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短期低温胁迫对'龙牧807'苜蓿幼苗生理代谢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苜蓿幼苗的低温胁迫生理响应机制,试验以‘龙牧807’苜蓿(Medicago Sativa L.‘Longmu 807’)幼苗为材料,对其进行低温(0℃,—2℃,—3℃,—4℃和—5℃)处理,每个温度处理2 h,分析不同低温胁迫对苜蓿幼苗叶片的渗透调节物质、膜质透性、膜氧化物质、抗氧化酶活性和代谢物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温度的增加,幼苗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3℃达到最大值;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过氧化氢含量、氧自由基产生速率、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呈升高变化趋势,在—5℃达到最大值;叶绿素、硝态氮含量和乙醇酸氧化酶活性呈降低变化趋势。通过对16个指标主成分分析,获得8个特征向量比较大的指标,对这8个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分析表明,‘LM807’苗期能耐受最低温度为—3℃。本研究中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相对电导率、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还原型谷胱甘肽与抗低温能力相关性比较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棕榈酸对绵羊单核巨噬细胞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棕榈酸(Palmitic acid,PA)是一种典型长链饱和脂肪酸,具有一定脂毒性,可引起细胞内过度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研究旨在揭示PA对绵羊单核巨噬细胞中炎性因子表达和氧化应激水平影响,探讨TLR4基因介导作用,分析亚麻酸(Linoleic acid,LNA)可能存在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在1 mmol·L-1PA处理4 h后,TLR4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IFN-γ、IL-1β、TNF-α、IL-6等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OS和iNOS等氧化相关指标显著升高(P<0.05),SOD、CAT、T-AOC等抗氧化相关指标显著降低(P<0.05)。利用TAK242抑制TLR4基因后,其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TNF-α和IL-6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极显著下调(P<0.01),ROS和iNOS表达水平下降、T-AOC表达水平升高(P<0.05)。PA与LNA共处理后,TLR4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TNF-α和IL-6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极显著下调(P<0.01),ROS和iNOS表达水平下降、T-AOC表达水平升高(P<0.05)。研究表明,PA处理后绵羊单核巨噬细胞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升高,TLR4基因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介导作用,LNA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PA诱发的细胞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
关键词: 绵羊 单核巨噬细胞 棕榈酸 TLR4基因 炎症 氧化应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水平青贮玉米秸秆对4~8周龄籽鹅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研究籽鹅日粮中青贮玉米秸秆的适宜添加比例.选取4周龄籽鹅1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鹅.A组日粮添加20%玉米秸秆粉,B、C和D组日粮添加青贮玉米秸秆,比例分别为20%、30%和40%,E组(对照组)籽鹅饲喂基础日粮.试验期4w.结果显示,C组籽鹅8周龄体重显著高于D组(P<0.05),总增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A和D组(P<0.05);C组籽鹅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显著低于E组(P<0.05);试验E组血清胆固醇(CHO)含量显著高于A组(P<0.05),极显著高于D组(P<0.01);B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高于C组和E组(P<0.05),A组血清ALP含量显著高于E组(P<0.05).研究表明,4~8周龄籽鹅全价料中添加30%青贮玉米秸秆效果较好.
关键词: 籽鹅;青贮玉米秸秆;生长性能;饲料报酬;血清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糜子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黑龙江省149份糜子种质资源的11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评价鉴定.结果表明:该批糜子种质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千粒重(2.06)、主茎高(2.02)、主穗长(2.02)、生育期(1.94)、单株粒重(1.79)、主茎节数(1.37),5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粒色(1.87)、花序密度(0.64)、穗型(0.64)、花序色(0.51)、穗分枝长(0.46);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粒重与穗型和花序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2.49%,第1主成分主要与穗型有关,第2主成分主要与生育期有关,第3主成分主要与籽粒性状有关,第4主成分主要与产量有关;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为10.0时将149份糜子种质划分为4类;筛选出20份具有早熟、矮秆、大穗的糜子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蛋白含量新位点qPRO-19-1的定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籽粒蛋白约为40%,是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之一。国产大豆主要用于食用,提高大豆蛋白含量是主要的育种目标。因此,发掘大豆蛋白含量相关基因,对开发分子标记并培育高蛋白食用大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低蛋白大豆品种中黄35为母本,以源自日本的高蛋白大豆十胜长叶为父本,构建了重组自交系(RIL,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s)群体。利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在3条染色体筛选出9个与蛋白含量相关的SSR标记,其中位于19号染色体的QTL尚未见报道。进一步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ADD)分析RIL群体F2:15和F2:16,在19号染色体重复定位了1个蛋白质含量相关QTL qPRO-19-1,位于分子标记SSR1938和SSR1959之间,LOD值分别为3.43和3.98,贡献率分别为7.81%和14.87%,高蛋白等位基因来自于高蛋白亲本十胜长叶。qPRO-19-1的定位区间长度为385 kb,共有注释基因36个。本研究定位了蛋白质含量相关的新位点qPRO-19-1,为大豆高蛋白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分子标记育种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益生菌对和牛种公牛血清生化指标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复合益生菌对和牛种公牛血清生化指标及免疫性能的影响,选取30头4岁、体重相近的纯种和牛种公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牛。试验采用前后自身配对设计以不同喂量饲喂复合益生菌,即试验前每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期3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50、80、100 g/(头·d)的复合菌制剂(有效成分为枯草芽孢杆菌≥1×109CFU/g、酿酒酵母≥1×108CFU/g)。试验前后采集血样并进行血清中生化指标、生长类激素指标和免疫指标测定。结果表明:100 g/(头·d)组添加后葡萄糖(GLU)含量显著低于添加前(P<0.05);50 g/(头·d)和80 g/(头·d)组复合益生菌组添加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含量分别显著(P<0.05)、极显著(P<0.01)低于添加前;50 g/(头·d)组添加后免疫球蛋白A (IgA)含量和白细胞介素-2 (IL-2)含量均显著低于添加前(P<0.05)。说明饲料中添加复合益生菌能够促进脂肪沉积,抑制促炎症因子的释放,减弱种公牛的炎症反应,减少对组织器官的伤害,进而提升种公牛的免疫机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及拮抗菌株筛选
《植物保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挖掘生防新资源,采用组织分离法从21种野生药用植物不同组织部位分离纯化内生真菌,以6种植物病原菌为靶标菌筛选拮抗菌株,并根据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对菌株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高效拮抗菌株对靶标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分离纯化的478株内生真菌中筛选出11株高活性拮抗菌株,分属于青霉属Penicillium、平脐蠕孢属Bipolaris、棘壳孢属Pyrenochaeta、镰孢属Fusarium、粒毛盘菌属Lachnum、垫壳孢属Coniella和Neonectria 7个属,其中青霉属占比最高,达36.36%。平皿对峙试验表明,棘壳孢菌12-R-5对灰葡萄孢表现出高效性和专一性,其对菌丝抑制率达66.67%。含药平皿试验表明,菌株12-R-5发酵滤液10倍稀释液对灰葡萄孢菌丝生长抑制率达100%,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菌株12-R-5 10倍发酵滤液处理灰葡萄孢10 h,孢子不萌发;100倍稀释液处理对孢子萌发抑制率为91.01%。显微镜观察发现,棘壳孢菌使灰葡萄孢菌丝扭曲变形,膨大肿胀及断裂,部分菌丝发生缢缩、消融现象。说明棘壳孢菌12-R-5菌株具有很好的生防潜力及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芽糙米多糖的结构解析及降糖活性分析
《中国食品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发芽糙米为试验材料提取发芽糙米多糖(GBRPs),对其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分析GBRPs不同组分的结构。使用紫外-可见光光谱法(UV-Vis)、凝胶渗透色谱(GPC)、高效液相色谱(HPLC)、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等分析方法测定各组分GBRPs的纯度、分子质量、单糖组成、化学键组成以及糖苷键结构,检测各组分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然后通过细胞试验明确抑制活性最强组分的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发芽糙米多糖经分离纯化出WPS、SPS-1、SPS-2和SPS-3 4个组分,其中WPS组分由鼠李糖、木糖、阿拉伯糖、甘露糖和葡萄糖组成,SPS-1组分由甘露糖、鼠李糖和葡萄糖组成,SPS-2组分由鼠李糖、阿拉伯糖、甘露糖和葡萄糖组成,SPS-3组分由由鼠李糖、阿拉伯糖、和葡萄糖组成。红外光谱分析显示:各多糖组分都含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WPS主要由吡喃型糖环构成,吡喃与呋喃型糖环存在于SPS中。核磁共振氢谱分析表明:WPS含有吡喃环的α-构型,α-和β-构型的呋喃、吡喃糖环存在于SPS中。SPS-1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最高,且能快速提高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的己糖激酶及丙酮酸激酶酶活力,模型细胞的糖原含量也显著提高,证明其具有降血糖活性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林可霉素在安格斯牛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动物医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林可霉素在安格斯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了解其在安格斯牛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以及排泄规律,选取5头安格斯牛,林可霉素以5 mg/kg剂量肌肉注射,于不同时间点静脉采集血液,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血液药物浓度,用非房室模型对药时数据进行分析。肌肉注射药动学参数为:消除半衰期(T1/2β)为3.75 h±0.65 h,达峰时间(Tmax)为0.37 h±0.21 h,达峰浓度(Cmax)为6.12μg/mL±0.34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为12.73μg/mL·h±0.57μg/mL·h,平均滞留时间(MRT)为3.78±0.19 h。结果表明,肌肉注射林可霉素后,林可霉素在安格斯牛体内吸收较快,消除较慢,达峰浓度较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荷斯坦奶牛不同地区、泌乳天数及胎次的产奶量校正系数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规模化牧场测定日数据进行分析,旨在估计不同地区305 d校正产奶量对应泌乳天数(DIM)的校正系数与胎次校正系数。利用Wood(不完全伽玛)模型对来自不同温度带9个参考群11 749头荷斯坦奶牛2010-2020年间的683 160条测定日产奶量拟合泌乳曲线,估计泌乳曲线参数,计算头胎牛和经产牛1~305 d泌乳天数对应的校正系数,分别分析参考群和验证群305 d校正产奶量和305 d实际累积奶量的差异;利用SAS 9.2中混合线性模型对1~6胎至少有前5个胎记录的牛估计305 d奶量的胎次效应值,并计算1~6胎各胎次的乘法校正系数;比较传统系数和新系数校正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1)参考群头胎牛和经产牛中,泌乳曲线方程的拟合度R2范围分别为0.4593~0.4913和0.5796~0.6341,泌乳高峰日分别为79~85和53 d,泌乳高峰奶量分别为33.1~34.4和46.0~48.6 kg;(2)对于参考群,头胎牛和经产牛校正系数分别在泌乳≥90 d和泌乳≥30 d基本趋于一致,头胎牛和经产牛泌乳≥60 d的305 d校正产奶量均趋近于305 d实际累积奶量,奶量差值分别在100和200 kg以内;(3)对于验证群的305 d校正产奶量,头胎牛泌乳≥150 d和经产牛泌乳≥180 d的泌乳天数校正系数适用性更佳,305 d校正产奶量与305 d实际累积奶量比值高于79%;(4)1~6胎的胎次校正系数分别为1.2121、1.0380、1.0063、1.0000、1.0220和1.0290;(5)与传统系数相比,新泌乳天数校正系数校正效果更好,头胎牛和经产牛新系数校正的305 d奶量较305 d实际累积奶量相差分别在900和700 kg以内;利用新胎次校正系数,2~4胎产奶量可较为准确地校正到5胎成年当量。本研究结果表明,定期更新305 d校正产奶量的泌乳天数与胎次校正系数,便于准确地将不同泌乳天数、不同胎次状态下泌乳牛的产奶量调整到同一基准上,从而更好地比较奶牛个体泌乳性能的高低,为牧场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奶牛 Wood模型 泌乳天数 305 d校正产奶量 校正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