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广东沿海杂色鲍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海洋科学进展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选取的7个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养殖群体分别来自广东汕头、汕尾、惠东、湛江和徐闻,深圳野生驯养,利用7对微卫星引物对上述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结果显示:7个位点产生的等位基因数从7~13个不等,共检测到6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9.71个。有效等位基因数的范围为3.8~8.1,平均观测杂合度范围为0.422~0.906,平均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748~0.917。7个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变化范围为0.657~0.883,PIC值均在0.500以上,表现为高度多态性。与两个野生驯养的养殖群体相比,其他5个养殖群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多样性降低。AMOVA分析显示,4.79%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之间,95.21%的变异来自于群体内的个体之间。研究表明,广东沿岸的杂色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7个群体之间呈现一定的遗传分化。

关键词: 杂色鲍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养殖群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东海水母暴发机理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海洋与湖沼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海洋赤潮、绿潮、白潮(水母暴发)等生态灾害在多重压力下不断出现。对于以水母为代表的胶质类生物的数量增多,国际上有很多的解释和争论:水母的暴发是一种趋势性的还是周期性的现象,关键问题是对导致水母暴发原因的认识。针对这些问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开展了综合性的研究,对前期的研究进展和结果进行系统整理发表在本专辑中,涉及水母生活史策略、环境因子对水母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水母的暴发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新认知等。

关键词: 水母暴发 生态系统演变 生态灾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亚麻籽替代部分大豆油对异育银鲫鱼苗生长性能、肌肉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亚麻籽替代部分大豆油对异育银鲫鱼苗生长性能、肌肉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平均体重(14.32±0.02)g的异育银鲫336尾,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鱼28尾。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Ⅱ、Ⅲ、Ⅳ组分别饲喂用2.40%、4.80%和7.20%亚麻籽替代基础饲料中16.67%、33.33%和50.00%大豆油的试验饲料。试验期63 d。结果表明:1)饲料中亚麻籽替代部分大豆油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各组鱼体肌肉水分、粗脂肪、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Ⅲ、Ⅳ组鱼体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各组血清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甘油三酯、皮质醇、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Ⅲ、Ⅳ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Ⅲ、Ⅳ组血清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从生产上来看,亚麻籽替代大豆油在异育银鲫鱼苗饲料中的用量以不超过2.40%为宜。

关键词: 异育银鲫 亚麻籽 生长 肌肉组成 血清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建鲤内参基因EF-1α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真核生物延伸因子基因(EF-1α)在蛋白质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序列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常作为内参基因应用于real time PCR中。通过RT-PCR克隆出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EF-1α的部分cDNA序列,其长度为425 bp,翻译成140个氨基酸,Blast结果显示与其它鱼类leptin的相似性为98%。同时也克隆出建鲤EF-1α相应的DNA序列,共506 bp。cDNA和DNA的序列比对显示克隆出的建鲤EF-1α含有1个相位为0的内含子,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对跨越内含子的引物,采用SYBR GreenⅠ染料建立了real time PCR方法。以肝脏cDNA为标准品,建立了标准曲线,并进行了融解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相关系数高、线性范围广等优点,可应用于建鲤的功能基因表达研究。

关键词: 建鲤 内参基因 EF-1α 实时荧光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潮汐对鱼类游泳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潮汐是影响鱼类游泳行为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鱼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生理结构、生态习性等会随着潮汐周期性变化而改变。介绍了潮汐产生的原因及特性,总结了潮汐对鱼类游泳行为的影响,及鱼类在集群、摄食、繁殖等行为方面的适应性,并可根据潮汐动态变化和不同鱼类对潮汐适应性差异侦测鱼群、判断渔汛早晚和鱼群概况等,有利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及建立资源管理型渔业。

关键词: 潮汐 鱼类行为 游泳速度 摄食 集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体色鲤、鲫鳞片的色素分布特点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不同体色的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auratus)品种为实验对象,测量和观察了背部鳞片、腹部鳞片,以及彩色斑纹鳞片的色素组成和分布。结果得出,鲤、鲫鳞片上层的色素有黑色素、红色素、黄色素3种,分布于鳞片的后区,其中心区域色素浓密,外缘区域较稀疏,占整个鳞片的百分比为25%~35%。鳞片下层的色素主要是鸟粪素,镶嵌有少量的黑色素、红色素、黄色素,分布于鳞片的后区和前区,约占整个鳞片的百分比为30%~65%。并归纳总结了鲤、鲫中相近体色品种的鳞片色素分布异同点,讨论了鸟粪素在鲤、鲫鳞片上的分布特征,金鲫的体色演化,以及黑背鲤、黑背鲫中黑色素的遗传特点。研究亮点:观察了鲤、鲫背部和腹部鳞片上的色素分布状况,测量分析了鳞片下层色素区、鳞片上层色素区占整个鳞片比例的特点。拍摄了不同体色鲤、鲫鳞片一一对应的色素图谱,找出了相近体色品种的鳞片色素分布异同点,这些研究内容为揭示鲤、鲫多姿多彩的体色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体色 鳞片 色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黄海大黄鱼种群划分与地理隔离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往研究认为,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可划分为3个种群,其中在东黄海,浙江的岱衢洋大黄鱼和福建的官井洋大黄鱼被认为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种群。本研究根据中国大陆10多个主要渔业公司1971 1982年间的大黄鱼捕捞统计资料,从地理隔离、数量动态和海洋水文方面,重新审视了东黄海大黄鱼种群划分问题,为大黄鱼种群划分和大黄鱼资源兴衰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东海北部外海和东海南部近海是大黄鱼主要的两个越冬场,其中闽东温台水域的大黄鱼产量在东海南部近海产量占主导地位。东海南部近海大黄鱼地理分布表明,从温台渔场到闽东渔场大黄鱼的越冬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连续性,而官井洋大黄鱼正是闽东渔场大黄鱼的主体部分。由此可以认为:官井洋所在的闽东渔场的大黄鱼和东黄海大黄鱼同属于东黄海大黄鱼种群。这一结论通过3个旁证得到印证:其一,大黄鱼标志放流结果显示,1959年4月21日在连江县北茭洋东32 m深的地方(26°21′5″N、119°50′E)重捕到浙江水产实验所于1958年5月20日在岱衢洋寨子山东偏北大黄鱼产卵场放流的1尾雄性大黄鱼,因此,闽东渔场的大黄鱼和岱衢洋是相互混栖的同一群体;其二,东海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终年影响着闽浙近海,难以形成大黄鱼种群隔离、种群分化所需要的海洋学条件;其三,官井洋大黄鱼春夏之交产卵,与岱衢洋和猫头洋大黄鱼相似,而与粤东和粤西大黄鱼在9-12月产卵完全不同。本研究旨在为大黄鱼资源的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 大黄鱼 种群划分 东黄海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BDE209 胁迫对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SOD、MDA 和 GSH 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半静态实验方法,研究不同浓度BDE209(0.1、1、10mg·L-1)在胁迫1、3、7、15d和清洁海水中释放3、7d后,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外套膜和内脏团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BDE209胁迫后,翡翠贻贝2组织SOD活性先是受到明显的诱导作用,之后随胁迫时间延长被显著性抑制(P<0.01);BDE209对翡翠贻贝外套膜MDA含量的影响呈诱导-抑制反复变化,对内脏团MDA含量的影响表现为明显的诱导效应,其中胁迫第3d时的诱导率最高,为22.83%。翡翠贻贝外套膜GSH含量在BDE209胁迫初期就被显著诱导(P<0.01),随暴露时间延长诱导效应降低,在第15d时被显著性抑制(P<0.05);BDE209可诱导内脏团GSH含量显著性增加(P<0.05),但随暴露浓度增加GSH含量明显降低。清水恢复阶段,在清洁海水中恢复3d后,翡翠贻贝2组织MDA含量和GSH含量相对于对照组仍有显著性增加(P<0.05);而SOD活性总体在外套膜中受到抑制、内脏团中受到诱导,仅个别浓度组有所恢复。

关键词: BDE209 翡翠贻贝 外套膜 内脏团 SOD MDA GS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四倍体鱼苗的诱导与鉴定

中国水产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静水压法处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iaevis)受精卵以抑制其卵裂并进行染色体加倍,筛选出有效的静水压处理起始时间、处理强度及其持续时间。结果表明,孵化水温(23±0.2)℃时,授精后21.5 min,采用40 MPa的静水压压力,休克处理4.5 min,四倍体诱导效果最好,鱼苗四倍体率达到68.3%。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了四倍体鱼苗细胞DNA含量,表明四倍体鱼苗细胞DNA含量为二倍体对照鱼苗的2倍。通过染色体制作分析表明四倍体鱼苗的染色体数为84条,而二倍体对照鱼苗的染色体数为42条。本研究采用静水压方法,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半滑舌鳎四倍体诱导方法。本项技术的建立旨在为大量生产半滑舌鳎三倍体不育群体奠定基础。

关键词: 半滑舌鳎 四倍体 人工诱导 静水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足海参与凡纳滨对虾的混养效果

水产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室内条件下进行了玉足海参与凡纳滨对虾的混养实验,分析了单养与混养两种条件下养殖水体营养盐结构以及底质成分的变化,测定了对虾与海参的存活率与生长性能。结果显示,混养海参可以明显改变养殖系统的营养盐结构,可使水体中的磷酸盐和硝酸盐浓度有所升高,同时也可有效地控制系统中氨氮浓度。混养海参也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沉积物中有机质和硫化物含量,实验结束时混养组硫化物含量为(7.71±1.33)mg/kg,仅相当于单养组浓度的1/3。混养海参对对虾生长及存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混养组对虾体长特异增长率为(0.69±0.13)%/d,显著优于单养组(0.45±0.06)%/d;混养组对虾成活率可达72.5%±22.9%,显著高于对照组55.0%±17.5%。在混养系统内,对虾不会对海参的生存造成负面影响,海参能够有效地选择摄食和利用沉积物中的营养物质(对食物中有机质的同化率可达36.36%±13.79%),并以较快的速度生长。结果表明,在对虾养殖系统中混养玉足海参具有明显的环境与经济效益。本研究可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玉足海参 凡纳滨对虾 混养 沉积物 生物修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