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密度草鱼和乌鳢养殖围隔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鱼种的养殖模式对养殖池塘沉积物微生物结构的影响,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分析了珠三角地区2种常见养殖鱼种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乌鳢(Channa maculate♀×Channa arguss♂)养殖池塘围隔中沉积物的微生物。结果显示,2种养殖模式PCR-DGGE电泳样品共获得72个条带,草鱼模式有67个条带,乌鳢模式有70个条带。克隆测序了37个条带,共获得48条序列,其中变形菌门为优势类群,占总序列的52.80%。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草鱼和乌鳢2种养殖模式间差异显著,2种养殖模式微生物的Shannon-Wei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乌鳢模式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草鱼模式,说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可能受不同营养成分的饲料及鱼种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每种养殖模式月间差异性分析得出2种养殖模式差异均不显著,说明微生物群落结构在养殖过程中变化不大。
关键词: 草鱼 乌鳢 沉积物 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细菌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怀洪新河太湖新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境及渔业群落多样性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根据2014年6月和12月在怀洪新河太湖新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现场调查数据,对保护区生境及渔业群落进行了研究。保护区主要水质指标达到Ⅲ类标准,TN为制约因素。保护区共分布有水生维管束植物24种,其中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浮叶植物分别占41.67%、33.33%、16.67%和8.33%。现场调查共采集到鱼、虾类37种,包括鱼类33种、虾类4种,分别隶属于8目15科35属。群落结构以淡水定居性物种及杂食性物种占优,夏季优势种为日本沼虾、红鳍原鲌和刀鲚,冬季为鲫、鲢和鳙。夏季各种网具中采集的渔获物均重变幅为0.12~114.32 g,冬季为4.07~696.70 g。保护区成鱼(虾)资源密度为20.18万尾/km2和10 440.8 kg/km2,幼鱼资源密度为534.58万尾/km2和587.8 kg/km2。冬季资源密度显著低于夏季,数量及重量密度仅分别为夏季的6.94%和30.93%。基于渔获尾数的多样性特征值为:丰富度指数(R)3.812 0,信息指数(H’)1.496 0,优势度指数(D)0.409 9,均匀度指数(E)0.124 0。克氏原螯虾在保护区内广泛分布,对其危害性应加以重视。
关键词: 淮河 怀洪新河 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群落结构 优势种 多样性特征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对脊尾白虾生长和肌肉营养成分影响的研究(英文)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 2016
摘要:为研究盐度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生长及肌肉营养品质的影响,对不同盐度(0~30)环境下养殖的脊尾白虾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及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各盐度组脊尾白虾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15、20盐度组脊尾白虾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肌肉的水分和粗脂肪随环境盐度升高出现显著下降(P<0.05),而粗蛋白含量随环境盐度升高而升高(P<0.05);粗灰分含量随盐度升高有一定的上升趋势;脊尾白虾肌肉粗蛋白含量在盐度15时为18.02,显著高于0~10盐度组(P<0.05),与盐度20组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各盐度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风味氨基酸总量,15~30盐度组显著高于0~10盐度组(P<0.05),且盐度组15~30之间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因此,脊尾白虾淡化养殖最低盐度应该保持在15以上,以保证其风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育成品种易捕鲤F_5代保种群体的遗传结构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易捕鲤的群体遗传结构,为其优良性状的稳定保持和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方法】提取96尾易捕鲤个体的鳍条基因组DNA,以其为模板,利用30对微卫星标记进行PCR扩增,根据基因型,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各种遗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在96尾易捕鲤个体中,共检测到154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3~9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4.060 7;期望杂合度为0.596 9~0.871 0,平均为0.740 0;多态信息含量为0.628 0~0.855 0,平均为0.702 2,说明此品种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结果表明,群体处于不平衡状态;群体平均固定系数为-0.041 0,说明该群体存在杂合子过剩现象,有较大的选择压力;瓶颈效应分析表明,群体经历了瓶颈效应;根据连锁不平衡方法计算有效群体大小为64.2。【结论】易捕鲤具有较高的遗传异质性和较大的选育空间,但由于人工选择的作用,群体处于不平衡状态,对品种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因而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应该注重加强保种策略的研究,从而保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优良的经济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区单层流刺网对棘绿鳍鱼的选择性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晰东海区单层流刺网对棘绿鳍鱼的选择性特征,开展不同网目尺寸(45、50和55 mm)和网片高度(6和10 m)的单层流刺网生产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实验网渔获物中棘绿鳍鱼体长频率呈单峰分布;选用Normal、Lognormal和Gamma模型对渔获数据进行拟合,并使用极大似然法估算模型参数,似然比卡方检验和赤池信息系数(AIC)比较表明,Lognormal模型拟合效果最佳,其卡方值为30.65,明显小于临界值,AIC值为147.78,模型曲线向右倾斜明显,峰值左侧选择率递增较快,右侧下降缓慢,与原始数据相符;50 mm网目50%选择性体长为123 mm,有效捕捞体长范围为123~209 mm;根据遭遇网具的棘绿鳍鱼资源结构估算结果,实验海域棘绿鳍鱼体长频率呈正态分布,优势体长范围为125~185 mm,与早期研究结果相近;50 mm网目有效捕捞体长范围与当前资源优势体长范围相近,可实现捕捞效率的最大化;总体上两种高度(6和10 m)实验网渔获物中,棘绿鳍鱼体长频率分布相似,优势体长范围相近,上述两种网片高度对棘绿鳍鱼资源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上述研究结果可为近海渔业生产和管理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银鲳卵黄发生期间组织中抗氧化水平的变化及饲料n-3LC-PUFA对其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银鲳(Papus argenteus)肝及卵巢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丙二醛(MDA)含量在整个卵黄发生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饲料n-3 LC-PUFA对卵黄发生期间组织中抗氧化水平的影响。分别以100%鱼油(FO组)、70%鱼油和30%大豆油(FSO组)、30%鱼油和70%大豆油(SFO组)、100%大豆油(SO组)为脂肪源,配制了4组等氮、等能及等脂的试验饲料。以1年龄雌性银鲳为试验对象,每组饲料设3重复,试验周期185 d。研究结果表明,肝与卵巢组织SOD、CAT活性、T-AOC水平及MDA含量在卵黄发生过程中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卵黄发生后期各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卵黄发生前期(P<0.05)。肝SOD(除SO饲料组外)、CAT活性、T-AOC水平及MDA含量在卵黄发生中期与前期之间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而卵黄发生中期FO与FSO饲料组卵巢SOD、CAT活性及T-AOC水平则均显著高于卵黄发生前期(P<0.05)。FSO饲料组肝与卵巢SOD、CAT活性在卵黄发生过程中均为最高值,且在卵黄发生中、后期均显著高于SO饲料组(P<0.05),但与FO饲料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饲料组间肝与卵巢T-AOC水平在卵黄发生前期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卵黄发生后期,FO与FSO饲料组肝与卵巢T-AOC水平均显著高于SO饲料组(P<0.05),但FO与FSO饲料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与卵巢中MDA含量随着饲料n-3 LC-PUFA含量的升高而呈现出升高趋势,且这种升高趋势在肝组织中表现更为明显,卵巢组织MDA含量在卵黄发生中、后期仅FO饲料组表现出显著性升高趋势(P<0.05),其他各饲料组在卵黄发生各期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统计分析表明,银鲳卵黄发生过程中组织中抗氧化水平逐渐升高,适宜的饲料n-3 LC-PUFA含量(4.01%,FSO饲料组)可明显改善银鲳卵黄发生中期与后期组织中的抗氧化水平。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试验饲料与卵黄发生时期对银鲳组织抗氧化水平均具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且两者对肝T-AOC水平与MDA含量存在显著性的交互作用(P<0.05)。
关键词: 银鲳 卵黄发生 n-3 LC-PUFA 抗氧化 肝 卵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鱼鳍条组织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淡水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组织块移植培养技术,对来源于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的鳍条组织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建立了青鱼鳍条组织细胞系,定名为BC-Fin。青鱼鳍条组织细胞为成纤维样细胞,已稳定传代培养50多代,其最适培养温度为25℃,最佳培养基为L-15,最适血清浓度为15%,在最适培养条件下,青鱼鳍条组织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为60.6 h。青鱼鳍条组织细胞液氮冷冻保藏6个月后,经台盼蓝染色,约(90.09±4.65)%的细胞具有细胞活性,复苏后的细胞生长旺盛。细胞染色体分析显示,第16代青鱼鳍条组织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正常二倍体(2n=48),第41代细胞染色体众数为46。通过对离体培养细胞的线粒体中的16S rRNA基因进行特异性扩增,获得长度为320 bp的核酸片段,核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其与青鱼16S rRNA基因序列的一致性达98%,表明该细胞来源于青鱼。病毒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在感染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后BC-Fin细胞系可产生典型细胞病变效应,病毒滴度为105.33±0.21TCID50/m L,且PCR检测可检测出细胞培养的草鱼呼肠孤病毒,表明BCFin细胞系对草鱼呼肠孤病毒较敏感。
关键词: 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 鳍条组织 细胞系 生物学特性 病毒敏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