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华北平原基于麦玉轮作的粮薯、粮豆轮作模式碳足迹评价
《华北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1年2熟长期复种连作导致的低效益、高碳排问题,以及面临保障口粮安全的艰巨任务,基于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加入甘薯和大豆形成粮薯、粮豆2年轮作模式,以期构建适宜该区域的稳粮、高效、生态种植制度。试验于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宁晋基地进行,以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玉米(麦玉模式)为对照,设置冬小麦-夏玉米→冬闲-春甘薯(粮薯模式)和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大豆(粮豆模式)2种轮作模式,同时进行年际内重复,即冬闲-春甘薯→冬小麦-夏玉米和冬小麦-夏大豆→冬小麦-夏玉米。分析各轮作模式周年当量产量、碳排放和碳足迹差异。结果表明:与麦玉模式相比,粮薯模式的周年当量产量平均增加了29.10%,而粮豆模式的周年当量产量平均降低了6.03%。粮薯和粮豆模式显著降低了由农资生产、运输等过程导致的间接排放,主要降低了由化学氮肥和灌溉耗电导致的碳排放,比对照模式分别降低了40.5%和14.9%。与对照模式相比,粮薯和粮豆模式由氮肥施用导致的N2O直接排放量分别降低50.0%和32.4%,氨挥发间接排放量分别降低50.0%和29.6%,氮淋洗间接排放分别降低50.0%和26.4%。麦玉模式、粮薯和粮豆模式的周年总碳排放分别为13 361.4,7 468.2,10 315.0 kg/hm~2。粮薯和粮豆模式的周年总碳排放比对照模式分别降低了44.1%和22.8%。与对照模式相比,粮薯和粮豆模式的单位面积碳足迹分别降低了44.1%和22.8%,单位生物量碳足迹分别降低了29.7%和9.4%。综上,将甘薯和大豆加入基于麦玉模式的轮作系统中可降低系统周年碳足迹。因此,从农田系统减排角度,粮薯和粮豆轮作模式可作为华北地区部分替代传统麦玉轮作的理论推荐模式。


2019-2021年全国棉花生产表观成本、产值和收益监测报告
《中国棉花 》 2022
摘要:科学核算棉花生产成本、产值和收益对全面、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棉花生产所处的状态和实际水平,研究获得大量背景值对深入了解当前全国农情、棉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结果表明: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全国棉花生产(不包括轧花加工)每666.67 m2表观总成本分别为2012.61元、2059.10元和2194.89元,每666.67 m2表观主产品产值分别为2156.26元、2584.65元和3526.47元,每666.67 m2表观纯收益分别为143.64元、525.55元和1331.58元,都呈现上涨趋势,表明植棉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回报;受气候变化和市场价格影响,年际间植棉生产波动大,稳定性差,相关补贴对稳定植棉收益具有重要功能.3年每千克皮棉表观生产总成本分别为14.61元、13.87元和16.98元,每千克物化成本分别为8.35元、7.95元和10.22元,整体上我国棉花仍具有较强竞争力.为加快建设棉花强国,提高棉花竞争力,应不断提高单产水平,进一步改善品质和降低成本.分析显示,经过棉区布局结构的不断调整和非均衡的价格支持政策,全国棉花生产形成中低投入、中低产出和中低效益,中等投入、中等产出和中等收益,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效益几种层次分明的类型,对找准不同生态区棉花的科技进步、科技兴棉、科技服务的着力点,政策支持和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方向目标具有借鉴指导意义.本调查研究方法及其结果对《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的棉花成本收益具有重要补充作用,可为修订农产品成本收益调查表、改进分析方法提供重要参考.


我国落叶果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技术60年研究进展
《植物保护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落叶果树是指秋末落叶的一类果树,是我国重要的农林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果树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种植面积的扩大,虫害对果树产业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加入到果园害虫防治的队伍中,并在果园害虫绿色防控方面获得了一批新技术,取得了一些新成果。为持续推动果树虫害防治新理念的落实,该文统计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落叶果树虫害防治相关研究论文的发表情况,综述了落叶果树主要害虫的演变,总结了60年来落叶果树害虫防治理念及技术的转变。展望未来,害虫智能化精准识别与种群动态监测、害虫生态调控、害虫遗传调控以及基于纳米材料的RNA杀虫剂等新技术正推动果园害虫监测防控体系的不断创新。


性诱剂与种衣剂联合应用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河北农业科学 》 2022
摘要:亚洲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为制定玉米螟安全、高效的绿色防控技术方案,2018~2019年连续2a开展性诱剂与种衣剂联合应用防治玉米螟的田间试验,并比较了不同剂量种衣剂拌种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18年玉米乳熟期单个诱捕器诱捕的玉米螟成虫数量为11.61~16.77头;2019年成虫诱捕数量显著降低,单个诱捕器诱捕量为2.14~3.05头.每100 kg玉米种子用400 mL种衣剂拌种效果最好,大喇叭口期玉米受害株率为0.16%,防治效果达到85.45%;2018年、2019年乳熟期玉米螟幼虫防治效果分别为47.31%和61.11%,2019年单个玉米穗的玉米螟幼虫平均虫量较2018年减少89.78%.连续应用性诱剂和诱捕器可以持续控制玉米螟的种群数量,而且播种时适当提高种衣剂的使用剂量能有效减轻玉米螟的为害.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种衣剂;性诱剂;防治技术


产业集群背景下河北省武安市谷子产业集中度及竞争力分析
《河北农业科学 》 2022
摘要:基于2009~2019年研究区域的面源数据,运用区位商指数、集中系数、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对研究区域内武安市、磁县、涉县的谷子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武安市LQ和CC均>1,且明显高于磁县和涉县,其中区位商呈现"∩"型趋势发展,说明谷子产业集中化程度高,地理优势明显,在研究区域内处于领先地位,但近年来区位商优势有所削弱;EAI、SAI和RCCA均>1,且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说明武安市谷子产业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以及综合比较优势较其他2个地区具有明显优势,产业正在朝着集中化、规模化的高水平方向发展.提出加强种业创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推进原粮基地建设,实行标准化生产;开展精深加工,打造高端差异化产品;深挖文化价值,多渠道唱响品牌的对策建议.


果实表面蜡质合成及乙烯和APETALA2/乙烯响应因子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蜡质在保持果实良好外观、品质和营养成分,延缓果实衰老和延长果实货架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乙烯作为重要的果实激素,参与胁迫信号响应并调控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衰老进程。目前,果实蜡质合成与转运途径被逐步阐明,同时参与该途径的蜡质合成酶和转运蛋白编码基因也在逐步被鉴定并完成功能验证,这些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到乙烯和乙烯信号系统的调控。因此本文重点综述了果实蜡质的合成和调控,乙烯调控园艺作物果实蜡质合成,APETALA2/乙烯响应因子(APETALA2/ethylene-responsive factors,AP2/ERFs)调控模式植物、农作物和园艺作物果实蜡质合成等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调控果实蜡质合成的结构基因和AP2/ERFs转录因子的分析提供参考。
关键词: 果实蜡质 合成途径 乙烯 APETALA2/乙烯响应因子转录调控


盐胁迫对樱桃番茄风味品质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盐分胁迫对樱桃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var.cerasiforme Alef)风味的影响,本研究以樱桃5号为试验材料,探究了不同含盐量[T1:0.05 g·kg-1(CK)、T2:1.5 g·kg-1、T3:3 g·kg-1、T4:4.5 g·kg-1、T5:6 g·kg-1]土壤条件下果实糖、酸、氨基酸、芳香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处理果实中果糖和葡萄糖含量较高,占糖类物质总量的94.88%~95.97%;盐胁迫能促进果实中糖类物质的积累,其中果糖在T5含量最高,较对照增加了18.34%,葡萄糖在T3含量最高,较对照显著增加了29.06%.果实中有机酸以柠檬酸和苹果酸为主,占总量的88.30%~91.60%,随着盐分的增加有机酸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柠檬酸和苹果酸含量均在T3最高,分别较对照显著增加了61.40%和129.90%,且有机酸总含量是对照的1.71倍.盐胁迫对樱桃番茄的氨基酸含量也有一定影响,盐胁迫处理果实中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较高;除蛋氨酸外,各氨基酸含量均以T3最高.各处理果实中共检出47种芳香物质,其中醛类12种、酮类5种、醇类14种、酯类3种;盐胁迫处理番茄果实中芳香物质的种类较多,且相对含量高,其中2-已烯醛、香叶基丙酮、2-异丁基噻唑含量与对照有明显差异,是盐胁迫下影响番茄风味的重要芳香物质.本研究结果为盐胁迫提升樱桃番茄风味品质提供了数据支撑.


张家口坝上地区不同禾草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评价
《草原与草坪 》 2022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在张家口坝上地区种植的禾草,揭示不同禾草的生产潜力,以丰富人工草地建植,提升草地生产力,通过随机区组试验,比较了不同禾草的产量性状、农艺性状、营养成分指标,并采用隶属函数和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及粗饲料分级指数(G rading Index)对不同禾草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禾草的各性状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扁穗冰草(A gropyron cristatum)、细茎冰草(A gropyron trachycaulum)(牧丰)、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干草产量能达到2400 kg/hm2以上,相对较高;紫羊茅(Festuca rubra)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原野)粗饲料分级指数在21.50以上,营养品质优良;综合评价表明,老芒麦和披碱草(Elymus)(垂穗二级)的草产量及品质较好,在张家口坝上地区可优先利用.


陆地棉高品质分离群体中纤维产量和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棉花 》 2022
摘要:为了进一步揭示高产优质棉花品种的纤维产量和品质性状之间的遗传关系,筛选高产优质的陆地棉新品系,以纤维品质优异的中棉所127与高产的中棉所60杂交并自交构建的F2、F2:3分离群体和重组自交系F6:8群体为材料,运用简单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对纤维产量与品质性状进行分析评价.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在3个群体中均与衣分呈极显著负相关,断裂比强度在2个低世代群体中均与衣分呈极显著负相关,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在3个群体中均和断裂比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铃重与其他各性状在3个群体中的相关性差异较大.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中,F2和F2:3群体断裂比强度均与衣分呈负相关关系.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F2群体中,断裂比强度对衣分的直接负效应最大;F2:3群体中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对衣分的直接效应均为负,其中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的直接效应最大.综合简单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结果认为,主要的品质性状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与产量性状衣分存在负相关关系.进一步通过对重组自交系F6:8群体和F2、F2:3分离群体的表型数据分析,筛选出8个从低世代分离群体到重组自交系群体均表现稳定,衣分较高,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在29.10 mm以上、断裂比强度在29.80 cN·tex-1以上的优质品系,为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的选育及基础研究提供了资源材料.
关键词: 陆地棉 纤维品质 遗传多样性 简单相关分析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通径分析 分离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