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斑鳢内脏白点病病原的分离鉴定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患内脏白点病的斑鳢Channa maculata肝、脾、肾组织中分离并筛选出一株致病菌GC1,对该病菌的形态学及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均符合舒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schubertii的特性。以细菌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该菌的部分16S rRNA基因序列,长约1 502 bp。将所测序列与GenBank中序列进行Blast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该序列与舒氏气单胞菌的同源性高达99%。人工感染试验证明,该菌株具有极强的致病力,LD50为104.5CFU/mL。29种药物筛选结果显示:该菌对菌必治、先锋必、头孢氨苄、头孢噻吩、先锋V、萘啶酸、四环素、氧氟沙星、氟罗沙星等18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阿莫西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7种药物中度敏感;对青霉素G、杆菌肽、苯唑青霉素等不敏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和体重对克氏双锯鱼仔鱼代谢率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和体重对克氏双锯鱼仔鱼呼吸和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3、26和29℃下,仔鱼个体日常呼吸率和排氨率与鱼体重呈幂函数(R=aWb)关系,即鱼体重越大其呼吸率和排氨率越大,b值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分别为0.8873,0.9033和0.9323(呼吸率),以及0.7625,0.8012和0.8278(排氨率)。温度和体重对克氏双锯鱼仔鱼个体呼吸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可用复合线性公式表示:RR=0.042(±0.007)W0.889(±0.026)×e0.122(±0.005)T,ER=0.002(±0.000)W0.797(±0.029)×e0.115(±0.007)T。比体重呼吸率和排氨率在相同温度条件下随个体增长而降低;在整个仔鱼期,比体重呼吸率和排氨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克氏双锯鱼仔鱼呼吸和排泄Q10值在26—29℃较低,其可能是克氏双锯鱼仔鱼生长发育的最佳温度范围。克氏双锯鱼仔鱼在温度23—29℃时O/N范围为52—57,表明在温度23—29℃时克氏双锯鱼仔鱼代谢底物除了蛋白质外,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能源也占了比较大的比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养殖合作组织化与水产品质量安全刍议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2 CSCD
摘要:水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到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安全、增收创汇、渔业长远发展与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入手,对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进行了梳理,可分为内、外部两种因素,其中内部因素为水产苗种质量,而外部因素则包括水质生态环境因素和养殖户生产行为、监管质量以及消费者行为等人为因素。从调研结果来看,各种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且组织化程度低是现阶段制约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分析认为当前我国建立水产养殖合作组织条件已趋于成熟,通过提高水产养殖合作组织化水平,可以有效提高质量安全监管效率,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而从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长远发展来看,则必须建立生产与监管相互协调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AMMI模型分析大菱鲆选育家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选育具有普适性的优良家系和适于某一特定环境的优良大菱鲆家系,实验以大菱鲆选育F2的10个优良家系为材料,利用随机区组设计,将其推广到5个不同的实验点进行养殖实验,采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模型(AMMI)分析方法,分析大菱鲆选育家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结果显示,家系和环境互作效应(G×E)的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10.82%,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对产量差异的影响大于家系基因型间对产量差异的影响,为家系效应的1.44倍;综合双标图AMMI模型分析和稳定性参数分析,家系G5和G8的产量较高,分别为844.796和868.888 g,稳定性参数也最小,分别为1.154 975和2.668 016,属于高产、稳产、广适应性较好的家系,其基因型适于新品系(或新品种)选育;通过双标图分析,5个实验点可被分为3组,E3为一组,E5为一组,E1、E2和E4为一组。家系G6的产量为851.768 g,在环境E3条件下最高产,适于在E3条件下推广;家系G10的产量为911.664 g,在环境E5条件下最高产,适于在E5条件下推广;而G2的产量为784.764 g,在环境E1、E2和E4条件下最高产,适于在环境E1、E2和E4条件下推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与养殖黄鳍鲷味蕾的组织结构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野生与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的味蕾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野生与养殖黄鳍鲷的味蕾组织结构相同,呈椭圆形,由感觉细胞、支持细胞和基细胞组成。黄鳍鲷唇、口腔粘膜、舌、咽和鳃弓上皮中都含有味蕾,味蕾在咽上皮中含量最多,鳃弓上皮中含量次之,唇、口腔粘膜和舌上皮中含量最少,且唇<口腔粘膜<舌。在相同部位的味蕾含量野生鱼比养殖鱼多,这与其生活环境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湿地净化海水养殖外排水影响因素与效果实验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海水养殖外排水为处理对象,构建芦苇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模拟系统进行处理效果的影响因素(盐度,水力负荷,污染负荷)实验。植物选择芦苇,种植密度为48株/m2,基质填料选择细纱、蛭石、高炉矿渣、沸石和砾石。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盐度的升高,人工湿地对CODMn和NH4-N的去除率差异不显著(P>0.05),对PO4-P的去除率在逐渐降低,变化显著(P<0.05),但芦苇表现出较强的耐盐性,在盐度20时生长良好。随着水力负荷的增加,人工湿地对CODMn、NH4-N和PO4-P的去除率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变化显著(P<0.05);而当污染负荷增加时,去除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综合考虑运行合理性及运行效果,得出合理工况为盐度20,水力负荷0.4 m3/(m2.d),污染负荷CODMn 10 mg/L,NH4-N 2 mg/L,PO4-P 0.5 mg/L。在此工况下,系统稳定运行2个月,显示人工湿地对海水养殖外排水中的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单剂量口灌阿维菌素在草鱼体内的药动学及残留研究
《淡水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按0.1 mg/kg的剂量给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灌服阿维菌素,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用药后不同时间的血浆、肌肉和肝脏中的药物浓度,然后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药时数据,对药物在草鱼体内药动学及组织残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剂量口灌阿维菌素在草鱼血浆中主要药动学参数为:AUC 1 638.02μg.h.L-1,Cmax 18.51μg.L-1,t1/2α21.77 h,t1/2β218.71 h,Tpeak24.00 h,k10 0.023 h-1,k12 0.007 3 h-1,k21 0.004 3h-1。给药后14 d血浆中检测不到药物,25 d后肌肉和肝脏中药物消除。
关键词: 阿维菌素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口灌 药动学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鲢序列已知标记连锁图构建及鲢-草鱼标记共线性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鲢、草鱼是传统池塘养殖的四大家鱼的2个重要成员,其遗传资源评估与管理、性状遗传基础研究、功能基因从头克隆等迫切需要序列已知标记连锁图谱工具。本研究将已有鲢连锁图谱新整合53个草鱼微卫星DNA标记和28个鲢InDel-RFLP标记,构建了鲢已知序列标记连锁图谱,标记数326个,达到中等密度水平。构建的图谱将为鲢、鳙资源评价和管理、性状遗传基础研究等提供工具。另外,本研究初步比较了鲢、草鱼间标记共线性排列,发现两物种染色体既存在共线性,也存在明显重排。
关键词: 鲢 草鱼 序列已知标记 微卫星DNA标记 连锁图谱 标记共线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夷扇贝对镉的蓄积和排放规律
《海洋环境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研究了虾夷扇贝不同组织(鳃,内脏,外套膜和贝柱)在受到重金属Cd2+污染后的蓄积和排放规律。结果表明:(1)在染毒实验期间,海水中Cd2+不断被虾夷扇贝累积,且其内脏团、外套膜、鳃、贝柱中Cd2+的蓄积量均随暴露时间增加而增大。到第14 d均达到平衡。达到平衡后Cd2+蓄积量(干重)和蓄积速率均为:内脏团>鳃>外套膜>贝柱。其数值分别为:562.93×10-6和40.21×10-6/d,354.27×10-6和25.31×10-6/d,125.36×10-6和8.95×10-6/d,34.49×10-6和2.46×10-6/d。(2)排放实验期间,各组织中Cd2+蓄积量随排放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至排放第10天各组织中的Cd2+排出率为:贝柱﹥鳃﹥外套膜﹥内脏,各组织中Cd2+含量明显降低。表明:经短时间镉污染的虾夷扇贝,转入清洁海水一段时间对其体内Cd2+的排出是很有效的。(3)不同浓度Cd2+对虾夷扇贝各组织的影响实验表明:当Cd2+浓度相同时,扇贝不同组织蓄积量和富集系数次序均为:内脏团>鳃>外套膜>贝柱。虾夷扇贝各组织Cd2+蓄积量均随着暴露水体中Cd2+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海水中Cd2+浓度不影响Cd2+在虾夷扇贝各组织内的分配次序。而同一组织对Cd2+的富集系数与其蓄积量不同,它随着金属浓度的升高而呈现下降的趋势,贝柱的富集系数始终处在最低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