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不同开口饵料对罗非鱼发育早期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是我国主要的淡水鱼养殖品种之一。了解不同开口饵料对罗非鱼肠道菌群的影响,可为罗非鱼苗的科学培育提供参考资料。本研究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开口饵料对罗非鱼早期肠道组织结构及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从罗非鱼雌鱼苗11日龄开始分别投喂3种开口饵料:丰年虫(Artemia salina)(FA组)、25.5%蛋白水平的高蛋白饲料(FH组)、16%蛋白水平的低蛋白饲料(FL组),饲养20 d;分别于罗非鱼孵化后11 (开口前)、20和30 d取样。结果表明,FL组鱼苗的存活率与FA组和FH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FA组最高((98.00±0.54)%),FL组最低((92.00±1.50)%)。肠道组织学观察显示,FL组肠道皱襞有破损,排列稀疏。高通量测序分析显示,20日龄的FA组罗非鱼肠道菌群丰度和菌群多样性均最低,30日龄的FL组罗非鱼肠道菌群丰度最高,30日龄的FA组罗非鱼肠道菌群多样性最高;在门水平,FA、FH和FL组鱼苗肠道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属水平,红杆菌属(Rhodobacter)和花蕾杆菌属(Gemmobacter)占绝对优势;与FH和FL组相比,FA组肠道中的红杆菌属和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与FA和FL组相比,FH组肠道中的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与FA和FH组相比,FL组罗非鱼肠道中的申氏杆菌属(Shinella)和Brevifollis属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上述结果表明,相比于配合饲料,投喂丰年虫有助于提高罗非鱼鱼苗存活率、改善肠道组织结构,对肠道菌群结构产生有益影响;高蛋白饲料组的罗非鱼存活率显著高于低蛋白饲料组,与丰年虫组无显著差异,可作为罗非鱼的开口饵料。本研究为罗非鱼鱼苗开口饵料的选择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罗非鱼 肠道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开口饵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龙虎泡野生日本沼虾遗传多样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本地日本沼虾的遗传特性,为育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撑,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大龙虎泡日本沼虾进行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2 个微卫星位点均属于高多态性位点(PIC>0.5);太湖 2 号养殖群体的等位基因数为4~11,有效等位基因为 3.686 4~7.480 5,观测杂合度为 0.318 2~0.833 3,期望杂合度为0.744 9~0.884 8;各位点的多态性为0.691 9~0.851 7,属于高遗传多样性的群体.大龙虎泡野生群体等位基因数为1~2,有效等位基因为1.00 0 0~2.000 0,观测杂合度为0.000 0~1.000 0,期望杂合度为0.000 0~0.517 2,各位点的多态性为0.000 0~0.375 0,属于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群体.2 个群体均有7 个位点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大龙虎泡野生群体另出现3 个位点无法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太湖2 号养殖群体的7 个位点表现出来的是杂合子缺失,大龙虎泡野生群体的7 个表现的是杂合子过剩.分子方差分析显示,有36.15%(P<0.01)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群体间,而63.85%(P<0.01)的变异来源于群体内.与太湖2 号养殖群体的遗传相似度为0.276 9,遗传距离为1.284 3,这2 个群体遗传相似度低,遗传距离远,存在很大的遗传差异.2 个群体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361 53(P<0.01),遗传分化程度明显.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最佳K值为3,说明这2 个种群有3 个可能的祖先.大龙虎泡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提示对大龙虎泡野生群体种质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

关键词: 日本沼虾 遗传多样性 微卫星 太湖2号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海域5种底栖型海水鱼类组织脂肪酸组成特征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测定和评估了青岛地区5种底栖型海水鱼[(黄鮟鱇(Lophiuslitulon)、鲬(Platycephalusindicus)、长绵鳚(Zoarcesviviparu)、角木叶鲽(Pleuronichthyscornutus)和带纹条鳎(Zebriaszebrinus)的形体指标、肌肉和肝脏的粗成分,以及肌肉、肝脏、脑、眼、皮肤、肠道等组织的脂肪酸组成,以全面评估底栖型代表鱼类的脂肪和脂肪酸组成特征。实验鱼每种鱼9尾,3尾一组混样作为一个重复。结果显示,在5种鱼中,肌肉脂肪含量整体偏低,黄鮟鱇和带纹条鳎肌肉脂肪含量尤其低(0.3%~0.4%),但黄鮟鱇、鲬和角木叶鲽具有较高的肝脏脂肪含量(19%~29%),而带纹条鳎和长绵鳚肝脏脂肪含量偏低(4%~5%)。脂肪酸组成方面,黄鮟鱇肌肉中n-3系列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ong chain-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LC-P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鱼,尤其以DHA最为明显。黄鮟鱇背肌中还具有最高含量的18:1n-9。长绵鳚背肌脂肪酸组成最明显的特征是较低的16:0含量和较高的20:4n-6及EPA含量。肝脏脂肪酸中,鲬和角木叶鲽具有显著高的18:1n-9等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但其DHA含量较低。在黄鮟鱇、带纹条鳎和长绵鳚的大多组织中均有较高的DHA、20:4n-6和22:5n-3,但EPA含量较低。研究表明,即使同为底栖型鱼类,不同种类间脂肪和脂肪酸组成差异也非常显著。黄鮟鱇具有显著高的n-3 LC-PUFA含量,脂肪酸营养价值较高。

关键词: 脂肪 脂肪酸 黄鮟鱇 角木叶鲽 带纹条鳎 长绵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十年禁渔初期金沙江下游向家坝水库鱼类资源变化的水声学研究

水产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科学评价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在金沙江下游水库的初步实施效果,实验于2020年11月和2022年5月在金沙江下游向家坝水库开展了渔获物调查和水声学调查,并分析了鱼类资源的变化情况。渔获物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11月共采集到鱼类2科9种,其中?、瓦氏黄颡鱼占优势地位;2022年5月共采集到鱼类5科14种,其中蛇、瓦氏黄颡鱼占优势地位。水声学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间、不同区域、不同水层间的鱼类目标强度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2022年5月的鱼类密度(0.60尾/1 000 m~3)高于2020年11月(0.46尾/1 000 m~3),鱼类资源在时空分布上呈现不均匀性;不同调查时期的鱼群密集区域存在一定的差异,2020年11月大部分区域之间差异不显著,2022年5月则差异显著;2022年5月的上层鱼类密度(0.44±0.83尾/1 000 m~3)显著大于2020年11月(0.06±0.15尾/1 000 m~3);不同水层的鱼类分布差异显著,2次调查均表现为下层大于中、上层;估算得到向家坝水库鱼类资源尾数分别为3.22×10~6尾(2020年11月)和3.53×10~6尾(2022年5月)。综上所述,水声学调查方法适用于金沙江下游水库的鱼类资源监测工作,十年禁渔实施后向家坝库区鱼类资源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关键词: 鱼类资源 十年禁渔 水声学 金沙江下游 向家坝水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鱼类体长变化及其对资源变动的指征作用

中国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部分代表性长江鱼类体长值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探究了其变化对资源变动的指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对宜昌江段 7 种典型鱼类近 10~40 年体长变化的分析发现,其种群体长特征值变化与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资源本底值高、食性广泛、性成熟年龄低且繁殖力强的鱼类在禁渔政策实施后体长增加较快,反之则增加缓慢或不明显;(2)对宜昌江段、金沙江、赤水河和洞庭湖 4 处水域近 20~40 年鱼类群落体长特征值的分析表明,其变动大致可分为下降、波动上升和明显上升 3 个阶段,与鱼类保护政策实施进程有较好的对应性;(3)宜昌江段铜鱼和优势种鱼类群落的平均体长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 0.66 和 0.88),表明鱼类体长特征值与资源丰度密切相关;(4)基于 Logistic曲线对宜昌江段鱼类群落体长特征值的分析预测表明,2030年该值将达1.22,与20世纪80年代鱼类群落体长特征值接近,据此预测该江段鱼类资源在 2030 年可恢复到 20 世纪 80 年代水平.本研究发现天然水域鱼类体长特征值变动与种群、群落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对资源丰度及其变动有较好的指示性作用,可以作为长江鱼类资源常态化监测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关键词: 鱼类体长 监测 资源评估 资源养护 长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全基因组SSR标记开发及不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水产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SSR标记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为凡纳滨对虾种质资源的遗传改良提供基础信息。实验利用MISA软件对凡纳滨对虾全基因组SSR位点进行搜索,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获得多态性高的SSR标记,基于POPGENE 1.32、PIC-CALC和Mega 6.0软件分析6个不同来源的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特征。在凡纳滨对虾全基因组数据中共鉴定出10 453 975个微卫星,约占基因组序列总长度的18.56%,其中,二碱基微卫星最丰富,占总数的82.15%。利用具有多态性的14个SSR标记分析3个国内群体[桂海1号(CG)、海兴农2号(CH)和山东养殖群体(CT)],及3个国外群体[厄瓜多尔1号(FO)、厄瓜多尔2号(FT)和墨西哥群体(FM)]的遗传特征。结果显示,14个SSR标记在6个群体中共检测到208个等位基因变异,等位基因数、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和多态性信息含量的范围分别为6~25、0.112~0.994、0.234~0.925和0.226~0.918;遗传多样性丰富程度为CH>FO>FM>CT>FT>CG。桂海1号与山东养殖群体、3个国外群体间属于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国内群体桂海1号和海兴农2号聚为一大类,山东养殖群体与国外群体厄瓜多尔1号、厄瓜多尔2号和墨西哥群体聚为一大类。研究表明,筛选的14个SSR标记可用于凡纳滨对虾群体遗传多样性的评估;3个国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且与国内群体桂海1号和海兴农2号的亲缘关系较远。本研究对凡纳滨对虾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新品种选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养殖群体 遗传多样性 基因组 微卫星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除草剂对海草的影响研究进展

海洋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大量使用,近岸海域中除草剂被频繁检出.除草剂的残留会对海草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产生潜在的威胁.本文回顾了近 40 年来除草剂对海草胁迫的相关研究工作,总结发现:(1)光系统Ⅱ(PSⅡ)型除草剂在全球海草床中被频繁检出,是研究最多的除草剂种类.(2)不同种类海草对不同类型除草剂耐受程度不同,多种除草剂混合物可能会对海草表现出协同、加性或拮抗效应.(3)除草剂会与其他因素如高温、光照、重金属等共同对海草产生胁迫作用.(4)叶绿素荧光技术结合现代组学技术可以更加灵敏、全面地阐释除草剂对海草的胁迫机理.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包括开展对重点海草床中除草剂残留的长期监测,加强对新型除草剂、海草的不同生活史阶段以及多因素联合胁迫作用的研究.本文有助于全面了解海草与除草剂胁迫之间的关系,为将来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草 除草剂胁迫 叶绿素荧光 生态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和进水硝酸盐浓度下香蕉杆为碳源的固相反硝化性能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固相反硝化去除水产养殖尾水中硝酸盐氮(NO3-N)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和进水硝酸盐浓度(influent nitrate concentration,INC)是影响反硝化系统反硝化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需要对HRT进行优化,掌握其最大NO3-N处理能力。本研究首次以香蕉杆为反硝化反应器的外加碳源,在流场环境下,测定不同HRT和INC下反硝化系统对NO3-N、亚硝酸盐氮(NO2-N)、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效果。并采用基于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反硝化系统运行初期及末期的细菌群落进行16S rDNA V3和V4区测序分析。结果显示,香蕉杆反应器的最佳HRT为20 h,对应NO3-N去除率为(96.71±1.36)%,且无NO2-N积累。在最佳HRT的基础上,反应器的出水硝酸盐浓度(effluent nitrate concentration,ENC)和硝酸盐去除速率(nitrate removal rate,NRR)均随INC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出水COD随INC的增加而降低。此外,反应器在整个实验期间能完全去除NH4+-N。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经过长期运行后,反应器内的优势菌门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弯曲杆菌门(Campilobacterot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它们的相对丰度分别增至31.20%、6.67%、3.08%和4.26%,保证了反应器的高效运行。此外,在属水平上,反应器初期和末期的优势菌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为农业废弃物作为养殖尾水反硝化碳源的工艺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固相反硝化 水力停留时间 进水硝酸盐浓度 硝酸盐去除率 微生物群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期阶段饥饿对鲢仔鱼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首次摄食时间对鲢仔鱼摄食能力、存活和生长的影响,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水温(24±1)℃条件下,对鲢仔鱼开展了分别延迟0(摄食组)、2d、4d、6d投喂组和饥饿组的实验,实验为期30d.结果显示,鲢仔鱼在3日龄开口摄食,初次摄食率为36.67%,在11日龄抵达不可逆点(PNR),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约8d.初次摄食时间对鲢仔鱼的存活率有较大影响,饥饿组仔鱼于15日龄全部死亡,而摄食组仔鱼在15日龄的存活率为69%.随着延迟投喂时间的延长,不同处理组鲢仔鱼在饥饿期间的全长特定生长率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均呈总体下降趋势;摄食组仔鱼在14日龄和30日龄的全长特定生长率均高于其他延迟投喂组.对形态比值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饥饿影响了鲢仔鱼的形态性状,饥饿组和摄食组形态上的差别主要是由头部形态和肌节高度差异引起;摄食组仔鱼从8日龄开始出现脊索弯曲,14日龄全部转入脊索弯曲期,而饥饿组仔鱼直到14日龄才首次出现脊索弯曲.研究表明,早期食物缺乏会对鲢仔鱼生长、形态和存活产生显著影响,在卵黄囊吸收完成的前后2d内建立初次摄食对仔鱼随后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研究可为鲢早期补充过程和种群补充机制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

关键词: 延迟投喂 不可逆点 生长 存活 鲢仔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粮中不同核黄素水平对日本沼虾生长性能和代谢机能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探究了日粮中不同水平核黄素对日本沼虾生长性能和代谢机能的影响。挑选1 200尾均重为(0.68±0.01) g的日本沼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重复50尾。配制6组半纯化饲料,测得其实际核黄素含量分别为3.91、20.53、49.18、87.80、169.61和326.66 mg/kg。于室内循环系统中进行为期10周的正式养殖实验。结果显示:(1) 169.61 mg/kg核黄素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血淋巴丙酮酸以及肝胰腺核黄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而采食量、饵料系数和血浆尿素氮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组。以增重率和肝胰腺核黄素含量为评价指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得出日本沼虾适宜核黄素需求量为165.25~180.31 mg/kg。(2) 169.61 mg/kg核黄素组的肝胰腺葡萄糖转运体2、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激素敏感性脂肪酶、谷氨酸脱氢酶与谷氨酰胺合酶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缺乏组和过量组。丙酮酸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mRNA表达量在169.61 mg/kg组达到谷值。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165.25~180.31 mg/kg的核黄素能够改善日本沼虾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并显著上调糖酵解、脂肪酸β-氧化和蛋白质合成等过程。本研究初步阐明了核黄素改善日本沼虾生长性能与代谢机能的分子机制,可为日本沼虾营养需求数据库构建及高效配合饲料的研发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 日本沼虾 核黄素 生长性能 代谢机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