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抗菌肽NZ2114对来源于奶牛乳房炎的无乳链球菌及其生物膜的消杀作用
《中国畜牧兽医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抗菌肽NZ2114对无乳链球菌的体外抑制效果和相关机制,本试验以无乳链球菌ATCC 13813为研究对象,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杀菌动力学、抗生素后效应和电镜学试验对抗菌肽NZ2114杀菌特性和杀菌机制进行评价,并进一步分析其对无乳链球菌生物膜和持留菌的抑制和消除作用.结果显示,NZ2114对无乳链球菌ATCC 13813的MIC为0.23μmol/L,对3株奶牛乳腺炎临床分离菌株CAU-FRI 1、2和3的MIC均为0.11μmol/L,万古霉素对以上4株受试菌株的MIC值均为0.67μmol/L,因此NZ2114的抗菌活性是万古霉素的2.91和6.09倍.同时,2×MIC、4×MIC浓度的NZ2114可在0.5 h内杀灭99.9%细菌,且持续药效作用可达270 min.扫描电镜结果显示,NZ2114处理后,细菌表面出现皱缩甚至破裂,细菌产生的生物膜消除.NZ2114在2×MIC下,24 h对早期生物膜抑制率为99.9%;在32×MIC下,24 h对成熟生物膜消除率达99.9%.此外,NZ2114在16×MIC时,对生物膜内的菌体具有99.9%以上的杀灭效果;万古霉素无法清除的持留菌经0.5×MIC的NZ2114处理后,也可以达到99%以上的消除率.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NZ2114处理后的生物膜厚度从28.48μm减少到10.32μm,证明了其强效杀菌和抑制生物膜的作用.上述结果表明,NZ2114对无乳链球菌ATCC 13813杀菌活性高、速度快、抑制/去除生物膜能力强,并对膜内菌及持留菌具有高效杀菌作用,且作用显著高于万古霉素.因此,NZ2114具有开发成为治疗由无乳链球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新型制剂的潜力.
关键词: 抗菌肽NZ2114 奶牛乳房炎 无乳链球菌 杀菌活性 生物膜


设施蔬菜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天津市西青区基地日光温室蔬菜不同施肥模式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对设施蔬菜土壤线虫总数、群落结构和生态指数的影响,为构建健康的土壤动物区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定位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1)全部施用化肥氮(4/4CN);2)3/4化肥氮+1/4猪粪氮(3/4CN+1/4MN);3)2/4化肥氮+2/4猪粪氮(2/4CN+2/4MN);4)1/4化肥氮+3/4猪粪氮(1/4CN+3/4MN);5)2/4化肥氮+1/4猪粪氮+1/4秸秆氮(2/4CN+1/4MN+1/4SN);6)2/4化肥氮+2/4秸秆氮(2/4CN+2/4SN),各处理为等氮磷钾设计.第16茬(土壤消毒后)和第18茬(土壤消毒1年后)蔬菜(春茬番茄)拉秧后,分别采集0—5、5—10和1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线虫相关指标.[结果]1)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0—5、5—10和10—20 cm土层土壤线虫总数均高于单施化肥模式,平均分别增加16.8%、31.8%和11.2%;配施高量有机肥模式(1/4CN+3/4MN)和配施秸秆模式(2/4CN+1/4MN+1/4SN、2/4CN+2/4SN)各土层线虫总数相对较高,较单施化肥模式分别提高12.1%~26.4%、34.3%~42.8%、13.2%~18.3%.2)与单施化肥模式相比,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尤其是配施高量有机肥模式和配施秸秆模式可提高0—5和5—10 cm土层土壤有益线虫(食细菌、食真菌和捕食/杂食性线虫)营养类群个体数量,其中0—5 cm土层上述线虫营养类群个体数量平均分别增加13.0%、7.4%和26.7%,5—10 cm土层平均分别增加35.5%、20.2%和56.5%.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0—5和5—10 cm土层土壤有害植食性线虫数量虽均高于单施化肥模式,但其相对丰度均低于单施化肥模式,平均分别降低6.3%和13.1%.3)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尤其是配施高量有机肥模式和配施秸秆模式,MI值、WI值、EI值和SI值均高于单施化肥模式,0—5 cm土层平均分别增加3.9%、11.5%、6.2%和130.4%,5—10 cm土层平均分别增加1.8%、19.1%、2.4%和138.7%.[结论]在N、P2O5和K2O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可促进土壤有益线虫(食细菌线虫、食真菌线虫和捕食/杂食性线虫)生长繁殖,还可降低土壤有害植食性线虫相对丰度,对土壤有害植食性线虫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综合来看,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尤其是配施高量有机肥模式和配施秸秆模式,可优化土壤线虫群落结构,降低土壤环境的受干扰程度,改善土壤的质量,使设施蔬菜土壤生态系统向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结合本试验9年产量数据(2/4CN+1/4MN+1/4SN模式产量最高)、土壤线虫群落相关研究结果以及实际可操作性,化肥与有机肥、秸秆配施模式(2/4CN+1/4MN+1/4SN)可实现设施蔬菜持续高产.
关键词: 设施菜田 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 土壤线虫 群落结构 生态指数


基于多孔介质毛细压力探讨预冷风速对蒜薹失水的影响
《冷藏技术 》 2020
摘要:本文以含湿多孔介质微观结构的分形特性为基础,利用软件对蒜薹横切面显微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并以此模型计算蒜薹贮藏过程中水分迁移参数—平均毛细压力。通过定期对预冷风速分别为0 m/s(未预冷,对照组)、1.0 m/s、1.5m/s和2.0m/s的蒜薹进行平均毛细压力的计算和失水率的测定,探究经不同预冷工艺处理后蒜薹在贮藏过程中水分迁移的分形特性,为深入探索采后果蔬内部孔隙水分传递特性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与直接贮藏、1.5 m/s预冷风速和2 m/s预冷风速三种预冷处理工况相比,1.0 m/s风速的预冷处理对蒜薹多孔介质毛细压力变化影响较明显。不同预冷风速处理在贮藏后期(30 d~135 d)显著促进了蒜薹失重率的增大,不利于蒜薹体内水分的保持,至贮藏结束,四种工况下失重率分别为:3.60%_(-1)、3.54%_(-1.5)、3.89%_(-2)和3.16%-CK,其中2.0 m/s风速的预冷处理效果最不利于蒜薹水分的保持。


绵羊EYA3基因表达及其多态性与季节性发情之间的关系
《中国畜牧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绵羊EYA3基因表达及其多态性与季节性发情之间的关系,本实验通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EYA3基因在常年发情绵羊(小尾寒羊)和季节性发情绵羊(苏尼特羊)的大脑、下丘脑和垂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利用Sequenom MassARRAY~?SNP技术检测2组绵羊(常年发情组:小尾寒羊、策勒黑羊和湖羊;季节性发情组:滩羊、苏尼特羊和草原型藏羊)EYA3基因SNP位点(g.238191128G>C)的多态性,并与绵羊季节性发情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小尾寒羊还是苏尼特羊,EYA3基因在各组织中均广泛表达,在苏尼特羊垂体中表达较高(P<0.01);且长光照条件下季节性发情的苏尼特羊垂体中EYA3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1)。绵羊EYA3基因g.238191128G>C位点均存在GG、GC和CC3种基因型。g.238191128G>C位点在小尾寒羊、湖羊、策勒黑羊、滩羊、苏尼特羊和草原型藏羊中表现为低度多态(PIC<0.25);在小尾寒羊、策勒黑羊、滩羊、苏尼特羊和草原型藏羊5个群体中均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并且该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常年发情和季节性发情绵羊组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综上,EYA3基因表达与g.238191128G>C位点与绵羊季节性发情性状存在一定关联。


绵羊繁殖轴相关组织TPH1和TPH2基因表达分析及TPH2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的关系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TPH1和TPH2基因在绵羊不同繁殖状态下的表达差异及TPH2基因多态性与小尾寒羊产羔数的关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该2个基因在不同繁殖状态下成年苏尼特羊(短光照3只,长光照3只)和小尾寒羊(卵泡期3只,黄体期3只)的大脑、小脑、下丘脑、松果体、垂体、卵巢、输卵管、子宫、肾脏和肾上腺等10种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同时采用Sequenom MassARRAY?SNP技术检测TPH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在常年发情绵羊品种(小尾寒羊、湖羊和策勒黑羊)和季节性发情绵羊品种(滩羊、苏尼特羊和草原型藏羊)的多态性,并将基因多态性与小尾寒羊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该2个基因在2个绵羊品种各组织广泛表达,TPH1基因在苏尼特羊下丘脑和松果体中短光照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长光照(P<0.01),在苏尼特羊垂体中短光照表达量显著高于长光照(P<0.05),在小尾寒羊垂体和卵巢中卵泡期显著低于黄体期(P<0.05);TPH2基因在苏尼特羊卵巢组织长光照下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短光照(P<0.05),TPH2基因在小尾寒羊下丘脑组织中卵泡期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黄体期(P<0.01)。小尾寒羊中TPH2基因g.107854166C>T和g.1078541669C>T 2个SNP位点关联分析表明,该2个位点与季节性发情性状和小尾寒羊第1、2以及第3胎产羔数均无显著关联(P>0.05)。综上,TPH1和TPH2基因在苏尼特羊绵羊下丘脑和松果体中呈季节性光照节律差异表达,暗示其可能参与季节性发情上游基因的调控,而TPH2基因可能参与调控小尾寒羊下丘脑中激素分泌和卵巢发育,但g.107854166C>T和g.1078541669C>T不是调控季节性发情和小尾寒羊产羔数的关键位点。


基于高分辨率熔解度曲线技术的金银花真伪鉴别方法研究
《天津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金银花为常用大宗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功效,有些不法商家将价格便宜近十倍的山银花当金银花销售和使用,严重危害市场.为鉴别中药材金银花真伪,本研究基于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建立了金银花真伪分子鉴定方法.提取样品总DNA,对金银花及其伪品山银花的叶绿体基因组标志性核酸位点进行PCR扩增及HRM分析,并与标准样品的曲线作对比,判断供试金银花真伪.标志性核酸位点分型包括G/G、A/A两种,其中G/G型为金银花真品,A/A型为金银花伪品.本研究建立的基于HRM技术的金银花真伪鉴别方法具有快速、高通量的优点,为中草药监管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金银花 真伪鉴别 高分辨率熔解度曲线技术


FBXL3和FBXL21基因表达与苏尼特羊季节性发情关系初探
《中国畜牧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下丘脑中FBXL3和FBXL2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绵羊季节性发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季节性发情的苏尼特羊为实验动物,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研究苏尼特羊由短光照(发情期,SP)转长光照(非发情期,LP)这个过程中下丘脑FBXL3和FBXL21基因表达情况,以及短光照转长光照不同时间点( SP21、LP3、LP15、LP21、LP42和LP49)对FBXL3和FBXL21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由短光照转长光照过程后,苏尼特羊下丘脑中FBXL3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且由短光照SP21转长光照LP21时, FBXL3基因表达量从LP3、LP15、LP21依次显著增高,LP21时达到峰值,LP21到LP49时又显著降低.而在短光照转长光照过程中,FBXL21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由短光照SP21转到长光照LP3、LP15时,表达量显著降低,LP15表达量相对最低,在LP21时FBXL21基因表达量达到最高,在LP42时又显著降低, LP49又升高.综上,FBXL3基因的表达量与由短光照和长光照季节性发情调控关键分子(EYA3和TSHb等)和催乳素的表达趋势相似,推测FBXL3基因可能通过调控下丘脑核心生物钟从而在绵羊季节性发情调控通路上游发挥重要作用,FBXL21基因在这个调控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FBXL3基因 FBXL21基因 苏尼特羊 季节性发情 长光照 短光照


GLIS1基因表达与绵羊产羔数之间关系的研究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 2020
摘要:为探究GLIS1基因表达水平与绵羊产羔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半定量RT-PCR(Semi-quantitative RT-PCR,sq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技术检测了绵羊GLIS1基因在不同产羔能力绵羊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GLIS1基因在多羔小尾寒羊输卵管高表达,在单羔苏尼特羊卵巢、输卵管、子宫体以及子宫角中的表达量均高于多羔小尾寒羊(P>0.05);GLIS1基因B+基因型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BB基因型和++基因型(P<0.01).综上得出,GLIS1基因可能通过调控其mRNA表达水平对绵羊产羔数发挥负调控作用.


绵羊BMPR1A基因组织表达及其多态性 与产羔数的关联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BMPR 1A基因在不同生理时期(卵泡期和黄体期)和不同繁殖力(单羔组和多羔组)小尾寒羊组织表达特征及其多样性与小尾寒羊产羔数的关系,采用qPCR技术检测BMPR 1A基因在小尾寒羊14种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同时,采用Sequenom MassARRAY?SNP技术对BMPR 1A基因3个SNPs位点在大群中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并与小尾寒羊产羔数进行关联.qPCR结果显示,BMPR 1A在14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大脑、下丘脑和甲状腺组织高表达;BMPR 1A在卵泡期和黄体期多羔组下丘脑和卵巢组织表达量均高于单羔组,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分型发现BMPR 1A基因g.41128335A>T和g.41127600C>T位点在单、多羔绵羊品种间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达到显著水平.卡方适合性检验结果显示,3个SNPs在大多数绵羊品种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关联分析结果发现,3个SNPs多态性与小尾寒羊各胎产羔数均无显著相关,但g.41128335A>T和g.41127598A>G位点突变型产羔数基本上均高于野生型.以上结果初步表明,BMPR 1A基因表达与小尾寒羊产羔数增加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但3个SNPs与小尾寒羊各胎产羔数均无显著关联,说明它们可能均不是影响BMPR 1A基因功能的关键位点.
关键词: 绵羊 小尾寒羊 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A基因(BMPR1A) 基因表达 单核苷酸多态性 产羔数 高繁殖力基因


精准相温结合mMA对杨梅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包装工程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精准相温结合微环境气调(mMA)贮藏下杨梅果实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贮藏效果的关系。方法将杨梅果实分别于0℃下预冷24 h后,装在气调箱内,并贮藏于冷藏、冰温库和相温库中,每隔5 d使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2种技术对杨梅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从而分析杨梅的主要整体气味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情况,并评判杨梅的贮藏效果。结果电子鼻能够有效区分同一贮藏期不同贮藏方式的杨梅,表明不同贮藏方式下杨梅的整体气味差异明显;GC-MS结果表明,杨梅的主要挥发性物质是醛类、醇类和烯烃类,这与电子鼻LA分析的结论相类似。杨梅最主要的风味物质醛类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精准相温组中醛类物质损失平均速率相对较慢,且最终相对含量(峰面积百分比)较高,约为最初的53%,可以作为评价杨梅贮藏品质的依据之一。结论精准相温结合微环境气调贮藏杨梅的效果明显优于另外2种方式,且电子鼻和GC-MS相结合能够更准确地分析杨梅贮藏时期的风味品质。
关键词: 精准相温 微环境气调 杨梅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