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硫酸铜中毒对剑尾鱼肝脏和鳃损伤的病理学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常规病理组织学、Howell红氨酸染色、原子吸收光谱检测等方法,对硫酸铜处理28 d的剑尾鱼进行组织病理学变化、Cu2+在组织中沉积和蓄积研究。硫酸铜中毒的主要病理变化为:鳃小片粘液分泌增多,鳃丝上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增生,鳃小片融合,鳃丝棒状化;肝脏水肿,肝静脉和肝窦淤血、溶血,肝细胞的水泡变性,弥漫性坏死、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胰腺细胞的酶原颗粒减少;Cu2+主要沉积和蓄积在肝脏中。研究结果表明,肝脏病理变化具有代谢性中毒特征,并与肝脏中Cu2+蓄积量具有一致性;肝脏是Cu2+的重要蓄积器官,蓄积量与时间、浓度具有相关性;Howell红氨酸染色后Cu2+在肝脏中的显示和病理变化可作为铜中毒的重要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如东滩涂贝类养殖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分析及其潜在生物毒性
《环境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2010年对江苏如东滩涂贝类养殖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Zn、Pb、Cd、Hg、As含量的调查分析,应用地质累积指数(index of geo-accumulation,Igeo)对各重金元素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污染可分为3类:Cu、Cd、Hg为无污染;Pb、As为中~无污染;Zn为中度污染,重金属污染程度顺序为Zn>As>Pb>Cd>Cu>Hg.根据沉积物质量基准(sediment quality guideline,SQG),表层沉积物中Cd、As的含量在各采样站位分别表现为无潜在生物毒性效应,偶尔有潜在生物毒性效应,Cu、Pb、Zn、Hg的含量则在部分采样站位偶尔有潜在生物毒性效应,其中仅有Zn在部分采样站位有频繁发生的潜在生物毒性效应.毒性单位评价(toxic unit,TU)结果表明,仅有1个采样站位具有明显的急性毒性,其余站位无急性生物毒性效应.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的结果表明,前2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37.56%、33.71%,揭示了重金属污染主要有2个来源:工业点源排污和交通航运污染源.
关键词: 滩涂贝类养殖区 重金属 地质累积指数 沉积物质量基准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成熟精子、卵子及精子入卵早期过程的电镜观察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人工授精和电镜技术,观察和描述了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成熟精卵的形态、精子入卵的早期过程及精子入卵过程发生的一系列形态结构变化。大菱鲆卵子表面均匀地布满纵横交错的网纹,并整齐地分布许多微小孔,在动物极有一个受精孔。大菱鲆精子为无顶体类精子,由头部、中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中片有9~14个圆形线粒体。大菱鲆精子入卵速度非常快,授精后0~5s已经有精子通过受精孔(Micropyle)进入卵子。精子入卵过程还伴随着其他一些结构的变化,如精孔管管壁边缘由锯齿状变为平滑的环状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缪氏暗光鱼早期发育形态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78—1986年4—6月太平洋中部热带水域、西太平洋热带水域以及东海外海黑潮流域调查期间所采集到的缪氏暗光鱼仔稚鱼样品,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详细描述了缪氏暗光鱼的个体发育形态,旨在丰富我国鱼类早期生活史的研究内容并为今后鱼卵、仔稚鱼种类鉴定提供参考资料。缪氏暗光鱼卵子为圆球形、无色、透明的分离浮性卵。卵子表面被有一层特殊突起状的胶质膜,卵子直径为1.29~1.82 mm,内卵膜直径为0.87~1.17 mm。胶质突起的底部在卵膜的表面呈正六角形。单一油球,直径为0.22~0.28 mm。卵黄间隙非常狭小。卵黄表面呈泡状龟裂。胚胎发育过程没有色素出现。体长2.80 mm的前期仔鱼,肛门位于体中部稍后,可数肌节17+16=33对,鱼体上无色素分布。体长为2.90 mm的前期仔鱼,眼球上开始出现黑色素细胞沉淀。体长为5.90 mm的后期仔鱼,鳔泡形成,后半部上方出现点状色素分布;体长为6.90 mm的后期仔鱼,出现2个BR发光器和2个IV2发光器。体长为8.20 mm的后期仔鱼,鱼体上星状和点状黑色素增多,出现3个BR发光器、OP3发光器和7个IV2发光器。体长10.70 mm的稚鱼,腹囊中部出现一列星状黑色素,BR发光器和IV2发光器的数量增多外又出现1个ORB发光器。体长14.00 mm的稚鱼,颅顶至尾柄有许多大小不等的星状黑色素分布,尾柄上的黑色素较为浓密,整个腹囊散布点状黑色素,又出现了OP1、OP2、5个IV1、5个OA、4个VAV、6个AC2以及6个AC3发光器,至此,发光器发育还没完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中部近海浮游动物数量分布与水团变化的关系
《生态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2010年在福建中部近海24°55'—25°13'N、119°11'—119°32'E水域冬、春、夏3个季节的调查资料,探讨了该水域浮游动物总丰度与生物量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及其与台湾海峡水团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水域浮游动物的数量在冬、春之交变化较大,而在春、夏季变化较小。浮游动物冬、春两季的平均丰度分别为8.90个/m3和245.65个/m3,夏季为236.82个/m3。冬、春两季,该水域浮游动物的分布特征相近。其数量在近岸较高,向外侧水域逐渐降低。冬季浮游动物的丰度最高为31.56个/m3,春季最高达到831.67个/m3。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是冬、春季影响总丰度变化最主要的种类。与冬、春季不同,夏季浮游动物的数量在离岸水域较高,丰度最高达1053.13个/m3,而在近岸较低,最低值仅19.17个/m3。汉森莹虾(Lucifer hanseni)、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是影响总丰度变化最主要的种类。浮游动物在各季的不同分布特征与台湾海峡的季节性水团变化有关。受季风转换影响,从冬季到夏季,海峡内沿岸流势力逐渐减弱,台湾暖流水势力逐渐增强,并影响到沿岸的水文环境。这导致调查水域内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类由暖温种向暖水种演替。由于冬、春季的重要优势种类中华哲水蚤与夏季的汉森莹虾、双生水母具有不同的温度适应性,受不同性质水团的影响,在近岸和离岸水域各自呈现出不同的数量高低。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各季浮游动物总数量的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豚链球菌感染对不同品系罗非鱼血液生化指标和肝脏HSP70 mRNA表达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吉富罗非鱼、新吉富罗非鱼、埃及尼罗罗非鱼和红罗非鱼为研究对象,饲养100d后,进行海豚链球菌(2.95×108CFU/mL)感染试验,分析攻毒前后各品系罗非鱼的血液生化指标和肝脏HSP70 mRNA表达量的变化规律。另从各桶中取20尾鱼进行同样的攻毒试验,统计攻毒后各时间点的累积死亡率。结果表明,感染海豚链球菌96h后,吉富罗非鱼和新吉富罗非鱼对病原较为敏感,累积死亡率分别达到36.67%和38.33%;埃及尼罗罗非鱼对病原敏感性较差,试验期间未见死亡。吉富罗非鱼、新吉富罗非鱼和红罗非鱼血清皮质醇和葡萄糖水平以及肝脏HSP70 mRNA的表达量在攻毒后明显提高,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与溶菌酶活力也呈上升趋势,碱性磷酸酶活力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低于攻毒前。埃及尼罗罗非鱼可以利用糖原和脂类产生的能量,提高了HSPS与一些特定免疫蛋白(溶菌酶、球蛋白等)的合成,增强了鱼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罗非鱼选育过程中,需要将抗病力与生长性能进行有效的结合,在注重生长速度的同时也要增强其抗应激能力,从而为罗非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关键词: 罗非鱼 海豚链球菌 血液生化指标 HSP70 mRNA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两种热休克蛋白70(HSP70s)的原核表达、纯化及鉴定
《海洋与湖沼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CR方法扩增团头鲂组成型HSC70和诱导型HSP70基因完整的编码区片段,并分别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2b(+)中,然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用1mmol/L IPTG在不同温度及时间下进行诱导表达。采用Ni-NTA His Bind Resins亲和层析和DEAE-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并进行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团头鲂两种重组表达质粒pET-22b(+)/Ma-HSC70和pET-22b(+)/Ma-HSP70,表达融合蛋白的相对分子量均约为72kDa,并能与兔抗人HSP70多抗进行特异性结合,这两种HSP70s融合蛋白经纯化后的纯度均达到95%以上。本实验选择融合蛋白Ma-HSC70在25℃和Ma-HSP70在30℃下分别诱导7h作为可溶性表达的最佳条件。
关键词: 团头鲂 热休克蛋白70 原核表达 融合蛋白 纯化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商用探鱼仪南极磷虾声学图像的数值化处理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充分利用渔船所获渔业资源的分布信息,提出了一组商用探鱼仪声学图像数值化处理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以数码相机拍摄的南极磷虾回波图像处理,对南极磷虾的集群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图像进行拍摄角度与亮度调整等预处理、像素色彩标准化与二值化处理后,对虾群厚度、密度中心以及相对集群密度等集群特征进行了分析。30幅图像的处理结果表明,图像所示虾群的平均厚度范围为5.6~55.8m,中值厚度为25.7m,均值厚度为27.1m;虾群密度中心所处水深为40.0~156.5m,中值水深为68.8m,均值水深为77.3m。磷虾的集群特征存在较为明显的昼夜变化,白天集群密度高、厚度小,夜间密度低、厚度大。本研究所述方法为利用渔船商用探鱼仪进行渔业资源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技术手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Bohaisea-9145海洋耶氏酵母碱性脂肪酶基因的克隆、异源表达和重组酶酶学性质
《海洋与湖沼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基因重组和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对Yarrowia lipolytica Bohaisea-9145海洋低温碱性脂肪酶(Y.lipolytica Bohaisea-9145,LipYp)基因lipYp(1116bp)克隆并在Pichia pastoris中进行了异源真核表达研究。通过MD和MM平板及PCR扩增,筛选和鉴定了重组子。结果表明,阳性重组子经摇瓶发酵54h后上清液酶活力达到1956U/ml。发酵液经两步纯化得到在SDS-PAGE上显示为单一条带的重组脂肪酶。实验同时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pH值对重组LipYp活力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重组LipYp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35℃和8.5,在pH7.0-10.5之间以及45℃以下有较好稳定性。另外,重组脂肪酶对中长链对硝基苯基酯类和甘油三酯类(C10-C12)有较强的水解能力。
关键词: Y.lipolytica Bohaisea-9145 毕赤酵母GS115 基因克隆 异源表达 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奥利亚罗非鱼在光场中的行为反应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了解奥利亚罗非鱼在光场中的趋避行为规律。采用水平光梯度法,研究了4组不同生长阶段的奥利亚罗非鱼:Ⅰ组:20.0~50.0mm;Ⅱ组:50.0~80.0mm;Ⅲ组:80.0~110.0mm;Ⅳ组:110.0~140.0mm,在250、500、1000、1500、2000lx白光光强梯度下的行为反应。同时对Ⅰ组奥利亚罗非鱼在不同波长单色光下(红、黄、绿、蓝)下的行为分布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白光下,4组奥利亚罗非鱼均表现出正趋光性,在250~2000lx间趋光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1000lx时趋光率达到峰值,其中近光区趋光率分别为67.5%、55.0%、55.0%、42.0%,总趋光率分别为96.0%、94.0%、96.5%、95.0%;奥利亚罗非鱼的白光适宜照度范围为:500~1500lx;随着奥利亚罗非鱼的生长发育,近光区趋光率峰值Ⅰ>Ⅱ>Ⅲ>Ⅳ。此外,Ⅰ组奥利亚罗非鱼在不同单色光同一照度下的趋光率差异显著(P<0.05),在蓝光、绿光下的趋光率高于红光、黄光,对不同单色光的趋集行为具有选择性。研究表明:奥利亚罗非鱼在不同光色、光强、生长阶段都具有选择性,研究结果在开发高效诱捕灯、提高工厂化养殖效益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奥利亚罗非鱼 水平光梯度法 不同生长阶段 光照强度 趋光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