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3个地理种群三角帆蚌育珠相关性状比较及壳重的通径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3个野生三角帆蚌种群的贝壳形态及珍珠层颜色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DT)种群贝壳为短圆型,太湖(TH)种群为长扁型,而鄱阳湖(PY)种群介于两者之间;洞庭湖种群的体重指数、壳重指数、壳宽指数及壳厚指数等育珠相关性状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种群。对壳重的通径分析表明:3个群体中,壳厚对壳重的直接影响最大,壳长次之,壳高、壳宽主要通过壳厚和壳长间接影响壳重。在珍珠层边缘区域,后端出现紫色的比例均高于前端(P=0.055)。3个种群珍珠层颜色存在显著的种群特征:鄱阳湖种群中70%个体珍珠层为紫色或淡紫色,而洞庭湖和太湖种群在边缘区前端以白色为主,后端以紫色和淡紫色为主,中央区以紫色和淡紫色为主;在太湖种群中出现特征性的淡蓝色(20%);鄱阳湖种群珍珠层中出现不规则形态的金黄色斑频率最高(100%),洞庭湖种群中出现频率为45%,而太湖种群最低(15%)。综合分析认为:洞庭湖种群育珠相关性状显著优于鄱阳湖和太湖种群,其体型有利于作育珠蚌受体选育,培养大颗粒优质珍珠;太湖种群体型为长扁型,作为小片蚌可以增加小片的数量,且培育淡蓝色珍珠具有一定潜力;鄱阳湖种群珍珠层紫色特征明显,有利于紫色小片蚌品系的人工选育。研究亮点:珍珠颜色是评价珍珠品质及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对三角帆蚌3个地理种群的贝壳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并首次研究了贝壳珍珠层颜色的分布特征。不同种群三角帆蚌贝壳形态、珍珠层颜色分布存在明显种群特征,鄱阳湖种群珍珠层颜色以紫色为主,太湖种群出现特征性淡蓝色。本研究结果对开展三角帆蚌珍珠单色品系,如紫色珍珠、白色珍珠或淡蓝色珍珠品系的人工选育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三角帆蚌 贝壳形态 育珠性状 珍珠层颜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肉短肽的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制备具有抗氧化能力的合浦珠母贝肉活性肽,本文采用Sephadex G-25分子筛层析法对合浦珠母贝肉酶解产物进行分离,测定分离到的各活性组分分子量及其总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合浦珠母贝肉酶解产物经Sephadex G-25分离得到6个主要活性组分,相对分子量分别为1437.5、833.7、421.9、244.7、89.0、17.4u,其中功能短肽F1(1437.5u)、F2(833.7u)、F4(244.7u)的抗氧化效果较强,特别是F2(833.7u)短肽具有最强的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该研究为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活性肽的开发提供理论技术依据。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肉 短肽 分子量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部分沿海海域牡蛎体内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的空间分布及组分特征

食品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中国部分沿海海域牡蛎体内16种多环芳烃(PAHs)和16种和多氯联苯(PCBs)空间分布和组分特征进行分析,于2010年夏、秋季在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及广东共设置175个采样点,分布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和气相色谱方法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所取175个采样点牡蛎体内16种PAHs总含量的平均值为3.79μg/kg,其中浙江省被测样品的PAHs总含量最低,辽宁相对略高;检测样品16种PCBs总含量在1.41~13.95μg/kg之间;PCBs含量总的空间变化趋势是由北向南先增加后减少;样品的PAHs优势组分为三环结构,五环和六环PAHs含量很低;PCBs被检出的仅有三氯代和五氯代两种。被测牡蛎样品总体PAHs和PCBs残留量符合中国和一些发达国家贝类卫生标准,不影响消费者食用安全。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多氯联苯 牡蛎 沿海海域 空间分布 组分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游离和固定化恶臭假单胞菌对含酚废水的处理

水处理技术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恶臭假单胞菌,以活性炭纤维为载体,以聚乙烯醇(PVA)为包埋剂制成固定化恶臭假单胞菌,对含酚废水的降解效果进行研究。与游离恶臭假单胞菌相比,固定化恶臭假单胞菌小球的运行周期长,对苯酚的降解效果好。讨论了外部环境因素包括苯酚的初始质量浓度、pH和温度对固定化恶臭假单胞菌降解苯酚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苯酚质量浓度的增加,固定化恶臭假单胞菌对苯酚具有良好的降解效果;当苯酚初始质量浓度大于200 mg/L时,固定化恶臭假单胞菌降解苯酚的效果远远优越于游离态的;固定化恶臭假单胞菌对高质量浓度的苯酚、pH和温度的变化表现出了较好的耐受力;当pH为7~9,温度在30~35℃,固定化恶臭假单胞菌对苯酚的降解效果达到93%。

关键词: 固定化 恶臭假单胞菌 苯酚 降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胁迫对七带石斑鱼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体质量为(300±20)g的七带石斑鱼幼鱼从12.4℃海水直接转入到8.0℃的海水中,低温胁迫不同持续时间(0、1、2、5、10 d)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导致AKP活性呈不规则变动,2 d时其活性显著高于同期对照。GGT活性先升后降,2 d时酶活性最高,10 d酶活性最低。GOT和GPT活性随低温胁迫时间延长呈增加态势,10 d时与同期对照组之间活性差异显著。LDH活性在胁迫前及实验时期差异均不显著。TP含量随低温胁迫时间延长而下降。GLU胁迫前期变化未达显著性差异,但10 d时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显著。TG含量先降后升,胁迫前与实验结束时所测得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CREA含量的变化趋势与TP相似,也随胁迫时间而降低,10 d时只有胁迫前(48.57 34.96)mmol/L含量的22%。低温胁迫对血清离子浓度变化未产生大的影响,实验前、至低温胁迫10 d的测试结果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的水平。研究认为,实验幼鱼能适应跳跃式降温胁迫;低温胁迫对七带石斑鱼幼鱼的胁迫有累积效应。在实际生产越冬期间8.0℃低温时间不宜超过10 d。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低温胁迫 代谢酶 生化指标 血清离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口伶仃洋水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中国水产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珠江口伶仃洋水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特征、来源及评价PAHs对海洋生物的生态风险,于2010年6月采集珠江口伶仃洋水域20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采用GC-MS分析方法对沉积物中的16种PAHs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伶仃洋水域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总含量范围是143.90~522.67 ng/g,平均含量287.05 ng/g,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该水域沉积物中PAHs污染处于中等水平。本实验采用目前较为常用的比值法(如荧蒽/芘、芘/苯并(a)芘)对调查区域沉积物中的PAHs来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站位沉积物中的PAHs可能主要来源于石油污染,仅一小部分站位PAHs来源于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利用效应区间低中值法评价珠江口伶仃洋水域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在所设的20个站位中,有3个站位处的沉积物中的苊和芴对生物可能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而其他站位沉积物中所有PAHs的含量均未达到生态风险评价标准,可以确定该水域沉积物中PAHs对生物具有潜在生态风险的可能性很小;有9个站位处的沉积物中的茚并(1,2,3-c,d)芘对生物可能存在生态风险;利用平均效应中值商法评价PAHs对珠江口伶仃洋水域的生态风险,认为所有站位处PAHs对生物体的潜在的综合生态风险的可能性较小。

关键词: 伶仃洋 表层沉积物 多环芳烃 生态风险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鱼6个群体间MHCⅡB基因第3外显子的多态性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已克隆的鲤鱼MHC Ⅱ B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采用PCR-SSCP方法对6个鲤鱼群体MHC Ⅱ B基因第3外显子108 bp扩增片段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共获得7种基因型(A-G),其中基因型为B型的个体数占所有群体总个体数的47.45%,且分布于所有群体,其它6种基因型出现频率范围为1.1%~17.15%。回收不同基因型的片段并测序,经比对共发现4个碱基多态位点和3个氨基酸多态位点。易捕鲤和大头鲤两群体中各发现4个突变位点(占3.7%);松荷鲤、松浦鲤和德国镜鲤群体各发现3个突变位点(占2.7%);松浦镜鲤群体仅发现2个突变位点(占1.8%)。用Popgene软件计算每个群体不同位点的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PIC),6个鲤鱼群体的观测杂合度(Ho)最大值为0.746 4,最小值为0.103 7;多态信息含量为0.062 3~0.360 9。该研究将为今后深入研究鲤鱼MHC基因多态性及与鲤鱼抗病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MHC 鲤鱼 多态性 多态核苷酸位点 连锁不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投喂不同密度卤虫无节幼体对灰海马幼体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比较投喂不同密度卤虫对灰海马幼体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共设3个卤虫无节幼体密度组[5(A)、10(B)和20(C)个/mL],用初始密度为2尾/L的灰海马幼体进行为期50 d的养殖研究.结果显示,总体而言,3个饵料密度对灰海马幼体的存活、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在前10 d,3组海马间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d20~50,B、C两组海马的成活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而B、C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d 20时,B、C两组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A组(P<0.05);d 30往后,A、C两组的生长速度开始加快,随后3组海马生长速度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直至A组的体质量和体高超过B组和C组(P<0.05),而B、C两组间的差异显著性消失(P>0.05).随着投放卤虫密度的增加,各时间点水体的pH和溶氧含量呈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C组氨态氮含量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除第24 h外,3组间亚硝态氮的含量差异不显著.综合结果表明,卤虫的最适投喂密度应随着灰海马的生长进行适时调整.从初孵至d 10,饵料密度以10个/mL最佳;从d 10起,将饵料密度上调至20个/mL;d 30后当海马密度降至0.5~1尾/L时,卤虫密度可降至10个/mL左右.图2表1参21

关键词: 灰海马 卤虫 幼体 饵料密度 生长 存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岛沿岸牡蛎体内六六六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及风险评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6—2011年间每年的3月份,在海南岛沿岸选取的4个重要港湾(马袅港、东寨港、八所港、榆林港)采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Gould)成体30只,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六六六(HCHs,包括α-、β-、γ-、δ-HCH)含量。结果显示,2006—2011年近江牡蛎体中HCHs含量范围是未检出~1.16 ng.g-1,平均含量是0.15 ng·g-1,与1985年海南岛贝类体内的HCHs残留量相比,20多年间浓度降低至原来的1/45。在这6年中HCHs含量于2006—2008年先略微下降,之后小范围上下波动,但总体上呈平稳的趋势;样品中HCHs区域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马袅港>东寨港>八所港>榆林港。通过对HCHs的组分特征分析,认为海南岛采样海域周围近年没有新的HCHs污染源输入。与世界其他海域贝类体内HCHs含量比较,海南岛沿岸牡蛎体内HCHs残留量较低,符合中国《海洋生物质量》一类质量标准。通过计算安全消费量,认为海南岛沿岸海域牡蛎体内HCHs致癌风险和暴露风险均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关键词: 海南岛沿岸 牡蛎 六六六 时空变化 风险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细胞小片形状对合浦珠母贝插核休养期死亡率和脱核率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降低合浦珠母贝插核休养期的死亡率和脱核率,在广东徐闻设计24组对比试验,比较了使用圆形细胞小片插核和方形细胞小片插核的合浦珠母贝休养期的死亡率和脱核率。结果发现,使用圆形细胞小片插核时,合浦珠母贝的死亡率均值为24.2%,比使用方形细胞小片时低2.6%;脱核率均值为24.9%,比使用方形细胞小片时低4.8%(P<0.01)。表明使用圆形细胞小片插核,合浦珠母贝休养期的死亡率和脱核率明显低于使用方形细胞小片,该插核方法的改进有助于提高合浦珠母贝休养期的成活率和留核率。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细胞小片形状 休养期 死亡率 脱核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