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刀鲚幼鱼消化系统的组织形态学结构
《动物学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长江刀鲚(Coilia nasus)幼鱼消化系统组织形态学结构。结果显示,刀鲚体长,口裂大,含有犬齿状的颌齿和尖锥状的腭齿,具有5对鳃弓,鳃耙长度明显大于鳃丝且表面附着不规则绒毛状细齿;胃呈"Y"型,胃与肠连接处具有16~21个指状环形幽门盲囊;肠为直肠,较短,比肠长为0.241±0.080;肝分为两叶,胰为独立的器官。刀鲚口咽腔为复层鳞状上皮,含有腺体、大量椭圆形黏液细胞、少量杯状细胞及味蕾;胃黏膜都为典型的单层柱状上皮,含有较多由上皮凹陷形成的胃小凹和胃腺;幽门盲囊具有20~25个丰富的褶皱,占满大部分幽门盲囊腔,黏膜层具有微绒毛;中肠黏膜上皮最发达,形成的褶皱细长且连接成网状,单层柱状上皮与复层扁平上皮交替分布。观察结果表明,刀鲚消化系统具有典型肉食性鱼类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种不同体色的克氏原螯虾卵巢发育及生长特性研究
《海洋湖沼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2种不同体色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即青壳原螯虾和红壳原螯虾的生理指标和卵巢发育差异,对同规格不同体色的克氏原螯虾性腺发育、生长速度进行比较分析,以及比较不同温度下同规格的青壳原螯虾生长发育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青壳雌虾卵巢处在I~III期,多数为Ⅰ、Ⅱ期,而同规格的红壳雌虾卵巢各期均出现,Ⅱ、Ⅲ期较多。体质量8g左右的虾苗在30d的饲养过程中,红壳原螯虾的增重率仅为青壳原螯虾的67%,青壳原螯虾的脱壳率比红壳原螯虾高出40%,平均脱壳周期比红壳原螯虾短9d。体质量10g左右的青壳原螯虾在水温(28±2)℃,无遮蔽物的条件下饲养30d后体色由青色转为红色,而相同规格的青壳原螯虾在(18±2)℃的水温,无遮蔽物条件下生长30d后体色仍保持为青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鰤鱼诺卡氏菌感染卵形鲳鲹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阳江闸坡海水网箱养殖的患病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病灶中分离出病原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并人工回接感染卵形鲳鲹,病鱼的脾脏、肾脏、肝脏、鳃、心脏等器官出现直径为0.1-0.3 cm的白色结节,对患病卵形鲳鲹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脾脏出血,淋巴细胞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淋巴细胞增生;肝脂肪变性;鳃小片上皮细胞增生,相互融合在一起棒状化;心肌细胞肿胀,断裂,溶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氨氮胁迫对青鱼幼鱼鳃丝Na~+/K~+-ATP酶、组织结构及血清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氨氮是诱发鱼病的主要环境因子,以初始体质量(7.00 0.14)g的青鱼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氨氮胁迫对其鳃丝Na+/K+-ATP酶、组织结构及血清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设置低(对照组0 mg/L)、中(10 mg/L)和高(20 mg/L)3个氨氮浓度处理组,将暂养在自然淡水(对照)中的青鱼幼鱼分别放入各实验梯度中,进行0、6、12、24、48和96 h氨氮胁迫。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中、高氨氮组鳃丝Na+/K+-ATP酶活性分别在12 h和6 h降至最低,然后升高,48 h达最大值,96 h后与对照组水平相当。鳃组织光镜观察表明,中氨氮组鳃小片基部泌氯细胞数量12 h有所增加,24 h呼吸上皮细胞出现部分脱落,96 h泌氯细胞出现空泡化,部分鳃小片充血;而高氨氮组鳃小片基部泌氯细胞数量6 h呈增加趋势,12 h呼吸上皮细胞部分脱落,24 h大面积脱落,96 h鳃小片基部严重充血。血清皮质醇和血糖含量在胁迫12 h均升高至最大,含量与氨氮浓度呈正相关,48 h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氨氮胁迫下,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6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氨氮组12 h后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而高氨氮组96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力12 h内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48 h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氨氮胁迫前期,血清总抗氧化力和谷胱甘肽均呈下降趋势,丙二醛和谷丙转氨酶活力呈升高趋势。谷胱甘肽和谷丙转氨酶活力在96 h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而丙二醛96 h仍显著高于对照组,高氨氮组总抗氧化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氨氮胁迫初期,鱼体抗氧化系统受到严重干扰。随着胁迫时间延长,鱼体进行适应性生理调节,但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鳃组织已受到损伤。
关键词: 青鱼 氨氮胁迫 Na+/K+-ATP酶 鳃组织 应激 抗氧化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单养和对虾-罗非鱼混养试验围隔氮磷收支的研究
《安全与环境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18个36m2的围隔进行对虾单养和对虾罗非鱼混养试验,研究其氮磷收支的差异。各围隔放养对虾(全长为0.045 cm)均为3 000尾,放养罗非鱼((201±25)g/尾)分别为0尾(F组)、4尾(A组)、8尾(B组)、12尾(C组)、18尾(D组)、24尾(E组),试验期间各围隔均不进行水交换,试验周期为70 d。结果表明,饲料和水环境调控剂是输入氮磷的主要来源,两者在对虾单养组中占氮磷总输入的87.8%和97.9%,在对虾混养组中占氮磷总输入的81.8%~91.9%和96%~98.7%。养殖生物和底泥沉积是氮磷输出的主要渠道,对虾单养组养殖生物占氮磷总输出的23.4%和10.5%,底泥沉积占氮磷总输出为50.5%和80%;对虾混养组中养殖生物占氮磷总输出的36%~47%和14.8%~18.1%,底泥沉积占氮磷总输出的28.1%~39.4%和72.3%~78%。C组为效果最佳组,养殖生物对氮磷的利用率分别为47%和18.1%,其中对虾对氮磷的利用率分别为36.9%和16%,均大于其他混养组,且显著大于单养组(p<0.05)。研究表明,对虾与罗非鱼混养明显提高了养殖生物对氮磷的利用,减少了氮磷在池塘底部的沉积,凡纳滨对虾(8.3×105尾/hm2)和罗非鱼(3 320尾/hm2)混养可取得较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水产养殖学 对虾 罗非鱼 混养 氮磷收支 氮磷的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参性腺和海参肠酶解液风味改良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海参性腺和海参肠酶解液的风味不佳,本实验主要通过美拉德反应改善其风味,以期为海参性腺和海参肠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支持。以感官评价为指标,结合电子鼻的分析,研究了美拉德反应的基本体系及反应的基本参数对海参肠和海参性腺酶解液风味的改良作用。海参性腺酶解液Maillard反应温度120℃,还原糖添加量为6%(葡萄糖:木糖=5:1),甘氨酸:精氨酸的比例为3:1,氨基酸添加量为3%,反应pH8.5,反应时间20min;海参肠酶解液Maillard反应温度115℃,还原糖添加量为6%(葡萄糖:木糖=1:1),甘氨酸:精氨酸的比例为1:1,氨基酸添加量为3%,反应pH不调,反应时间30min。采用Maillard反应能够很好的改善海参性腺和海参肠酶解液的风味,使其由感官难以接受变为感官易于接受的产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峡水库175m蓄水前鱼类分布特征研究
《淡水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三峡库区175 m蓄水前鱼类资源量及其分布特点,于2009年12月和2010年4月利用SIMRADEY60鱼探仪对三峡库区秭归至重庆江段进行了声学调查。结果表明:鱼类在秭归至重庆段分布不均匀,12月份密度最大区域为万州——丰都,最大密度为1 347.3 ind./km3,4月份鱼类集中在长寿——重庆江段,最大密度为864.4 ind./km3,并且冬季整个江段鱼类密度平均值明显大于春季的平均值。垂直方向上,不管是在冬季还是在春季,下层的鱼类密度始终最大,并且各层鱼类密度的差异冬季比春季更为明显。三峡库区175 m蓄水前鱼类的分布特征和水位、水流、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肉蛋白酶解液的抗氧化活性
《食品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胰蛋白酶、复合蛋白酶、风味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罗非鱼胃蛋白酶和罗非鱼肠蛋白酶分别酶解罗非鱼肉蛋白,研究并比较不同酶对罗非鱼肉蛋白的酶解效果及产物的抗氧化特性。结果表明:7种酶的酶解液都显示了一定的抗氧化性,其中木瓜蛋白酶酶解液水解度(DH)最高,为20.85%,对DPPH自由基、O2-.清除率均最佳,分别为75.74%、34.35%;罗非鱼胃蛋白酶酶解液的DH为17.03%,对.OH清除率和还原力均最高,分别为60.51%、0.653。整体的抗氧化性能显示:罗非鱼胃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酶解罗非鱼肉蛋白得到的酶解液的抗氧化活性优于其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颡鱼促卵泡激素受体基因的克隆及其在雌鱼生殖周期中的表达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黄颡鱼促卵泡激素受体(FSHR)基因的克隆以及该基因在卵巢发育周期中的表达情况,实验首先采用SmartTMRace技术,获得了黄颡鱼促卵泡激素受体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全长2 340 bp,编码661aa,具有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的7个跨膜螺旋区(transmembrane domain)。经分析发现,得到的FSHR基因序列具有9个富含亮氨酸的重复性序列(LRRs);5个潜在的N-端糖基化位点;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 C,PKC)磷酸化位点(403Y)位于第一个包外环,C-末端(C-terminal domain)G蛋白偶联区域,存在3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634S,643S,632T)。这些区域可能与FSHR的功能有密切关系。RT-PCR发现,FSHR基因在卵巢和脑中大量表达,在其他组织中均存在少量或微量的表达;在繁殖周期中,卵巢FSHR基因表达从Ⅲ期~Ⅳ期处于较高水平,在Ⅵ期时下降。研究推测,卵巢中FSHR基因参与黄颡鱼卵母细胞成熟及卵黄蛋白的积累过程。
关键词: 黄颡鱼 促卵泡激素受体 基因克隆 半定量mRNA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