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鳜亲环蛋白A在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增殖中的作用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鳜亲环蛋白(CypA)在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感染中的作用,通过RT-PCR克隆了CypA全长开放读码框(SC-CypA)。结果表明SC-CypA基因全长495 bp,编码164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7.59 ku。通过Blast比对和同源性进化分析,发现其与人、鼠、原鸡和斑点鲖等物种的CypA具有高度相似性,表明SC-CypA属于CypA家族的成员。环孢素A(CsA)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是CypA的抑制剂。结果发现,CsA浓度与ISKNV增殖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CsA作用不同时间对ISKNV均有抑制效果;CsA对ISKNV感染诱导的细胞因子的表达具有调节作用,能抑制IL-1β、IL-8、IL-18和ISG15的表达。研究表明,宿主的CypA对ISKNV的增殖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添加其抑制剂CsA能有效抑制病毒的增殖。
关键词: 鳜 亲环蛋白A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环孢素A 基因克隆 病毒增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浸渍冻结对调理草鱼冻藏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特性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浸渍冻结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冻藏过程蛋白质变性的影响,对蛋白质溶解性、巯基、Ca~(2+)-ATPase活性、肌原纤维的降解及二级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浸渍冻结的肌原纤维蛋白的溶解度、总巯基含量、活性巯基总量和Ca~(2+)-ATPase的活性均比空气冻结的高,冻藏150 d后分别比空气冻结的高17.51%、14.20%、4.86%和28.73%。初步表明浸渍冻结更有利于减缓蛋白质变性。电泳结果表明,冻藏过程中浸渍冻结的肌球蛋白重链的电泳条带颜色比空气冻结的深,原肌球蛋白的电泳条带颜色比空气冻结的浅,说明浸渍冻结可减缓调理草鱼块蛋白质的降解。红外光谱的结果进一步发现浸渍冻结的肌原纤维蛋白的α-螺旋含量的下降程度较空气冻结的小,β-折叠、无规卷曲和β-转角含量的增加程度无空气冻结的明显。结果揭示了浸渍冻结更有利于维持冻藏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的二级结构。总的来说,浸渍冻结更有利于减轻蛋白质变性而引起调理草鱼块品质下降的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切除眼柄对加速克氏原螯虾卵巢发育进程的组织学研究
《动物学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组织切片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眼柄切除对加速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卵巢发育进程的影响。实验分成4组,选取眼柄切除15 d和30 d两个时间点进行。切除眼柄30 d后,雌虾体长增长显著,从(11.50±2.30)cm增长至(18.20±3.40)cm(P<0.05),性腺指数(GSI)从4.56%±2.81%增长至8.05%±2.51%(P<0.05),体重和螯肢长也有所增长(P>0.05)。电镜观察发现卵母细胞从发育Ⅱ期迅速度过Ⅲ期进入到Ⅵ期阶段,卵母细胞体积变大,变圆;液泡压缩变小;卵黄颗粒加速积累,逐渐占满整个胞内空间;滤泡细胞胞质从黏稠变稀薄。这些结果表明,切除眼柄在短期内显著加快卵母细胞内卵黄颗粒的积累,并且加快个体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乌贼(Sepia esculenta)早期发育阶段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化方法测定了金乌贼(Sepia esculenta)不同发育阶段的受精卵以及0–10日龄幼体的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碱性磷酸酶、脂肪酶和谷丙转氨酶5种酶比活力的变化。结果显示,可溶性蛋白浓度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在囊胚和原肠期(Ⅱ)最高,在初孵幼体(Ⅶ)中最低,含量分别为81.50 mg/g和4.24 mg/g。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谷丙转氨酶比活力的变化趋势相近,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在胚胎发育阶段均能检测出这3种酶的活性,说明主要自母体获得,但活力相对较低;在初孵幼体中,这3种酶活性均显著升高,比活力分别为0.51 U/g、1.68 U/mg和37.84 U/g;5日龄幼体(Ⅷ)中,3种酶比活力均显著下降至出膜前水平;10日龄幼体(Ⅸ)中,3种酶比活力均有小幅度上升。碱性磷酸酶和脂肪酶比活力的变化趋势相近,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在胚胎发育阶段仅检测到这2种酶的极低活性,幼体孵出后2种酶的比活力才显著上升,标志着器官发育的逐步完善和消化能力的逐步增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中国群体与韩国群体杂交子一代的生长和存活比较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中国群体(C)和韩国群体(K)为材料,进行了4个组合的杂交和自交实验,分析了各实验组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和稚贝的生长、存活以及杂交子一代的杂种优势。结果显示,4个组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较高(80%以上);自交组的受精率略高于杂交组,但孵化率无显著差异。在幼虫期,KK组和KC组的壳长平均值大于CK组和CC组,但存活率和变态率无显著差异;在稚贝期,KK组和KC组的壳长平均值也均大于CK组和CC组,但CC组和CK组的保苗率比KC组和KK组高。综合分析比较表明,杂交KC组的杂种优势率在幼虫期和稚贝期的壳长生长上均表现为正值,在稚贝期的存活率方面也表现为正值,杂交KC组结合了两群体的部分优良性状,是理想的育种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捕捞初期适宜挤压脱壳工艺参数
《农业工程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验证南极磷虾挤压脱壳设备的生产效果、完善并优化船上挤压脱壳生产工艺,该文开展了不同进料速度、原料放置时间和预冷时间对得肉率和虾壳残留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刚捕捞后未经处理的磷虾,试验设备脱壳效果理想,得肉率约为25%、虾壳残留约为5%;放置时间在120 min以内的磷虾均可用作脱壳磷虾肉的生产,越新鲜的磷虾脱壳后得到的磷虾肉品质越好;对原料进行预冷来延长品质保持时间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有效方法;冷冻后磷虾得肉率明显降低,实际生产中不建议采用。研究结果可为南极磷虾脱壳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机构知识库与科研管理系统互补发展探析
《情报理论与实践 》 2016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机构知识库是依附于特定机构而建立的数字化学术数据库,具备科研成果的多元化采集、存储、共享及分析能力,与现行的科研管理系统在功能上具有较好的互补性。文章剖析了目前科研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机构知识库的特点以及优势,探讨了机构知识库与科研管理系统的互补发展方式,提出了互补发展原则。两者的融合发展对于促进机构科研成果的长期、系统、规范化保存,开展机构内成果共享、科研团队建设,促进机构内的科研合作等工作均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急性低盐胁迫对斜带石斑鱼幼鱼存活、血清离子浓度和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急性低盐胁迫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幼鱼存活、血清离子浓度和激素水平的影响,将斜带石斑鱼幼鱼从盐度30(对照组)的水体直接转移至盐度0、5、10、20的水体中,于2 h、6 h、12 h、48 h和72 h检测幼鱼血清中的钠离子(Na~+)、钾离子(K~+)、氯离子(Cl~-)浓度和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皮质醇(COR)水平的变化,并记录幼鱼存活情况。结果显示,血清Na~+和Cl~-浓度随盐度增加显著上升(P<0.05)。盐度0组和对照组血清Na~+浓度随实验时间变化不大,较稳定(P>0.05);而盐度5和盐度10组血清Na~+浓度在6 h降低,随后升高并保持稳定(P<0.05);盐度20组血清Na~+浓度随时间的延长出现显著波动(P<0.05)。随时间延长Cl~-浓度在盐度0组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在盐度5、10和20组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K~+浓度在盐度0组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随时间延长K~+浓度在盐度0组先升后降(P<0.05),而在盐度5、10和20组以及对照组则先降后升(P<0.05)。GH水平在盐度20和对照组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随时间延长GH水平在盐度0、5和10组呈先下降至6 h处达到最低点,而后上升的趋势(P<0.05),而在盐度20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PRL在各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时间延长各试验组血清PRL水平先下降后上升至12 h达到最大值后又下降(P<0.05),最后趋于稳定。COR水平在盐度0、5和10组显著高于盐度20和对照组(P<0.05)。随时间延长在盐度0、5和10组的变化规律与PRL水平类似,而在盐度20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随时间延长在盐度0组幼鱼死亡率逐渐升高,72 h内全部死亡;盐度5组幼鱼在实验期间仅有极少数死亡,而其它组幼鱼无死亡情况,这表明斜带石斑鱼幼鱼能够适应在盐度低至5的急性胁迫下存活,但在淡水急性胁迫条件下不能长时间存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底层鱼类营养结构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底层鱼类食物网的营养结构特征,于2013年9月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了24种底层鱼类的碳和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值),并计算了基于δ~(13)C—δ~(15)N量化的6个营养结构的群落范围指标。结果显示: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底层鱼类的δ~(13)C值在–20.4‰—–17.0‰之间,均值为(–19.1±0.8)‰;δ~(15)N值的范围为7.9‰—12.2‰,均值为(9.7±1.0)‰。鱼类的营养位置在3.06—4.33之间,平均值为3.58±0.29,表明均以肉食性为主。根据群落范围指标结果分析,鱼类群落的δ~(13)C和δ~(15)N值范围(CR和NR)分别为3.4和4.3,表明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底层鱼类的初始食源较为单一,营养层次较少;总面积(TA)和到重心的平均距离(CD)分别为5.8和1.0,意味着鱼类食物网营养级多样性的总程度和平均程度均较低;平均最近相邻距离(NND)及最近相邻距离的标准偏差(SDNND)分别为0.37和0.43,说明研究海域底层鱼类食物网的营养冗余程度较高,不同种类之间的营养生态位幅宽较小,重叠程度较高。此外,浅海长尾鲨(Alopias pelagicus)和狐形长尾鲨(Alopias vulpinus)在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底层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对该海域渔业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应禁止捕捞这些种类,而对一些冗余种类,如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条尾鲱鲤(Upeneus bensasi)和带鱼(Trichiurus haumela)等,可以适度捕捞,以维持底层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的完整性,在渔业资源合理开发、持续利用的同时,有效地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安全发展。
关键词: 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 营养结构 碳和氮稳定同位素 群落范围指标 底层鱼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绿色农业发展历程、现状与预测
《改革与战略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绿色农业是农业产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生产方式,是适应居民收入提高消费升级阶段的绿色产业。以绿色农业典型政策和概念提出为节点,绿色农业发展历程可分为两期三阶段,即形成期(准备阶段)、成长期(迅速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目前,绿色农业管理机制和认证体系仍需加强,绿色农业主要指标均呈快速增长态势。未来10年,绿色农业发展将比整体经济增长速度高2个百分点以上,发展潜力巨大。相关部门应加强健全管理机构、完善认证体系等绿色农业发展政策环境,企业、农场、农户等利益相关者应抓住绿色农业产业发展机遇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