产集约化养殖的发展,异育银鲫病害问题不断增多,本文就笔者诊断的一例异育银鲫病害做一个总结,以供同行参考。1.诊断2015年11月下旬接到上海崇明一养殖户的求助,称其养殖的异育银鲫出现少量死亡,但更多的是体表出现大量黑斑,有些带有些许出血。由于正是出鱼的高峰期,养殖户就比较紧张了。笔者接到求助后,赶往现场取样观察,发现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