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贵州5种食用菌菌糠饲料的营养组分与饲用价值
《贵州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食用菌菌糠营养组分,为实现菌糠饲料高价值开发利用及推动牛羊产业发展奠定基础.[方法]从贵州毕节、黔南、黔西南、安顺等地采集金针菇、海鲜菇、平菇、香菇和灵芝食用菌菌糠样品,分析不同食用菌菌糠的营养组分及含量,并采用回归方程预测不同菌糠的能值和相对饲用价值.[结果]5种食用菌菌糠营养组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干物质:林芝(39.99%)>香菇(36.68%)>海鲜菇(30.48%)>平菇(28.67%)>金针菇(24.89%);粗蛋白质:金针菇(12.99%)>海鲜菇(11.89%)>平菇(10.19%)>香菇(7.53%)>灵芝(6.12%);游离氨基酸:金针菇(9.97 g/kg)>平菇(5.49 g/kg)>海鲜菇(5.37 g/kg)>灵芝(1.04 g/kg)>香菇(0.91 g/kg);中性洗涤纤维:灵芝(78.97%)>香菇(76.08%)>海鲜菇(72.31%)>平菇(71.31%)>金针菇(67.97%);酸性洗涤纤维:灵芝(55.74%)>香菇(51.90%)>平菇(48.26%)>海鲜菇(46.84%)>金针菇(42.33%);不同地区同种食用菌菌糠的营养组分含量总体一致性较好.相对饲用价值金针菇菌糠的消化能和增重净能值较高,分别达8.75 kJ/gDM和2.23 kJ/gDM;海鲜菇和平菇菌糠次之;香菇和灵芝菌糠较低,相对饲用价值预测模型具有类似结果.[结论]贵州地区不同食用菌菌糠的干物质、粗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和纤维含量存在显著差异,金针菇菌糠的饲用价值较高;海鲜菇和平菇菌糠次之,在养殖业应用上需与其他原料组合使用.


不同授粉液对大樱桃坐果率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授粉液施用后大樱桃的坐果率、品质及产量变化,为贵州地区大樱桃高产优质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4年生大樱桃品种曙光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授粉液处理(处理1,0.2%KH2PO4+0.2%H3BO3+0.3%白砂糖+2 g花粉液+5 L纯净水+7.5 mL 0.15%高效座果灵;处理2,0.4%KH2PO4+0.4%H3BO3+0.5%白砂糖+2 g花粉液+5 L纯净水+7.5 mL 0.15%高效座果灵;处理3,5 L清水+2 g花粉液;处理4,CK,自然授粉),分析不同处理间大樱桃的坐果率、新梢生长量、果实品质和产量差异.[结果]处理1、2、3、4(CK)的坐果率分别为27.17%、27.16%、19.65%和0.87%,新梢生长量分别为68.33 cm、67.81 cm、67.27 cm和68.60 cm;处理1和处理2果实的内在品质与自然授粉无显著差异;处理1和处理2产量分别为1.347 kg/株和1.278 kg/株,较自然授粉分别提升1.297 kg/株和1.228 kg/株.[结论]人工辅助液体授粉能够显著提高大樱桃的坐果率、果实单果重、纵横径和产量,对新梢生长量无显著影响,液体授粉适宜配比为0.2%KH2PO4+0.2%H3BO3+0.3%白砂糖+2 g花粉液+5 L纯净水+7.5 mL 0.15%高效坐果灵.


天然抗氧化剂对红酸汤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及品质的影响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 评估茶多酚、抗坏血酸和植酸3种天然抗氧化剂作用下红酸汤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分析储藏期间天然抗氧化剂对红酸汤品质的影响.方法 利用GB 5009.3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的方法确定红酸汤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采用GB 5009.23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酸度的测定》的方法和感官评定法分析储藏期间红酸汤品质的变化.结果 茶多酚、抗坏血酸和植酸对红酸汤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形成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且在最优添加量下,抑制亚硝酸形成的作用效果依次为:茶多酚(0.20%)>抗坏血酸(0.05%)>植酸(0.20%).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3种天然抗氧化剂均可显著抑制红酸汤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增加,且在储藏期间,3种天然抗氧化剂均可显著抑制红酸汤酸度的提高(P<0.05),提高红酸汤储藏期内的感官评分(P<0.05),有助于产品在储藏期间保持产品品质的稳定,其中茶多酚的效果最为显著(P<0.05).为天然抗氧化剂在红酸汤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红酸汤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红酸汤;天然抗氧化剂;发酵;亚硝酸盐;pH;感官评定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稻谷水分含量
《食品与机械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无损、快速高效的稻谷水分含量检测方法.方法:研究收集了不同年份的稻谷样品161份,运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通过剔除异常光谱和光谱预处理,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稻谷水分含量预测模型.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马氏距离的方法剔除异常光谱样品15个,最佳的光谱预处理方式为消除常数偏移量.训练集建立的预测模型(R2CAL)为0.994 3,模型标准偏差(RMSEC)为0.21%,模型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CV)为0.993 6,模型交叉验证标准偏差(RMSECV)为0.32%,表明预测模型交叉验证预测样品水分含量准确度高.用验证集样品检验预测模型,模型验证集验证决定系数R2VAL为0.980 1,模型验证集验证标准偏差(RMSEP)值为0.36%,相对分析误差(RPD)值为7.14,表明预测模型对未知样品的预测准确度高.验证集样品实测值与预测值均值方程T检验结果P值(双侧)为0.879,验证集样品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可信度高,验证集样品预测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在±1%,且90%以上的验证集样品其预测值与实测值的误差都在±0.5%以内.结论:建立的稻谷水分预测模型可以实现收储稻谷的无损、快速、准确检测.


紫化茶树新品系紫魁的光合特性及叶色特征
《贵州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茶树新品系紫魁的叶色与叶片光合性能的相关性,为紫化茶树的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以紫化茶树品系紫魁为材料,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通过观测茶树不同叶位净光合效率、叶片SPAD值和色泽(明度、红度、黄度)的变化,分析紫魁光合特性及其对叶色的影响.[结果]与福鼎大白茶相比,紫魁的净光合速率较高,春季优势显著;随着叶位向下,叶绿素含量升高;紫化的变异主要表现在芽下第2~5叶位,明度和黄度较低,红度较高.[结论]茶树叶色与光合作用存在显著相关性,与叶绿素含量存在相关性,同时受品种(品系)、叶位和季节因素的影响.


基于HPLC-FLD靶向分析古茶树游离氨基酸积累特征
《江苏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游离氨基酸是贡献茶汤鲜味的主要物质.乔木型和灌木型古茶树茶鲜叶经红茶加工工艺制成的干茶,其鲜味特征突出,但目前对古茶树茶鲜叶及制成的干茶中游离氨基酸的积累特征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HPLC-FLD)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靶向分析乔木型、灌木型古茶树及福鼎大白茶鲜叶和干茶样品中18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茶鲜叶和干茶样品中茶氨酸含量最高,且在乔木型和灌木型古茶树鲜叶中存在显著差异;干茶中鲜味氨基酸含量减少,甜味和苦味氨基酸含量变化不明显.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茶鲜叶样品游离氨基酸含量聚类明显,而干茶则呈现重叠或分散特征.不同树型古茶树鲜叶游离氨基酸积累存在差异,加工可改变游离氨基酸代谢,促进红茶品质形成.
关键词: 古茶树 红茶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 游离氨基酸 鲜甜


日粮中添加杜仲叶对育肥肉牛生长性能、消化率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杜仲叶添加量对育肥肉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养分消化率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75头初始体重为(252.67±6.00)kg的本地黄牛×西门塔尔杂交公牛,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为5个处理组(1个对照组、4个试验组),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牛,试验期150 d.4个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2%、3%和4%的杜仲叶以替代基础日粮中的粗料.结果表明:①添加杜仲叶对育肥肉牛的日增重、眼肌面积和日粮养分[粗蛋白(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钙(Ca)和磷(P)]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屠宰率随杜仲叶添加量的增加呈二次曲线上升趋势,以3%添加组最高(P<0.05);②添加杜仲叶对肉牛背肌中CP和氨基酸含量、滴水损失、蒸煮损失、pH、嫩度、肉色无显著影响(P>0.05),但EE含量呈二次曲线下降,以3%组最低,比对照组低56.85%;③3%组的γ-亚麻酸(0.83%)较高,比对照组高93.02%,数值上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和(13.58%)最高,比对照组高51.39%.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中添加杜仲叶具有提高肉牛屠宰率、降低肌肉脂肪含量,改善肌肉脂肪酸组成的作用,适宜添加量为3%.
关键词: 杜仲叶;生长性能;肉品质;肉牛;添加量


辐照处理在动物源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动物源食品是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良好来源,但是因其丰富的营养易受多种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寻求安全高效的保鲜方法是保证食用安全性的重要措施.辐照属于非热加工技术,已被广泛用于多种农产品和食品的杀虫、灭菌.不同的辐照剂量、辐照射线的种类对产品的品质特性和口感具有显著影响.该文综述γ-射线和电子束两种应用最广泛的辐照加工方法在动物源食品的辐照应用.同时,分析目前应用中的问题,以期为动物源食品的辐照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水稻AGL17-like亚家族研究进展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AGL17-like亚家族属于MADS-box基因家族,是一类植物中高度保守的重要转录因子.研究发现水稻(Oryza sativa)AGL17-like亚家族成员(包括OsMADS23,OsMADS25,OsMADS27,OsMADS57和Os-MADS615个基因)主要在营养器官中表达,其广泛参与根的生长发育、响应营养元素的供应以及逆境胁迫的响应等生物学过程.本综述重点阐述水稻AGL17-like亚家族成员和特异靶向水稻AGL17-like亚家族成员的miR444的研究进展,将有助于进一步开展该亚家族蛋白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等方面的研究,为推进分子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水稻 AGL17-like亚家族 miR444 生长发育 逆境胁迫


贵州春玉米产量构成要素和养分积累及利用效率对不同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的响应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贵州黄壤区适宜的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相结合的模式,为指导黄壤区合理的秸秆还田和优化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不同的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的田间交互试验,研究其对春玉米产量、养分(N、P、K)吸收量、干物质积累量以及肥料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秸秆粉碎+旋耕还田处理能优化玉米产量的构成要素,显著增加玉米百粒重,玉米增产21.39%,同时提高玉米各部位对N、P、K的吸收量,表现为N>K>P,以玉米籽粒N吸收量最高,达150.28 kg/hm2,差异显著;不同处理玉米的总干物质量提高15.98%~50.40%,以秸秆粉碎+旋耕还田处理最高,达26 383 kg/hm2;旋耕秸秆粉碎还田能够提高N、P和K的肥料利用率.[结论]秸秆粉碎+旋耕还田更能优化玉米产量构成要素和生物性状等指标,提高玉米各部位对N、P和K养分吸收量,增加干物质积累量,从而达到高产.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 养分吸收量 土壤肥力 干物质积累 春玉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