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河北省设施西甜瓜化肥农药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
《中国蔬菜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5个设施西甜瓜主产区化肥农药投入、病虫害发生种类及防治、主要茬口生产投入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设施西甜瓜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生产投入大的现象普遍;化学药剂防治是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技术手段,农药使用品种最多达30种;全生育期施用化肥折合氮磷钾纯养分含量分别平均为25、15、30 kg·(667 m2)-1;肥料农药仍为设施生产投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建议替代或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推广水肥一体化、高温闷棚、嫁接育苗、蜜(熊)蜂授粉等技术,形成规范的减肥减药高效种植模式,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


美国玉米自交系对4种病原茎腐病的抗性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外引玉米种质进行抗病鉴定是对其充分利用并选育抗病品种的基础和前提.本研究于2017-2018年连续2年采用人工接种技术评价了149个美国自交系对分别由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层出镰孢(Fusarium proliferatum)和芒孢腐霉(Pythium aristosporum)4种病原菌引起的茎腐病的抗性表现,并选择30个抗性较好的与6个骨干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49个美国自交系中,对禾谷镰孢、拟轮枝镰孢、层出镰孢和芒孢腐霉表现中抗及以上抗性的自交系分别有62个、44个、41个和54个,其中对4种茎腐病全部表现高抗的自交系有23个,全部表现中抗及以上抗性的自交系有32个,对3种镰孢菌茎腐病全部表现高抗的自交系有27个;所有供试材料中,88个自交系对4种茎腐病的抗性表现一致,61个自交系对4种茎腐病的抗性存在差异;共筛选出20条多态性引物,每个引物可检测出5~11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变异数为7.7个,聚类分析将36个材料划分为6个类群,其中2FACC、J8608、黄早四分别被单独聚为一类,剩余自交系被划分为3个类群,分别包含自交系个数为26、5和2,第Ⅰ类群又分为3个亚群.本研究结果明确了外引美国自交系对不同病原菌引起的玉米茎腐病的抗性差异,为抗病育种中抗源的选择提供参考.


苹果SLAF图谱构建及果锈基因QTL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定位苹果果锈的QTL,鉴定果锈基因的遗传位点,以解析苹果果锈基因的分子遗传基础.以宫崎短枝富士*坂田津轻分离群体及其亲本为材料,基于SLAF-seq技术开发分子标签,并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结合3个年份的田间表型数据,采用mapqtl进行果锈基因的QTL分析.结果表明,获得了522 122 315 reads(110.32 Gb)的测序数据,测序平均Q30为95.07%,平均GC含量为40.11%;开发了20 440个SLAF标签,7 309 729个SNP;构建了17个连锁群,4 075个上图标记,总图距为2 235.23 cM,平均图距达0.55 cM,上图标记的完整度为99.92%.共检测到了9个果锈相关的QTL,分别分布在Chr3、Chr9、Chr11、Chr15染色体上,标记距离为0~4.9 cM,贡献率为18.0%~85.5%.其中,检测到控制果锈的Qru-9、Qru-15、Qru-3的贡献率较高,可能是控制苹果果锈的关键位点.构建了苹果SLAF遗传图谱,获得了9个与果锈相关的QTL,研究结果对于苹果果锈及其相关基因的进一步挖掘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在梨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农药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梨和土壤中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螺虫乙酯-烯醇-糖苷(S-glu)、螺虫乙酯-酮-羟基(S-keto)、螺虫乙酯-烯醇(S-enol)和螺虫乙酯-单羟基(S-mono)的残留分析方法,以及明确螺虫乙酯在梨中的残留规律,采用体积分数为1%的乙酸乙腈为提取剂,以N-丙基乙二胺(PSA)和无水硫酸镁为分散净化剂的QuEChERS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在选择反应监测模式(SRM)下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螺虫乙酯在0.0005~0.1 mg/L范围内,S-glu在0.005~0.5 mg/L范围内,S-keto、S-enol和S-mono在0.0005~0.5 mg/L范围内各化合物的质量浓度与质谱峰面积间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在0.005~0.7 mg/kg添加水平下,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在梨果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4%~10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3.3%;在土壤中平均回收率为86%~102%,RSD为1.1%~3.6%。最低检测浓度(LOQ)为5μg/kg。该方法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梨和土壤中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残留的快速检测和确证。按推荐剂量进行田间施药,当梨果成熟采收时,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在梨中的残留量之和在0.023~0.056 mg/kg之间,低于中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0.7 mg/kg);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在0~0.015 mg/kg之间。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在梨果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为12.4 d和7.1 d。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螺虫乙酯用于梨树害虫防治是安全的。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螺虫乙酯 代谢物 梨 土壤 残留 消解动态


分离小麦麦谷蛋白亚基的几个关键因素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高分子量、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是影响小麦加工品质的重要因素,为了经济快速鉴定小麦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需要不断对提取和分离这些蛋白的方法进行优化。在Singh等提出的提取分离小麦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方法的基础上,对其中涉及的单体蛋白去除、麦谷蛋白还原和烷化过程中使用的异丙醇浓度、烷化剂浓度以及烷化过程能否简化几个关键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麦谷蛋白还原时,在10%~50%的异丙醇浓度范围内,不同浓度的异丙醇对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提取效果没有差别,而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在用低浓度异丙醇提取时效果较差,随异丙醇浓度提高,提取效果逐渐提高,异丙醇浓度提高到30%时,提取效果达到最高,异丙醇浓度继续提高到50%,提取效果不再提高;使用30%和50%的异丙醇,去除单体蛋白的效果相同;把烷化剂直接加到样品缓冲液中进行烷化,不同浓度(0. 6%~1. 4%)的烷化剂处理麦谷蛋白亚基的烷化效果相同,但烷化剂浓度为1. 4%时电泳背景较重。优化后的方法为:在单体蛋白去除和麦谷蛋白还原时把异丙醇浓度由原来的50%降为30%,去掉单独的烷化步骤,把0. 6%的烷化剂直接加到样品缓冲液中进行烷化。优化后的方法不但减少了试剂用量,简化了提取步骤,还提高了电泳条带强度。
关键词: 小麦 麦谷蛋白亚基 SDS-PAGE 优化 分离方法


萎缩芽胞杆菌HMB22922发酵工艺及其制剂研制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萎缩芽胞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 HMB22922是一株有效防治棉铃疫病的生防细菌.为降低该菌株的生产成本和提高其制剂的适用性,本研究完善了该菌株的发酵工艺并筛选出用于可湿性粉剂加工的适宜助剂.通过对11种规模化生产所用培养基进行筛选,确定2号培养基作为初始培养基;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黄豆粉、酵母粉、玉米粉及碳酸钙是影响该菌株发酵活菌数的主效因素,最佳用量分别为13、3、30和3g/L.进一步确定发酵液初始pH值为7.0、培养温度30℃为该菌株的适宜培养条件,发酵活菌数达到2.81*10~9cfu/mL.分别以润湿时间和悬浮率为指标,筛选该菌株可湿性粉剂所需助剂,结果表明,采用粉状885增效助剂B型和SP-2836作为润湿剂和分散剂,其可湿性粉剂润湿分散性能最优,并确定2.00*10~9cfu/g萎缩芽胞杆菌HMB22922可湿性粉剂配方.该制剂防治棉铃疫病的室内评价结果表明,人工接种棉铃疫病病原菌7 d后,该制剂能显著降低棉铃疫病的病情指数,防效达52.16%.


防治马铃薯黄萎病芽胞杆菌种子处理剂的研制及应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芽胞杆菌属菌株已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本研究以枯草芽胞杆菌NCD-2和解淀粉芽胞杆菌Ba-2为有效成分开展了防治马铃薯黄萎病的种子处理剂研制.通过对载体、助剂种类及其比例的优化,明确种子处理剂的配方为:载体滑石粉75%、菌株NCD-2原粉13.33%、菌株Ba-2原粉6.67%、分散剂B3.50%、润湿剂B1.50%;制备的种子处理剂外观为浅黄色粉末,无团块.该菌剂粒径D50为36.78μm,pH 6.85,贮藏后未出现结块和发粘现象,浓度介于1.5*10~9~2.0*10~9 CFU/g.作物安全性试验表明,种子处理剂用量在1~4 kg/667 m~2拌种马铃薯种薯,校正出苗率与空白对照差异不显著;进一步研究以4 kg/667 m~2拌种薯块不同时间对出苗的影响,明确拌种后不宜长时间放置,以2 d内播种为宜.两年多地田间试验表明,种子处理剂对马铃薯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为48.58%~72.82%,增产为5.52%~14.32%.综合分析表明,该菌剂能够有效防治马铃薯黄萎病发生,且增产作用明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为该菌剂进一步的大面积推广示范应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芽胞杆菌 种子处理剂 马铃薯黄萎病 防治效果 增产 安全性


棉花根系分泌物对枯草芽胞杆菌NCD-2菌株趋化性的影响
《植物病理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枯草芽胞杆菌NCD-2菌株在不同棉花品种根际定殖能力表现不同,在感黄萎病品种冀棉11根际的定殖能力最强,而在耐病品种中棉所41根际的定殖能力最弱。本研究收集了5个不同棉花品种的根系分泌物,测定了NCD-2菌株对根系分泌物的趋化作用,结果表明NCD-2菌株对冀棉11根系分泌物的趋化作用最强,而对中棉所41根系分泌物的趋化作用最差。通过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AccQ-Tag-HPLC)测定了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的成分及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氨基酸在不同棉花品种中含量不同。冀棉11的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种类最多,可达17种。在中棉所41的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种类最少且大多数氨基酸含量均为最低。测定了NCD-2菌株对14种氨基酸标准品的趋化性,结果表明NCD-2菌株对精氨酸(Arg)、丙氨酸(Ala)和赖氨酸(Lys)趋化性最强,但对甘氨酸(Gly)呈现负趋化性。RT-qPCR试验表明冀棉11的根系分泌物可提高cheA和cheD基因在NCD-2菌株中的表达量。室内防治试验表明,NCD-2菌株对冀棉11黄萎病的防效最好,防治效果可达到66.68%。本研究明确了棉花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对NCD-2菌株趋化性的影响,该菌株在棉花根际定殖能力与棉花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对本菌株的趋化性相一致。
关键词: 枯草芽胞杆菌 根系分泌物 液相色谱 趋化性 RT-qPCR


丘陵山区旱作节水技术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农机化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丘陵山区旱作农业节水技术与全程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保障区域作物生产以及农业机械化全面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丘陵山区旱作农田机械化节水技术的核心是以"少耕护土、深耕贮墒、集雨补灌,减蒸降耗"为主线的降水的高效利用。目前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整体发展水平低且不平衡、不充分,全程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多,机具供给结构失衡、适用机具缺乏等问题突出。先天不利的自然条件,农机农艺不配套,机制不健全及投资收益低等是制约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突破山区农机发展制约的有效途径主要有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加大扶持宣传力度等。未来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将会朝农机农艺高度融合化、适度规模化、全程机械化、智能高效信息化等方向发展。


不同加工方式对连翘药材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加工方式对连翘药材品质的影响,以生晒法为对照,研究了煮-晒、蒸-晒、煮-烘和一体化机器加工方式对连翘水分、总灰分、醇溶性浸出物、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加工方式下,连翘药材水分和总灰分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一体化机器加工的连翘药材中醇溶性浸出物、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加工方式;煮-晒、蒸-晒和煮-烘加工方式下,连翘药材中醇溶性浸出物和连翘酯苷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不同加工方式对连翘药材品质影响差异较大,各指标都达到《中国药典》规定范围内,一体化机器加工的连翘药材品质最优,煮-晒、蒸-晒和煮-烘方式次之,生晒方式效果最差。
关键词: 连翘 加工方式 水分 总灰分 醇溶性浸出物 连翘苷 连翘酯苷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