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薯抗草甘膦生理指标及其相关基因EPSPS和AKR的表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草甘膦胁迫下甘薯生理指标以及EPSPS和AKR 2个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甘薯耐草甘膦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对草甘膦敏感性不同的2个甘薯品种N3589(草甘膦敏感型品种)和鄂薯11(草甘膦抗性品种)为试验材料,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研究喷施草甘膦后甘薯莽草酸和脯氨酸含量及根系活力的变化,以及EPSPS和AKR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喷施清水对照相比,喷施草甘膦后,草甘膦敏感型甘薯品种N3589叶片的莽草酸含量显著升高,草甘膦抗性甘薯品种鄂薯11的莽草酸含量升高不显著;2个品种甘薯块根和叶片的脯氨酸含量均显著升高;植株的根系活力均显著降低.q-PCR结果显示,在喷施草甘膦后,草甘膦敏感型甘薯品种N3589的EPSPS基因显著下调,AKR基因先上调表达后下调表达;而草甘膦抗性甘薯品种鄂薯11的EPSPS基因显著上调,AKR基因先下调表达后上调表达.[结论]甘薯耐草甘膦主要是因为喷施草甘膦之后,EPSPS基因迅速上调表达,从而减少体内莽草酸累积对植株造成的伤害;与此同时,喷施草甘膦后AKR基因迅速上调表达,参与了甘薯体内草甘膦的代谢.
关键词: 甘薯;草甘膦;EPSPS基因;AKR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多糖和麦角甾醇姬松茸菌株的诱变选育
《食用菌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可用于发酵高产活性物质的优良姬松茸菌株,利用150~601 Gy的60Co-γ射线对姬松茸(Agaricus blazei)原生质体进行辐照诱变,以菌丝生长速度、菌丝体生物量、多糖以及麦角甾醇产量为指标筛选优良再生菌株,并基于SCoT多态性分子标记对再生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经过筛选获得生长速度优于出发菌株的再生菌株9个;对液体发酵菌丝体中多糖和麦角甾醇含量测定,确定其中最优的诱变菌株为150-2,其多糖和麦角甾醇产量分别是出发菌株的1.96和2.97倍;基于SCoT分子标记分析表明9个菌株的DNA均有所改变,同一剂量下诱变菌株的基因突变呈现出不定向性,但多糖和麦角甾醇产量提高幅度大的正向突变株显示出较高的遗传相似性,在聚类树中属于同一分支。本研究结果为利用辐照诱变技术提高姬松茸活性物质含量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60Co-γ射线 姬松茸 原生质体 麦角甾醇 液体发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地方白菜资源随州泡泡青的特性及保护利用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介绍了随州泡泡青的栽培历史、生长环境、特征特性以及资源的保护利用。随州泡泡青耐寒,塌地或半塌地生长,叶面皱缩隆起呈泡泡状,叶色墨绿,有光泽,叶柄较宽,绿白色,叶柄横切面扁平。随州当地一般9月下旬—10月上旬播种,12月—翌年2月采收,3月中旬抽薹开花,5月上旬种子成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黄烷酮3-羟化酶基因IbF3H的克隆和表达特性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烷酮3-羟化酶(flavanone 3-hydroxylase,F3H)是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本研究基于前期转录组数据,以‘福菜薯7-6’叶片为材料成功克隆CDS序列长度为1107 bp的基因IbF3H,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甘薯F3H基因的序列特征、氨基酸序列对比、蛋白系统进化树、蛋白的二、三级结构、预测其跨膜结构和亚细胞定位,并利用qRT-PCR分析盐旱胁迫处理下基因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该基因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编码368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41.12 kDa,等电点为5.83。存在多种类型的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如光响应元件G-Box、ACE,干旱胁迫相关的MBS元件,与脱落酸激素响应相关的ABRE元件等。与其他植物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到了80%以上,可见IbF3H的编码区高度保守,且黄烷酮3-羟化酶在进化上具有较高的保守性。IbF3H蛋白含有非血红素双加氧酶结构域(DIOX-N superfamily)和典型的F3H蛋白功能结构域(2OG-FeⅡ-Oxy加氧酶结构域),属于双加氧酶超家族。IbF3H蛋白可能在细胞质中表达并且不具备跨膜结构。qRT-PCR研究结果表明,IbF3H基因并非组织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叶和茎表达量高于茎尖和根。模拟盐胁迫处理后,IbF3H基因表达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后,IbF3H基因表达量始终高于对照组,以响应逆境胁迫。本研究可为下一步探索IbF3H基因在调控甘薯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和功能作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 甘薯 黄烷酮3-羟化酶基因 qRT-PCR 胁迫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MYC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及其表达特性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茶树髓细胞增生蛋白(myelocytomatosisproteins,MYCs)基因家族成员的理化性质、进化关系、蛋白质结构、顺式作用元件进行分析,运用qRT–PCR技术研究MYC基因家族成员在茶树中的表达.结果表明:茶树MYC为不稳定蛋白、亲水蛋白、非分泌蛋白、非跨膜蛋白,均呈酸性;MYC基因家族6个成员都定位于细胞核中;基因家族二级结构主要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均含1个外显子,无内含子,motif分布相似的成员,其三级结构也相似;茶树MYC基因和拟南芥的亲缘关系更近;茶树MYC家族基因启动子均主要含有光信号、茉莉酸甲酯和脱落酸等3个顺式作用元件.qRT–PCR分析显示,MYC家族成员主要在茶树的根和种子中表达,可能在茶树对硒吸收累积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
关键词: 茶树;髓细胞增生蛋白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基因表达;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配比基质对白术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白术幼苗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壤土和椰糠配比分别为1∶0(T1处理)、2∶1(T2处理)、1∶1(T3处理)、1∶2(T4处理)和0∶1(T5处理)的混合基质对白术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筛选适宜白术幼苗生长的栽培基质,为白术幼苗高效优质繁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基质中壤土比例的增加,白术幼苗的叶长、叶宽、株高和鲜质量基本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不同基质处理间白术幼苗叶长宽比差异不显著,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叶长宽比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不同基质处理对白术幼苗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显著影响;但T2处理下白术幼苗叶片叶绿素a/b值显著高于其它基质处理。不同基质处理下白术幼苗的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质(SP)和可溶性糖(SS)含量存在一定差异。T1处理的白术幼苗CAT和POD活性较大,MDA和SP含量较高,遭受的逆境胁迫较强。T3处理的白术幼苗CAT、POD和SOD活性较小,MDA、SP和SS含量较低,遭受的逆境胁迫较小。综合来看,壤土和椰糠混合基质的育苗效果明显优于纯壤土和纯椰糠基质,并以T3处理的混合基质育苗效果最佳,可用于白术种苗的高效繁育和工业化生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圆田螺和铜锈环棱螺的主要风味物质差异性分析
《食品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田螺科选用种类(业内一般选用环棱螺属种类,俗称螺蛳)是决定"螺蛳粉"风味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解同属田螺科的铜锈环棱螺与中华圆田螺煮熟后风味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2种软体部分及中华圆田螺肌肉与内脏团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萃取和鉴定。从铜锈环棱螺软体部分、中华圆田螺软体部分、中华圆田螺肌肉及中华圆田螺内脏团中分别鉴定出67种、80种、67种、82种挥发性成分。通过计算各种组分的香味活度值,发现β-紫罗酮、异戊醛、正辛醛、己醛、壬醛是2种螺共有的风味活性物质,正庚醛是铜锈环棱螺独有的风味活性物质,而月桂醛和1-辛烯-3-醇是中华圆田螺中独有的风味活性物质。2种淡水螺中的风味物质组成和关键的风味活性物质大体相似,中华圆田螺有可能替代或者部分替代铜锈环棱螺成为螺狮粉高汤原料。中华圆田螺的内脏团中风味物质的种类数以及关键风味物质的含量均高于肌肉,且内脏团中存在独有的风味活性物质,"螺蛳粉高汤"烹制过程中内脏团可能对整体风味产生了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 铜锈环棱螺 中华圆田螺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 风味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省夏玉米耐密植宜机收品种筛选与评价
《种子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宜湖北省密植宜机收夏玉米品种,选用市面上常用的23个玉米品种,设置4 000、5 000、6 000株·(667 m2)-13个密度,通过宜机收相关性状(籽粒含水量、株高、穗位高、倒伏率、茎腐病病株率、产量、穗粒数、苞叶层数等)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等方法对其耐密植宜机收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玉米11个单项指标在每个密度下均可以转换成鉴定玉米宜机收潜力的3个相互独立综合指标;在4 000、5 000、6 000株·(667 m2)-1密度条件下,宜机收潜力位列前4名的品种分别是登海618、登海829、迪卡517、来玉177,适合在湖北省夏玉米种植区推广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汉平原稻区16个水稻品种对氮肥的响应及其利用率差异
《土壤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对氮肥响应的差异,可以为实施差异化施肥提供依据。以江汉平原稻区16个主推水稻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氮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比较了不同水稻品种对氮肥响应的差异。与不施氮肥(PK)相比,施氮处理(NPK)显著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氮素吸收量,16个水稻品种增产量为882~3861 kg hm-2,增产率为9.7%~64.8%;氮肥贡献率8.92%~39.1%,农学效率4.5~19.8 kg kg-1,偏生产力35.3~56.6 kg kg-1,吸收利用率23.2%~59.9%,生理利用率11.8~52.3 kg kg-1;16个水稻品种可大致分为3种类型,其中黄华占、荃优822、荃优丝苗和徽两优898等4个品种为氮肥高效敏感型,主要表现为氮肥贡献率、农学效率和吸收利用率较高;深两优3206、深两优828和泰优梦稻(两优S6)等3个品种为氮肥低效迟钝型,表现为氮肥贡献率、农学效率、吸收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较低;其他9个品种为中间型,对氮肥的响应介于高效敏感型和低效迟钝型之间。实际生产中,高效敏感型品种可维持本研究氮肥用量,通过优化氮肥运筹方式,进一步发挥氮肥的增产作用;低效迟钝型品种需适当降低氮肥用量,以获得较高的氮肥利用率,减轻过量施氮的负面影响;中间型品种的产量潜力较高,建议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确定最佳氮肥用量,以同时实现水稻高产和氮肥的高效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