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用GGE双标图分析苦荞品种的产量稳定性及试验地点相似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更准确有效地分析苦荞品种适应性,筛选优良苦荞品种和评价试验地点,为苦荞品种推广应用和区域试验试点的科学布局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变异分析和GGE双标图对国家区域试验中第8轮苦麦区域试验的生育期、株高、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千粒质量及产量进行分析。【结果】(1)参试品种(系)在生育期、株高、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4个性状上的平均值表现为北方高于南方,而千粒质量和产量的平均值表现为南方高于北方。参试品种(系)间各个性状的变异小,稳定性较好,但类型不丰富。(2)南、北方各有其适宜的高产稳定品种。云荞67、昭苦2号、西苦7-3为适宜于南方的高产稳产品种;西农9940、凉苦-4和威苦02-286为适宜于北方的高产稳产品种。【结论】利用GGE双标图可以对试验地点分组,但对于试验点的评价和取舍要结合地理环境条件进行客观分析。


瘤胃脂肪分解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构建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定量测定瘤胃脂肪分解菌,试验构建了脂肪分解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标准品及标准曲线。提取瘤胃微生物总DNA,以脂肪分解菌16S r DNA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回收PCR产物,与PMD19-T Vector连接并转化大肠杆菌。阳性重组质粒经PCR和测序鉴定后,将提取的质粒DNA进行梯度稀释并作为模板,利用荧光定量PCR反应做出标准曲线。结果显示:PCR产物与目的基因的相似性大于99%,以不同稀释度的重组质粒为模板获得的荧光定量PCR扩增曲线差异明显,构建了相关系数接近1的标准曲线,且熔解曲线峰值单一。试验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可用于瘤胃脂肪分解菌的定量检测,为进一步研究该菌在反刍动物瘤胃发酵中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瘤胃脂肪分解菌 实时荧光定量PCR 标准品质粒 标准曲线


赤峰地区谷田除草剂防效初探
《吉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峰红谷为材料,选用5种除草剂对谷田杂草防效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各除草剂对杂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株防效上,喷药10 d、25 d时,浓度为200 g/667m~2的谷友、150 g/667m~2的莠去津效果最好;在株高上,莠去津相对于其他药剂的影响较为明显;在产量表现上,浓度为150 g/667m~2的2,4-D丁酯、谷友以及氟乐灵之间无显著差异性,但是150 g/667m~2的2,4-D丁酯较150 g/667m~2的莠去津显著升高。


贮藏时间对沙柳混合发酵饲料发酵品质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针对沙柳混合发酵的发酵品质变化进行研究。按不同沙柳比例(36.44%和67.08%)调制成2组混合发酵饲料,分别用FF1和FF2表示,在各组中添加等量的复合菌剂,考察发酵饲料在贮藏1、3、5、7、10、12、15、22、30、45、60 d时发酵饲料的感官品质、pH值、有机酸含量及组成、氨态氮/总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FF1和FF2组感官品质无明显变化,均属于优良发酵饲料;经过60 d的贮存,干物质(DM)和pH值显著降低(P<0.05);乳酸和乙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FF1组和FF2组分别在贮存15 d和45 d后检测到丙酸,且增长缓慢;整个发酵过程中均未检测到丁酸;FF1组和FF2组的氨态氮/总氮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先升高后降低,FF1和FF2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感官评定和发酵品质指标,确定在贮藏30 d后沙柳混合发酵饲料趋于稳定,且FF2组的发酵效果与FF1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不同抗性油菜品种接种黑胫病菌防御酶活性变化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油菜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及活性变化规律与黑胫病侵染过程、品种抗病性的关系,揭示不同油菜品种对黑胫病菌的抗病机制。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并比较分析抗、感品种接种前后,各种防御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接种前,抗病品种的POD、PPO、CAT活性高于感病品种,PAL、SOD活性则与感病品种相近。接种后抗病品种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5种防御酶活性均迅速升高而达到峰值,且其酶活性增加量显著大于感病品种;而感病品种防御酶的活性或增幅较小或较抗病品种滞后。黑胫病菌可以诱导油菜体内5种防御酶活性变化,POD、PPO、CAT、PAL、SOD的酶活性与油菜的抗病性具有正相关关系,这些防御酶活性峰值出现的高低与早晚,可作为早期鉴定油菜抗黑胫病的生理指标。


半舍饲小尾寒羊腐蹄病的诊治
《中国兽医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羊腐蹄病是由坏死梭杆菌和结状梭形杆菌感染,引起蹄部组织发炎、坏死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在赤峰地区偶有散在发生,临床上表现不同程度的跛行,发病羊只蹄部发热、肿胀、化脓乃至坏死,若不及时有效防治,可因行走不便,采食困难,体质急骤下降,继发其他疾病而死亡。报告一起半舍饲小尾寒羊腐蹄病的诊治情况如下。1发病情况2013年7月中旬,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3户养羊户饲养的437只半舍饲小尾寒羊陆续出现


20~35kg巴美肉羊育肥羊蛋白质需要量参数的研究
《饲料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解决在传统肉羊养殖中,特别是地方肉羊品种养殖过程中存在的蛋白质营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饲料蛋白质浪费的问题,试验以20~35 kg巴美肉羊公羔为研究对象,将肉羊的蛋白质需要分解为维持蛋白质需要加生长蛋白质需要,通过消化代谢试验测定日粮中蛋白质的消化率,通过饲养试验和比较屠宰试验得到的体质量、蛋白质摄入量及蛋白质沉积量等数据建立回归模型,推算出巴美肉羊公羔的蛋白质需要量。试验得出:20~35 kg巴美肉羊公羔的维持氮需要量为292 mg/kg0.75,维持净蛋白质需要量为1.83 g/kg0.75,维持可消化蛋白质需要量为3.86 g/kg0.75。研究确定体质量为20~35 kg巴美肉羊公羔,日增质量为100~400 g阶段的净蛋白质需要量,为巴美育肥羊的科学饲喂提供理论依据。


油菜pgip基因去信号肽片段在毕赤酵母中的分泌表达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PGIP蛋白与PG的互作及pgip基因在油菜抗黑胫菌病中的作用,根据Gen Bank中油菜pgip9、pgip15CDS序列设计引物,并去掉信号肽序列,以接种黑胫病病原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菌株NM-1)7 d后油菜叶片总RNA反转录的c DNA为模板,PCR扩增出pgip9、pgip15除信号肽以外的编码区片段,并克隆到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 PICZαA中构建重组质粒p PICZαA-pgip9、p PICZαA-pgip15。重组质粒经单、双酶切、菌落PCR筛选鉴定后热激化法转化酵母细胞PMAD16,再经ZeocinTM的YPD平板和菌落PCR筛选鉴定,经甲醇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均在36~37 k Da处出现单一的蛋白条带,蛋白分泌表达成功。通过对pgip基因的体外表达,为探讨PGIP蛋白与PG的互作及pgip基因在抗油菜黑胫菌病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 Leptosphaeria biglobosa pgip 去信号肽 毕赤酵母 分泌表达


硝酸盐胁迫对玉米幼苗氮同化相关酶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硝酸盐胁迫对玉米幼苗生长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郑58、郑单958和昌7-2为研究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方法,在不同浓度硝酸盐胁迫下,对3个品种的幼苗进行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测定。揭示了玉米幼苗在适宜、高、低浓度硝酸盐供应条件下3种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硝酸盐浓度2.00 mmol/L时,根系和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低,说明该浓度范围可以作为玉米幼苗适宜培养浓度。低(0.02,0.20 mmol/L)、高(10.00,20.00 mmol/L)浓度硝酸盐条件下,SOD活性明显上升,杂交系郑单958体内SOD活性明显高于亲本郑58和昌7-2品种(P<0.05),说明郑单958品种在胁迫条件下有较高的自我保护作用。低硝酸盐浓度(0.02,0.20 mmol/L)时,随着硝酸盐供应浓度的增加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增强;高硝酸盐浓度(10.00,20.00 mmol/L)时,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下降。叶片NR活性下降程度小于根系,说明硝酸盐供应变化对根系影响较大。父本昌7-2对硝酸盐的还原作用明显弱于母本郑58和子代郑单958,尤其在胁迫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P值均<0.05)。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变化趋势与硝酸还原酶活力基本相似。
关键词: 玉米 硝酸盐胁迫 硝酸还原酶 谷氨酰胺合成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