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类猪圆环病毒P1 VP1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特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鉴定类猪圆环病毒P1 VP1蛋白能否在体外自组装成病毒样颗粒(VLPs),首先PCR扩增P1 ORF1基因,利用p Fast BacTM1载体构建重组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在Sf9细胞中表达P1 ORF1基因。然后通过RT-PCR技术及Western Blot分别从转录和蛋白质水平上鉴定该基因的表达,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该蛋白质是否形成了VLPs。结果显示,转染Sf9细胞后,第5天开始出现细胞病变;从接毒细胞中提取总RNA,经Recombinant DNaseⅠ处理除去基因组DNA后,RT-PCR能够扩增出362 bp的目的片段;收获接毒后72 h的细胞,Western Blot分析显示,P1 ORF1重组病毒样品能够与抗P1 VP1单抗发生特异性反应;电镜观察发现,该蛋白在Sf9细胞中形成了近椭圆形的包涵体。利用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成功地在Sf9细胞中表达了类猪圆环病毒P1的ORF1基因,并证实在本试验条件下P1 VP1蛋白不能自组装成VLPs,为进一步研究P1 VP1蛋白的免疫学特性奠定基础。
关键词: P1 VP1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 RT-PCR Western Blot 电镜


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品种资源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组成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SDS-PAGE电泳技术,对106份江苏淮北地区近年来所选育的小麦品种(系)进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的组成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系)中共出现了11种亚基和17种亚基组合类型。在Glu-A1位点,有2种亚基类型,以1亚基为主,为67%;Glu-B1位点有5种亚基类型,以7+8亚基为主,占47.2%;Glu-D1位点有5种亚基类型,以5+10亚基为主,为59.5%。最为常见的亚基组合类型为(1,7+8,5+10),其频率为29.2%。供试小麦材料的得分在4~10分之间,平均为8.04分。其中得10分的亚基组合类型有3种,为(1,7+8,5+10)、(1,14+15,5+10)和(1,17+18,5+10),占供试小麦材料的33.0%。


锌、硒对二种食用菌菌丝体生物量和甘露醇含量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金针菇、香菇2种食用菌为试材,采用液体发酵培养的方法分别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量的锌、硒,研究锌、硒浓度对金针菇和香菇菌丝体生物量和甘露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锌浓度范围内,锌对于食用菌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甘露醇含量随着锌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加。其中,在锌浓度为500μg/mL时,金针菇菌丝体中甘露醇含量为20.86%,香菇菌丝体中甘露醇含量为23.99%且为最高。而硒浓度在0~15μg/mL时,甘露醇含量随硒浓度增加而增加,15~25μg/mL时甘露醇浓度降低。


分散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茶鲜叶中7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
《农药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超声波提取、分散固相萃取净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法(GC-ECD)同时测定茶鲜叶中甲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菊酯、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7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方法。样品采用V(乙酸)∶V(乙腈)=1∶99的混合溶剂超声提取,适量乙二胺-N-丙基硅烷(PSA)、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C18)和石墨化碳黑(GCB)吸附剂净化,GC-ECD测定,基质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4~2 mg/L范围内,7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峰面积与相应质量浓度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在0.01~0.5 mg/kg的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80%~101%,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8.4%(n=6),日间RSD均小于9.3%(n=3);7种农药在茶鲜叶中的检出限为0.002~0.02 mg/kg,定量限为0.01~0.05 mg/kg。该方法操作简单、定量准确、溶剂用量少,对检测条件要求低,可同时测定茶鲜叶中7种拟除虫菊酯农药的残留量。
关键词: 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法 茶鲜叶 拟除虫菊酯 残留 分散固相萃取


2007—2014年江苏沿海地区大麦品种(系)产量与产量构成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江苏沿海地区大麦品种(系)在产量与产量构成三要素间的关系,在2007—2014年,每年利用12~15个不同大麦品种(系),进行了大麦产量与产量构成三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麦品种(系)产量水平较高,最高达到8 562.0 kg·hm-2。不同年份、不同品种(系)的有效穗数和实粒数与产量间相关性有正有负,千粒重与产量间相关性均为正。结合多年数据,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9,0.29和0.43。不同年份,对照品种产量与产量构成三要素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有效穗数与产量相关性在不同品种中均为正值。不同品种(系)中,千粒重与产量相关性最大;不同年份,同一品种的有效穗数与产量相关性最稳定。


句容地区草莓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田间防治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句容地区草莓枯萎病病原菌的种类和寻找草莓枯萎病的防治方法,2013年10-11月,分别对句容地区草莓枯萎病病菌进行了田间调查、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描述、DNA序列分析、致病性试验和药剂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到381块真菌菌落,镰刀菌属的真菌(Fusarium)占72.4%。通过形态特征、DNA测序和致病性试验确认草莓枯萎病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oporum Schl.)。田间防治效果以250 g/L吡唑醚菌酯EC 2 000倍液最好,灌根后30 d的防治效果为100%,灌根后51 d的防治效果为93.11%;其次是1%申嗪霉素SC 900倍液,灌根后30 d的防治效果为100%,灌根后51 d的防治效果为58.63%,其他参试药剂1×109CFU/g多黏芽孢杆菌(JX-13)WP 1 000倍液、1 g含1×106个孢子的寡雄腐霉WP 7 000倍液、1 g含6×108有效活性菌数的哈茨木霉T-22GR 500倍液等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我国华东地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ORF3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
《畜牧与兽医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确定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流行特点及变异规律,本研究对我国华东地区分离到的14株PEDV的ORF3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测定,并与国内外代表毒株的ORF3基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华东地区检测的PEDV流行毒株的ORF3基因之间的同源性为92.4%~100%,与经典毒株CV777同源性为92.0%~96.4%,与PEDV变异株的同源性为95.1%~100%。根据ORF3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分离的14个PEDV毒株与CV777的遗传进化距离较远,与PEDV变异株的遗传进化距离较近,表明我国PEDV流行毒株以变异株为主,较以往的疫苗株CV777发生了较大的变异,因此需要开发新的疫苗,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