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512条记录
生产效率视域下加工番茄生产要素冗余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新疆是我国番茄制品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基地,基于新疆加工番茄主产县域480份农户的调研数据,采用DEA—BCC模型,测算新疆加工番茄主产县域的生产效率,分析加工番茄主产县域的生产要素冗余率,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影响加工番茄生产效率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新疆加工番茄主产县域的生产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且生产效率均未达到DEA有效水平;其次,加工番茄主产县域的生产要素投入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种植面积和农业机械投入冗余属于资源利用强度不足型,劳动力、化肥及农药投入冗余属于要素投入过度型;家庭纯收入、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种植时间和种植面积是生产效率出现县域差异的主要因子,解释力度介于61.4%~65.2%,且因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力均高于单独作用的影响力,表明促进县域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发挥主产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加工番茄种植户的生产效率.

关键词: 加工番茄 生产效率 县域差异 地理探测器模型 要素投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核桃收获装备应用与技术研究进展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23

摘要:核桃作为新疆主要特色林果之一,其种植收入已占到部分种植农户纯收入的 50%以上.但目前核桃的收获作业还普遍采用传统的人工敲打振落和人工捡拾的方式,效率低、成本高且存在高空作业风险.对国内外现有核桃收获技术及装备进行了综述分析,提出了核桃收获装备应用与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能为提高核桃机械化收获效率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 核桃 机械化收获 装备 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湿面条品质改良的研究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小麦粉和马铃薯薯浆为主要原料制作马铃薯湿面条,研究4种改良剂对其品质的影响.以样品的质构特性、蒸煮特性和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确定了 4种改良剂的单一最适用量以及复配改良剂的最优组合.木薯抗性淀粉、复合磷酸盐、谷朊粉和硬脂酰乳酸钠(SSL)对马铃薯湿面条的品质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改良剂的最优组合为木薯抗性淀粉4%、复合磷酸盐0.1%、谷朊粉4%和SSL0.12%.复配改良剂可有效改善马铃薯湿面条品质.

关键词: 马铃薯湿面条 改良剂 主成分分析 面条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地区玉米地残膜回收现状及建议

新疆农机化 2023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疆地区玉米地残膜回收现状,详细阐述了国内外残膜回收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对玉米地残膜回收术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玉米地 残膜回收 现状 资源化利用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响应面法的哈密瓜片热风干燥工艺优化研究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高哈密瓜片的干燥品质,优化哈密瓜片的热风干燥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干燥温度、干燥风速、切片厚度为自变量,感官评价为响应值,通过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进行响应面优化分析,确定哈密瓜片的最优干燥工艺。结果表明,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哈密瓜片的色差值会增大,复水比会降低;随着干燥风速的增大,色差值变化不明显,但复水比同样会降低;随着切片厚度的增大,哈密瓜片的色差变化增大且比干燥温度变化明显,复水比会降低。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哈密瓜片的最佳干燥工艺为干燥温度55℃,干燥风速2m/s,切片厚度8mm,此时感官评价的得分最高为92.1。

关键词: 哈密瓜片 热风干燥 响应面法 干燥特性 干燥工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类型钾肥对滴灌甜菜产量及钾肥利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甜菜是我国及世界主要糖料作物之一,但钾肥的不合理利用严重制约了甜菜生产。以不同甜菜品种为研究对象,探究施用不同钾肥类型及不同钾肥用量对土壤钾素迁移、甜菜块根产量、产糖量及钾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确定适宜甜菜的钾肥类型及施用量。试验设置2个甜菜品种(KWS9899、KWS7748)、2种钾肥类型(氯化钾和硫酸钾)、4个钾肥施用量(以K2O计0、105、210、315 kg/hm~2)。结果表明:(1)在距离滴灌带水平10、20 cm处,两种甜菜均以施用钾肥(K2O) 315 kg/hm~2时土壤的速效钾迁移量最大,并且氯化钾肥的速效钾迁移量大于硫酸钾肥。同时,两种肥料类型下土壤中的速效钾均在20~40 cm土层中积累。(2)钾肥会提高甜菜块根产量和产糖量,以施用硫酸钾肥(K2O 210 kg/hm~2)的产量与产糖量最高,且两种甜菜钾肥利用效率均随氯化钾肥和硫酸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下降。综上,施用钾肥可以增加耕层土壤速效钾和全钾含量,进而提高了甜菜块根产量和产糖量,增加了钾肥农学利用率。硫酸钾肥(K2O 210 kg/hm~2)对甜菜的块根产量和产糖量增加效果最佳。

关键词: 钾肥 甜菜 块根产量 钾肥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昆虫杆状病毒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杆状病毒是一类具有双链、环状DNA的病毒,因其在生物防治方面具有宿主专一性强、对人畜无害、对环境安全和可自然传播等特点,而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概述了昆虫杆状病毒特征和作为表达系统的应用。野生型昆虫杆状病毒具有杀虫速度慢、稳定性差和宿主域窄等缺点,因此本文还介绍了通过基因工程改造野生型昆虫杆状病毒,以提高其作用效率和扩大杀虫谱的方法,同时对杆状病毒的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 杆状病毒 表达系统 杀虫剂 基因工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磷肥用量对滴灌加工番茄产量、品质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施用不同量磷肥对膜下滴灌加工番茄产量、品质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以金番1606加工番茄为供试品种,通过田间试验,在相同氮钾(N 240 kg/hm2、K2O 90 kg/hm2)的基础上,设5个处理:(1)P0:不施磷肥;(2)P60:磷肥(P2O5)用量为60kg/hm2;(3)P120:磷肥(P2O5)用量为120kg/hm2;(4)Pi80:磷肥(P2O5)用量为180 kg/hm2;(5)P240:磷肥(P2O5)用量为240 kg/hm2.[结果]与不施磷肥处理相比,施用磷肥显著提高了加工番茄的磷素吸收量,且P吸收速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磷肥的利用效率却随施磷量的增加而降低.施用磷肥显著增加了加工番茄产量,比不施磷肥增产3.6%~7.4%,当磷肥用量小于120 kg/hm2时,加工番茄产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磷肥用量超过120 kg/hm2时,加工番茄的产量不再显著增加.而施用磷肥对加工番茄品质没有显著影响.[结论]最佳经济施磷量为129.7 kg/hm2,最佳经济产量为121 t/hm2.

关键词: 加工番茄 磷肥 产量 品质 磷肥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功能反应和两性生命表评价番茄潜叶蛾的取食能力和生长发育

昆虫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是茄科作物重要的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番茄潜叶蛾的取食能力、种内竞争及生长发育情况,为有效防控番茄潜叶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功能反应方程、自身干扰模型及两性生命表对番茄潜叶蛾的取食能力(取食量)、种内竞争作用(分摊竞争强度)、生长发育和繁殖参数(发育历期、成虫寿命、雌雄性比、单雌产卵量和存活率)及种群参数(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净增殖率及平均世代周期)进行测定。【结果】番茄潜叶蛾3和4龄幼虫取食番茄叶片的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其对番茄叶片的搜寻效率分别为0.448和0.363,处理时间分别为0.018和0.006 d,每日最大取食量分别为55.56和166.67 mg。在食物量一定的条件下,番茄潜叶蛾3和4龄幼虫间存在较强的种内竞争,且3龄幼虫的分摊竞争强度大于4龄幼虫的。通过两性生命表对番茄潜叶蛾的种群参数分析表明,取食番茄叶片时其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净增殖率及平均世代周期分别为0.09 d-1, 1.09 d-1, 19.80和32.92 d。【结论】番茄潜叶蛾的4龄幼虫取食能力强,且其世代繁殖速度快,对番茄作物危害程度大,开展番茄潜叶蛾幼虫取食能力及生长发育的研究对其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功能反应 种内竞争 取食能力 生长发育 两性生命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赛里木传统酸奶品质评价及风味物质分析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赛里木传统酸奶样品间品质差异,解析优质赛里木传统酸奶风味物质,该文从赛里木及周边采集12个传统酸奶样品,对酸奶营养成分、微量元素以及酸奶特性指标进行测定,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其中优选酸奶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个赛里木传统酸奶样品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存在较大差别,其中,蛋白质、脂肪含量最大可达3.78%和3.57%,微量元素钙、镁最高分别可达173.7 mg/100 g和54.5 mg/kg。赛里木传统酸奶普遍表现酸度高和黏度高,最高分别可达201°T及7 325 mPa·s,其中H4样品因黏度高(7 325 mPa·s)、持水力强(80.74%)和风味好,被优选出进行风味物质分析,共检出挥发性物质22种,其中苯甲酸及1-辛烯-3-醇、异辛醇、3-羟基-2-丁酮、3-辛酮等为主要风味物质。

关键词: 赛里木传统酸奶 酸奶品质 营养物质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风味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