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水产品干燥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产干制品由于其具有特殊的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欢,而干燥是水产品干制加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水产品干燥采用的技术多种多样,不同的干燥方法对水产品的品质有很大影响。本文主要论述了干燥动力学在水产品干燥中的应用状况、研究进展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水产品 干燥 动力学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具促南极大磷虾蛋白水解活性的太湖蓝藻氯仿提取物化学成分分析

海洋渔业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太湖蓝藻以微囊藻(Microcystis spp.)为优势种,对环境产生严重危害。对太湖微囊藻提取物的氯仿部位进行了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蛋白水解活性测试和主要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微囊藻提取物的氯仿部位具有明显的促进南极大磷虾蛋白自溶的作用,且作用呈剂量相关性。对这一活性部位开展进一步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4个主要的氨基酸衍生化合物,分别为(1)3-(1-甲基丙基)-6-(苯甲基)-2,5-哌嗪二酮、(2)3-(1-甲基乙基)-6-(苯甲基)-2,5-哌嗪二酮、(3)3-甲基-6-(苯甲基)-2,5-哌嗪二酮和(4)N-(2-苯基乙基)丙氨酸,均为首次从微囊藻属中分离鉴定。

关键词: 太湖微囊藻 促蛋白水解活性 化学成分 氨基酸衍生物 南极大磷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蟹类卵黄蛋白原的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简述了十足目动物中重要虾蟹类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的基因克隆及分子相关研究进展。分别从分子的合成转运、分子结构特征、分子进化、表达和激素调控、生物学功能等几个方面展开介绍,整理回顾了目前已被克隆鉴定的十足目动物Vg分子特征;指出了同源蛋白间存在的结构和功能的相似性;分析了分子间的系统进化关系;归纳了十足目Vg种间蛋白的主要特征,并且提出一些区别于其它物种的独特之处。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卵黄蛋白分子研究积累资料,同时为虾蟹类卵巢发育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十足目 卵黄蛋白原Vg 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品腥味物质形成机理及相关检测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腥味作为影响水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国外对此研究较早,而国内则鲜有报道。综述了水产品腥味物质的种类,从养殖环境、体表吸附及水产品本身生化反应等角度阐明了腥味物质形成的原因,介绍了近年来水产品腥味物质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就水产品腥味物质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水产品 腥味物质 形成机理 检测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鳍东方鲀体型性状选育指标的综合判定

渔业科学进展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红鳍东方鲀的18个体型性状进行了测定,并计算各性状的表型参数和相关系数,探讨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确定红鳍东方鲀体型性状的选育指标。结果表明,系统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红鳍东方鲀体型性状选育的适宜指标中,可选择包括体重、体周长1、体长、眼后头长和眼径5个性状作为代表性的性状指标。研究结果为红鳍东方鲀体型性状的选育提供了参考资料。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 体型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沿海4种石斑鱼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胸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PHA)及秋水仙素溶液,取活体头肾细胞经低渗、固定、空气干燥法和外周血细胞培养法,分析比较了广东野生三斑石斑鱼(Epinephelus trimaculatus)、斜带石斑鱼(E.coioides)、棕点石斑鱼(E.fuscoguttatus)和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的核型。结果表明,4种石斑鱼中期染色体均为二倍体,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随体和次缢痕。广东野生三斑石斑鱼核型为2n=48(2sm+2st+44t),臂数(NF)为50;斜带石斑鱼的核型为2n=48(2sm+46t),NF为50;棕点石斑鱼的核型为2n=48(48t),NF为48;鞍带石斑的核型为2n=48(2sm+6st+40t),NF为50。将此4种鱼的核型与前人报道的石斑鱼核型作了比较,石斑鱼的核型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关键词: 三斑石斑鱼 斜带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棕点石斑鱼 核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扇贝形态性状对体重和肉柱重的影响效果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明确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杂交子一代与栉孔扇贝形态性状对自身体重和肉柱重的影响,通过间接选择形态性状而实现质量性状的选择,从而使选育现场工作更加便捷高效,所以,随机选取杂交扇贝及对照组栉孔扇贝各60只,分别测量壳长、壳高、壳宽3个形态学指标并称量活体重和肉柱重。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计算这两种扇贝形态性状对体重、肉柱重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进而对各性状的影响大小进行剖分。结果表明,两种扇贝各自形态性状与体重、肉柱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P<0.01);3个性状对质量性状的直接贡献存有异同,杂交扇贝壳高是影响体重和肉柱重最重要的直接因素,而对于栉孔扇贝而言,壳高对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壳长对肉柱重的直接作用最大。所以现场选育过程中杂交扇贝主要的选择依据是壳高,栉孔扇贝应以壳高和壳长为共同参照指标。

关键词: 杂交扇贝 栉孔扇贝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草龟(♀)与中华花龟(♂)及其杂种F1代染色体及同工酶比较

淡水渔业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肾细胞体内注射法分析了中华草龟(Chinemys reevesii(♀)、中华花龟(Ocadia sinensis)(♂)及其杂种F1代的染色体核型.三种龟染色体倍数为2 n=52,核型公式为18 m+10 st+24 t,臂数NF=80.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电泳法检测了上述三种龟的肌肉、心脏、肝脏、脾脏和肾脏等5种组织的乳酸脱氢酶(LDH)、酯酶(EST)、过氧化物酶(POD)和醇脱氢酶(ADH),分析了三种龟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共检测50个基因座位,其中中华草龟15个,中华花龟16个,杂种龟19个,多态位点3个(Ldh-3,Pod -2和Pod -3),多态座位百分比P分别为13.3%、12.5%和15.8%,平均观测杂合度(H0)分别为0.025 6、0.041 7和0.1023,平均预期杂合度(He)分别为0.041 6、0.0407和0.074 6,遗传偏离指数(D)分别为-0.386 4、0.023 7和0.372 5.结果表明:杂种F1代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而亲本群体相对较低;在POD上,杂种F1代与母本中华草龟相近.对比发现,肝脏的POD和LDH及心脏的POD同工酶电泳图谱可以作为鉴别杂种F1代的生化遗传标记.

关键词: 中华草龟(Chinemys reevesii) 中华花龟(Ocadia sinensis) 杂种F1代 染色体 同工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抗菌肽和枯草芽孢杆菌对花鲈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淡水渔业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300 mg/kg的抗菌肽和200 mg/kg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连续投喂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60 d,测定其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并分别于试验的20 d、40 d和60 d测定肝胰脏、头肾、鳃的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血清溶菌酶(LSZ)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水平。结果显示:试验组花鲈的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与对照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抗菌肽组所测组织CAT、SOD以及血清LSZ、NOS活性水平在20 d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0 d时以上指标(头肾SOD除外)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枯草芽孢杆菌组所测组织CAT、SOD以及血清LSZ活性水平在20 d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0 d时以上指标(头肾SOD除外)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整个过程血清NOS活性水平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两种添加剂可增强机体消除活性氧自由基的能力,提高机体血清溶菌酶活性水平。此外,抗菌肽对花鲈血清一氧化氮合酶系统具有诱导调节作用。

关键词: 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 抗菌肽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非特异性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RAG1基因的中国近海13种石首鱼科鱼类系统进化关系

水产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中国近海石首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通过PCR扩增和序列测定,获得了石首鱼类9属13个种类的RAG1基因序列。对序列变异进行分析,基于Kimura双参数法计算属间和种间的遗传距离,并结合GenBank中的同源序列,以攀鲈为外群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将所得的分子数据与形态学分类进行比较,推论如下:(1)中国近海石首鱼类分为两个类群。(2)叫姑鱼亚科与石首鱼亚科以极高的置信度(90%)聚类,并处于系统进化树的基部,支持了形态学上二者是原始种类的分类观点。(3)分子系统树显示黄姑鱼属比银姑鱼属更为原始,但二者在形态分类上归为一个亚科的观点有待进一步商榷。(4)支持尖头黄鳍牙与银牙置于同一牙亚科的不同属的观点。(5)支持了形态学上黄鱼亚科分化最晚的结论。

关键词: 石首鱼科 RAG1基因 系统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