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露香梨采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真菌侵染造成的腐烂是影响玉露香梨采后贮藏的主要因素.为明确导致玉露香梨采后腐烂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对其采后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确定其种类,并明确在不同温度、pH、碳源和氮源条件下病原菌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Alternaria alternata、Aspergillus、Penicillium polonicum和Fusarium是导致玉露香梨采后腐烂的主要病原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Fusarium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而Aspergillus和Penicillium polonicum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5~35℃和20~25℃;Alternaria alternata和Aspergillus的最适生长pH分别为6~10和7,而Penicillium polonicum和Fusarium最适生长pH则均为5~7;Alternaria alternata和Penicillium polonicum的最适生长碳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甘露醇,Aspergillus和Fusarium最适生长碳源为麦芽糖;Alternaria alternata、Aspergillus和Fusarium最适生长氮源为牛肉膏,而Penicillium polonicum最适生长氮源为蛋白胨.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RPA-LFD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植物病理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是为害我国甘薯和马铃薯的一种重要植物病原线虫,也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为实现对该线虫的准确、快速且可视化的检测,本研究以马铃薯腐烂茎线虫rDNA-ITS序列为靶标构建了重组酶聚合酶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RPA-LFD)的可视化快速检测体系。该体系可在39℃条件下15 min内特异性地完成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检测,对A型(甘薯种群)和B型(马铃薯种群)单头线虫(J4)的检出底限均为3 125-1头线虫,可以直接对土壤和甘薯茎中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进行检测,灵敏度可达1头(J4)/10 g土壤和1头(J4)/2 g甘薯茎组织。该体系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结果可视,可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早期预警和口岸检疫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侧流层析试纸条 rDNA-ITS 可视化快速检测


基于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及多成分定量的蒲公英质量评价研究
《中草药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建立蒲公英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优化指纹图谱测定条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对不同产地蒲公英进行质量评价,为蒲公英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蒲公英主要有效成分的制备工艺。采用Mars ODS-AQ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0.2%磷酸水溶液(35∶65)为流动相,等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 mL/min;检测波长323 nm;进样量10μL;柱温30℃;检测时间为12 min;对10个不同产地的30批蒲公英建立HPLC指纹图谱,并对5个成分含量进行测定,通过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对蒲公英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蒲公英主要有效成分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料液比1∶55、甲醇体积分数72%、超声温度80℃、超声时间79 min,在此条件下OD值为0.93。建立了蒲公英HPLC指纹图谱,30批蒲公英的相似度在0.647~0.980,标定6个共有峰,指认出5个色谱峰。单咖啡酰酒石酸、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菊苣酸质量分数分别为0.426%~1.856%、0.007%~0.117%、0.023%~0.101%、0.003%~0.025%、0.311%~1.412%。聚类分析将10个产地的蒲公英分为4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和沈阳产地的质量较优,并确定单咖啡酰酒石酸、绿原酸、咖啡酸和菊苣酸可作为蒲公英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结论 确定了蒲公英主要有效成分最佳制备工艺,提取率远高于药典方法。建立的蒲公英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含量测定及化学模式识别法准确、高效、全面地评价蒲公英质量,为蒲公英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关键词: 蒲公英 指纹图谱 单咖啡酰酒石酸 绿原酸 咖啡酸 阿魏酸 菊苣酸 化学模式识别 质量评价


不同采收时期酸枣品质的积累规律
《河北农业科学 》 2022
摘要:研究酸枣农艺性状的变化以及品质指标的积累规律,可以为酸枣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及采收时间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2020年7月中旬至9月底,在河北省邢台市大约每15 d采收1次酸枣叶和酸枣果实,共取样6次,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酸枣的农艺性状,并利用液相色谱仪测定了酸枣叶、酸枣肉和酸枣仁的皂苷A和斯皮诺素含量.结果表明: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酸枣果实的快速生长期,其各组成部位的物质均快速积累,其中百果重在8月中旬达到最高,百核重在9月下旬达到最高,而百仁重在9月中旬即达到最高且之后一直保持在最高水平.7月中旬至9月底,酸枣叶、酸枣肉、酸枣仁的皂苷A含量分别为0.036%~0.056%、0.031%~0.042%和0.041%~0.080%,其中,酸枣叶的指标值除9月底外其他时间均超过0.04%,酸枣肉的指标值除8月中下旬外其他时间均低于0.04%,而酸枣仁的指标值始终高于0.04%且自9月中旬开始一直稳定在0.08%的最高水平;斯皮诺素含量分别为0.134%~0.145%、0.058%~0.086%和0.098%~0.142%,其中,酸枣肉的指标值除8月上旬外其他时间均达不到《中国药典》的含量要求(0.08%),酸枣仁的指标值在7~8月超过0.13%、9月底虽降至最低但仍能达标,酸枣叶的斯皮诺素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但同一采收时期指标值始终最高.酸枣叶的开发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其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采收时药用价值更高;以收获酸枣仁为目的时,酸枣果实的适宜采收期为9月中下旬.


不同硬度西瓜果皮的转录组测序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西瓜果皮硬度不同的相关分子机制,挖掘西瓜果皮硬度相关的关键基因提供理论基础,以生育期相似但果皮硬度差异显著的高硬度(901)4-1-1-M和低硬度BSH为试验材料,选取果皮硬度差异最大时期即西瓜授粉30 d后的果皮,利用Illumina HiSeqTM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的PCR技术对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转录组测序共筛选获得108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555个,下调表达基因530个.GO富集分析表明,1085个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中的细胞壁、细胞外围、外部封装结构、胞外区、四吡咯骨架、氧化还原酶活性、转移酶活性、果胶酯酶活性等功能类别.KEGG富集分析表明,Cla97C04G075800、Cla97C02G044950、Cla97C09G165820、Cla97C10G195660、Cla97C01G025380等19个差异基因被注释富集程度最高的苯丙烷代谢通路,该路径最终形成木质素、5羟基愈创木酚木质素、愈创木酚木质素和对羟基苯酚木质素代谢物,qRT-PCR和转录组测序数据相关系数R2为0.791,证明转录组试验数据可靠,从转录水平解释了(901)4-1-1-M和BSH西瓜果皮硬度存在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西瓜 果皮硬度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苯丙烷 木质素


灰葡萄孢对氟唑菌酰羟胺不同敏感型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农药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灰葡萄孢对氟唑菌酰羟胺不同敏感型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差异,将9个不同敏感型菌株在无药PDA平板上继代培养10代后,测定其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在PDA平板和离体叶片上测定了其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和致病性,以及其对温度、pH值和葡萄糖的敏感性,并对其编码琥珀酸脱氢酶的SdhA、SdhB、SdhC和SdhD 4个亚基基因进行了克隆与测序.结果显示:从田间获得的2个低抗菌株、2个中抗菌株和2个高抗菌株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变异指数在0.60~1.15之间,而通过室内药剂驯化获得的高抗菌株BLH5F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变异指数为0.23;除低抗菌株WP8的菌丝生长速率显著低于2个敏感菌株,以及中抗菌株WP6和高抗菌株WPE9的产孢量显著低于2个敏感菌株外,其余各抗性菌株在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和致病性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整体而言,7个抗性菌株在对温度、pH值和葡萄糖的敏感性方面与敏感菌株无显著差异.基因克隆及测序结果表明,室内药剂驯化获得的高抗菌株BLH5F SdhB基因的272位由组氨酸变为了精氨酸(H272R),田间获得的低抗、中抗和高抗各2个菌株均为SdhB基因的225位由脯氨酸变为了亮氨酸(P225L).综合分析表明,灰葡萄孢对氟唑菌酰羟胺不同敏感型菌株具有相似的适合度.因此,推测在药剂的选择压下,抗氟唑菌酰羟胺的灰葡萄孢菌株在田间容易形成优势种群.
关键词: 灰葡萄孢 氟唑菌酰羟胺 抗性菌株 敏感性 生物学特性 SdhB基因


饲料中添加蒲公英对蛋鸡生产性能、蛋营养品质、血清抗氧化能力及肝脏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蛋鸡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蒲公英对生产性能、蛋营养品质、血清抗氧化能力及肝脏的影响.选用300只20周龄体况良好、体重和产蛋率接近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在各组蛋鸡饲粮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5%、1.0%的蒲公英.试验期64 d.结果 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蛋鸡的产蛋率、平均蛋重、平均日采食量及料蛋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试验初期相比,试验末期各组的全蛋粗蛋白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97%、2.22%、2.24% (P<0.05),试验组卵磷脂含量分别增加4.27%、4.26% (P>0.05),试验组胆固醇含量分别降低0.45%、1.02% (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蛋鸡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分别增强0.48%、13.0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强5.99%、16.80%,且1.0%蒲公英组二者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5%蒲公英组(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增强20.84%、24.34%(P<0.05),谷胱甘肽(GSH)含量分别提高8.27%、8.78% (P>0.05);丙二醛(MDA)含量分别显著降低25.41%、29.76% (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蛋鸡肝脏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分别降低5.43%、1.55% (P>0.05),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分别降低1.12%、6.52% (P>0.05),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分别提高2.97%、4.82%(P>0.05),乳酸脱氢酶(LDH)酶活性分别提高1.19%、3.68% (P>0.05).研究表明,饲粮中添加一定水平蒲公英可以改善蛋鸡生产性能、蛋营养品质,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对肝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大豆单锌指蛋白基因GmSZFP的克隆及其在SMV与寄主互作中的功能
《中国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由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引起的大豆花叶病是世界性大豆病害之一,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研究GmSZFP在大豆与SMV互作过程中发挥的功能,为深入探讨其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大豆品种冀豆7号与SMV毒株SC-8、N3组成的亲和、不亲和组合为试验材料,运用生物信息学预测GmSZFP的分子结构特征;以酵母转录激活试验检测其转录因子活性;借助实时定量PCR(RT-qPCR)验证GmSZFP在大豆与SMV互作中转录水平的表达特征;结合VIGS技术探究GmSZFP在大豆与SMV互作过程中的功能.[结果]通过PCR克隆GmSZFP的CDS区,序列全长为1 071 bp;氨基酸序列分析和酵母转录激活试验发现GmSZFP为C2H2型锌指蛋白转录因子,且具有转录激活活性;RT-qPCR结果显示,GmSZFP受SMV的强烈诱导,在亲和组合与不亲和组合中的表达模式不同,在不亲和组合中,GmSZFP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表达趋势,其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亲和组合,若在接种病毒前给叶片预注射咪唑,GmSZFP的表达水平降低,并与亲和组合相近,说明GmSZFP在转录水平响应SMV的侵染并受胞内H202信号调控;利用VIGS技术沉默GmSZFP后,发现接种部位胼胝质的积累水平较对照大大降低,RT-qPCR检测胼胝质合酶基因GmGSL7c和GmGSL12b的表达量较对照降低,胼胝质水解酶基因BG的表达量较对照增加;在基因沉默植株叶片上点接种SMV后72 h,病毒向外扩散至2 mm,在96 h时病毒扩散至3 mm,而对照组叶片在接种点外始终未能检测到SMV外壳蛋白CP的表达;摩擦接种SMV后10 d,在基因沉默植株的上位叶表现出花叶、失绿和卷曲等感病症状,并检测到CP的表达,说明沉默GmSZFP后,SMV在胞间扩散和长距离运输的能力均增强.[结论]大豆GmSZFP是典型的C2H2型单锌指蛋白,GmSZFP在大豆抵抗SMV侵染过程中发挥正调控作用.
关键词: 大豆花叶病毒 单锌指蛋白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VIGS) 功能分析


核桃JrCOR413基因家族鉴定与表达分析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核桃COR413基因家族在响应冷胁迫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在核桃全基因组筛选并鉴定COR413家族基因,对该家族成员进行结构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核桃COR413基因家族包含6个基因,编码7条蛋白,分布在4条染色体上,开放阅读框为549~804 bp,翻译蛋白范围为182~267个氨基酸,等电点为8.15~9.93,全部为碱性稳定蛋白;含有典型的WCOR413高度保守的结构域。聚类分析发现,该类基因可与拟南芥高度同源,并分为2个亚组。在低温胁迫48 h后经转录表达分析,JrCOR5在2个核桃品种中显著升高,并且在花器官和嫩茎转录表达较高;结合qPCR分析,JrCOR5在冷胁迫48 h显著升高,达到90倍以上。因此,推测JrCOR5可能在核桃响应冷胁迫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将为解析核桃JrCOR413基因家族成员在响应冷胁迫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核桃 冷胁迫 COR413基因家族 表达分析


中国板栗主产区果实后熟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特征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解析板栗后熟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oluble solid content,SSC)的变化特征,为明确不同品种的最佳食用期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10个板栗主产区的150个品种(系)为对象,对采收后后熟期的果实SSC相关指标进行监测,比较各品种指标差异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1)板栗SSC变化在后熟期可分为2个阶段,其一是迅速增长阶段(采收后0~20 d),平均上升速率为51.52%,是SSC积累高峰期;其二是缓慢增长阶段(采收后21~60 d),平均上升速率为10.98%。(2)板栗SSC峰值范围为18.35%~31.59%,成熟时北方板栗品种SSC略低于南方品种,但北方板栗品种SSC在后熟期增长速率更快、持续时间更长,峰值含量也普遍高于南方品种,尤以河北燕山板栗表现最为明显。(3)筛选获得高甜、早甜的板栗品种资源15份,可作为优良育种亲本或优异种质在板栗糖类遗传改良中加以利用。【结论】本研究明确了板栗后熟过程中SSC的变化特点,为板栗风味、货架期和食用期的科学评价提供了参考,并筛选出早甜、高甜的板栗资源作为优良育种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