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船用闪蒸-蒸发海水淡化系统的建模与热力分析
《水处理技术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舰船发动机排放的烟气具有温度高、热容大的特点,结合闪蒸法和蒸发法海水淡化方法,设计了利用发动机烟气余热的闪蒸-蒸发海水淡化系统。建立了各主要设备的热力计算模型,根据设备之间的连接组合关系以及物流传递关系,建立了海水淡化系统的稳态数学模型,利用序贯模块法顺序求解,可实现系统的稳态模拟。模型中考虑了海水温度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提高了仿真精度。通过实例研究,获得了海水淡化系统的淡水产量与海水流量、系统压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海水淡化系统具有较好的运行性能,可满足中小型船舶对淡水的需求,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醛缩酶B基因部分序列的SNP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佛山市白金水产良种选育场提供的草鱼EST库的醛缩酶B基因重叠群的2个Contig扩增该基因的序列片段,采用直接测序法,经过序列比对,共筛到C+687G、C+1042A和A117C等3个颠换SNPs位点。C+687G位于醛缩酶B基因外显子6的63 bp处,为同义突变;C+1042A位于外显子8的43 bp处,为错义突变;A117C位于内含子7的117 bp处。采用Snapshot方法对同一群体的296尾草鱼的这3个SNPs位点进行检测和分型,并统计基因型频率。3个SNPs位点中AA的频率分别为42.9%、32.8%、32.8%;AB的频率分别为42.9%、45.9%、45.6%;BB的频率分别为14.2%、21.3%、21.6%。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3个SNPs位点与草鱼体质量、体长等重要生长性状的关系,关联分析结果显示,C+687G位点不同基因型只在体长/尾柄长比值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和体质量等重要生长性状不相关。A117C和C+1042A两个位点都在体质量等4个生长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将3个SNPs位点不同基因型两两位点组成3个组合的双倍型(都去掉了频率小于3%的组合),结果显示,C+687G和A117C以及C+687G和C+1042A的2个组合分别组成的7种双倍型在体质量等5个生长性状上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A117C和C+1042A组成的3种双倍型在体质量、眼间距等2个生长性状上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认为,可以考虑将草鱼醛缩酶B基因作为生长相关的候选基因,用于草鱼的分子辅助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12 CSCD
摘要:南极磷虾因其生活环境和方式的特殊性而具有产生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的巨大潜力,也因其巨大的生物资源量和潜在的渔业价值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南极磷虾生物活性物质包括酶、脂质、甲壳素、生物活性肽和紫外吸收物质等。本文综述了南极磷虾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南极磷虾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冷藏鲤鱼和罗非鱼优势腐败菌腐败能力分析
《食品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分析接种腐败菌的鲤鱼和罗非鱼无菌鱼块贮藏中感官、腐败代谢产物和腐败菌的变化,以腐败菌的生长动力学参数和腐败代谢产物的产量因子(YTVBN/CFU)为指标,探讨冷藏鲤鱼和罗非鱼优势腐败菌假单胞菌和腐败希瓦氏菌的腐败能力。结果表明:接种腐败希瓦氏菌和恶臭假单胞菌的鲤鱼无菌鱼块的货架期分别为132h和162h,此时的TVBN值为27.12mg/100g和22.51mg/100g,腐败希瓦氏菌和恶臭假单胞菌菌数为8.96 lg(CFU/g)和9.07 lg(CFU/g),产量因子YTVBN/CFU为9.28×10-9mg TVBN/CFU和1.81×10-8mg TVBN/CFU。接种荧光假单胞菌和腐败希瓦氏菌的罗非鱼无菌鱼块的货架期分别为132h和144h,此时的TVBN值为23.46mg/100g和24.30mg/100g,荧光假单胞菌和腐败希瓦氏菌菌数为8.83 lg(CFU/g)和9.12 lg(CFU/g),产量因子YTVBN/CFU为1.67×10-8mg TVBN/CFU和9.10×10-9mg TVBN/CFU。结合两种养殖鱼冷藏过程中的菌相变化和腐败菌在腐败过程中的作用,初步得出冷藏罗非鱼和鲤鱼的特定腐败菌是假单胞菌,两种腐败菌都具有较强的腐败能力。
关键词: 腐败能力 假单胞菌 腐败希瓦氏菌 鲤鱼 罗非鱼 大黄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个暗纹东方鲀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10对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和16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微卫星引物对4个暗纹东方鲀群体(1个长江常熟江段捕捞群体,1个江苏扬中放流群体和2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个微卫星位点能成功扩增出片段并且具有一定的多态性,在4个群体中共检测到113个等位基因。每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95~5.50,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686 7~0.761 7,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53 0~0.700 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01 3~0.638 4。各个群体都有一些微卫星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主要表现为杂合子不足。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040 6,基因流值为5.905 6,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较小,群体间基因流水平较高。4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59 0~0.915 8,遗传距离为0.088 0~0.151 9,采用UPGMA法对4个群体进行聚类,可分2类:上海养殖群体单独为一类,扬中放流群体、常熟江段捕捞群体和南通养殖群体为另一类。
关键词: 暗纹东方鲀 群体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卵形鲳鲹胚后发育阶段的体色变化和鳍的分化
《热带海洋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在池塘进行育苗的31天前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仔稚幼鱼,对其早期发育阶段的体色变化和鳍的发生、发育进行了连续观察。在水温24.73±2.11℃、盐度20‰—24‰、pH8.0—8.2条件下,初孵仔鱼体表已具有黑色素,第2天眼点的褐色素增加,此时仔鱼未开口、眼点未有视物功能;第3天开口时,眼大而突出、布满黑色素,变为黑色的眼睛,具有视觉功能;第17天当仔鱼变态为稚鱼时,鱼体变得不透明;在第22天变态为幼鱼时,鱼体体表为褐色;30天的幼鱼体表为银白色,与成鱼的体色一致。各鳍开始分化和发育的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腹鳍。1天仔鱼胸鳍原基出现;2—3天仔鱼开始摄食,胸鳍为扇形;第17天各鳍发育基本完成,标志着稚鱼期的开始。体色的变化和鳍的形成和发育对仔稚鱼的摄食、行为、生长、变态和存活等生命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仔稚鱼变态发育的重要特征之一,与人工育苗生产技术尤其是投饵、分池等密切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空心莲子草中抗污损活性皂苷成分的研究
《海洋渔业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污损生物危害水产养殖,为发现抗污损的天然资源,对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进行了抗污损活性化学成分研究。分离鉴定了3个皂苷类化合物,分别为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1)、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基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2)、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30-去甲基-12,20(29)-二烯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3),其中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初步的抗污损结果表明,皂苷3具有明显的杀灭污损生物藤壶的作用,活性与阳性对照CuSO4相近,但是对卤虫的毒性则远低于相同剂量的CuSO4;部分皂苷混合物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杀灭藤壶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